首頁>Club>
哲學是什麼,研究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
11
回覆列表
  • 1 # 大衛風清雲淡

    哲學是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結,是理論化的世界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處理和客觀世界關係的方法即方法論。這裡的客觀世界也包括人類社會。貫穿哲學史的哲學派別鬥爭主要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鬥爭。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本原是物質,先有物質後有意識,意識是由物質派生,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則相反,和唯物主義完全對立。哲學上還交織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鬥爭,它們之間的鬥爭從根本上說,是從屬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鬥爭的。世界觀人人都有,不過一般人的世界觀是樸素自發的,零碎不成系統的。只有哲學家努力學習前人的哲學知識和理論,形成了形成了自己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即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吸收了哲學發展史的精華,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新材料和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實踐,它對世界的看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因而是科學的,它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者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 2 # 高老嘆世界

    用個人思考非學術論文方式回答:哲學從一產生到如今,都是一種抽象思維方式,專有名詞:形而上學。包括漢語鑽牛角尖部分和不斷觀察,分析,量化,歸納,推理。其核心是抽象思維,上述提及的思維方法(包括漢語鸚鵡學舌)是兩千多年來逐步發現,發明,豐富形成的,這豐富過程還在進行中,現代哲學語言學發展就是證明。

    因此,哲學的基本最小元素就是抽象思維。

  • 3 # 韓竹林7

    哲學是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的學科,注重於對解決問題時的方式方法的探究,為研究解決具體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方法思路等,是人們在解決許多具體問題時總結提煉出的結論,然後又在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再指導人們解決具體問題,因此,哲學是提供戰略戰術的學問,對人類社會高質量的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個人提升自我價值,生活品質各個方面意義重大。

  • 4 # 靈遁者國學智慧

    哲學從一開始,就註定無終點

    ——靈遁者

    這是一個事實,哲學從一開始,就註定無終點。無論你多聰明,多敏感,你都無力。甚至很多聰明和敏感的藝術家,都因此備受煎熬,甚至死亡。

    尼采在當代也是一個被推崇備至的人,可是尼采的一生用悲慘來形容也不過。哲學有時候並不能拯救一個人,但需要被拯救的人,還期望每個人都是“超人”。

    和尼采相比,顧城作為一個詩人,確實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他的悲哀似乎是註定的。你去喜歡他的詩歌,但不要喜歡這個人。就像你喜歡吃雞蛋,卻沒有因此愛上下蛋的雞。

    悲慘不能說明一個人不成功,貧窮也不能。尼采是成功的,起碼他活到了現在。杜甫貧窮,卻也活到了現在。自己貧窮,卻能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即使是一個平常的人,也思考過人生和世界。越上了年紀的人,往往會說這樣一句話:“人就是糊里糊塗的活著。”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想,那麼我們要哲學幹什麼?

    哲學是愛智慧,可誰又曾給智慧下個定義。我還是喜歡一個詩人的定義,大概是說哲學就是一個人,懷著鄉愁,尋找家的過程。

    在漫長的哲學發展史中,讓我來評價的話,哲學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三個。分別是老子,馬克思,哥德爾。老子作為中國樸素唯物論的代表人物,其《道德經》哲學理論自誕生以來,一騎絕塵,把其他哲學理論甩在後面。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前者可以看作是講倫理道德,人的行為規範;後者可以看作是講宇宙萬物的。但其實上下篇並沒有分章,彼此是聯絡的。

    馬克思是現代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學貢獻是改變了哲學的紛爭,徹底確立了唯物論的哲學地位。也為世界新格局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們中國的政治綱領,就是根據馬克思哲學來確定。

    老子和馬克思很有相似之處,都學識淵博。據文獻記載,老子是靜而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渴望。為了解開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說:"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透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開拓了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而馬克思也是,非常博學。其中他與大英圖書館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說馬克思把大英圖書館的地板磨出了腳印,2006年央視的《人物》欄目還講述過這個故事:“人類的腳負擔著身體的重量,於是在站立和行走中會留下腳印。腳印的深淺取決於承接面的硬度,鬆軟的雪地顯然比水泥地更容易留下腳印。不過,馬克思幾十年如一日在大英圖書館學習,終於在水泥地上也留下了腳印,看來,毅力和恆心也能磨出腳印。”後來證實,這是誇大偉人風采的一個故事。因為馬克思每次去大英圖書館看書,並不是坐在固定的座位,怎麼會把地板磨出腳印呢?

    不過也從側面證實了,馬克思博覽群書,鑽研了古今中外哲學理論,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很多人也知道,馬克思少年時代學習了德語,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後來又自學了英語,義大利語,後來還學習了西班牙語,晚年學習了俄語,這些語言都不是泛泛而學的,他用這些語言寫了大量學術著作或者翻譯。即使是學習最晚的俄語 也能達到津津有味的閱讀俄國詩歌的水平。

    所以他們能夠對這個世界看的有多深邃,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聰明只能證明你不是傻子,只有勤奮學習才能昇華聰明才智。哲學是一個體系理論,沒有這種博學就無法嚴謹論述。

    一直以來,各個學科的發展,是可以促進哲學的發展。哲學又反過來指導各個學科的發展。尤其是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的發展,對於哲學理論來說更加起促進作用。

    後來另一個偉大的天才哥德爾,驚人的從數學上給出了一個證明——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定理內容就兩句話:

    第一定理: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否。

    第二定理:如果系統S含有初等數論,當S無矛盾時,它的無矛盾性不可能在S內證明。

    與其說這是一個數學證明,不如說這是一個哲學證明。他告訴所有試圖走到哲學盡頭的人,不要費力了,哲學是沒有盡頭,真理是沒有盡頭的。哥德爾明確的說了,你是無法證明它的。我已經證明了它的不可證性,你肯定無法證明它。

    就像老子口中的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你只能意會,難以言傳,難以證明。但這就是真理。事物是聯絡的,事物又是矛盾的。聰明在這一刻,顯得無力和蒼白。

    但我們依然建立了高樓大廈,這些高樓大廈所依賴的,是我們的知識大廈。所以這些是靠譜的,可信賴的。否認已經存在的事物,是最愚蠢的。所以我告訴自己,永遠相信我們自己的感官和我們自己的認識。

    就像我在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中反覆強調,世界是確定的,上帝不擲骰子。

    哲學愛相信哲學的人,它像一座燈塔,真實不虛。把燈塔當幻像的人,想要把燈塔抱在懷裡的人,註定迷茫。人在現實世界中,是一把尺子,在一開始,他並不清楚,自己要測量什麼。

    我只能告訴你,別害怕,大大方方向前走,遇到了你喜歡和好奇的東西,你再測量。尺子不夠,就用想象延長它。我不相信你的想象力會枯竭,所以愛智慧的熱情,也不會枯竭。

    至於人生的短暫,你不用理會就行。或者你這樣思考,正因為短暫,你才異常珍貴。歸家的路,永遠沒有盡頭,但家一直在你出發的地方,你知道這個秘密,就足夠了。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哲理散文。

  • 5 # 長風浩蕩

    不知道這個“哲學”,是不是英文中那個philosophy,如果是的話,那還是與“哲學”分開的好。

    由“低階工具”——百度,哲,本義一為互相驗證而來的均衡,一為由驗證均衡而引申的智慧與尊重。就是將事物的規律互相驗證,以認識、達到、維持平衡。這是個動態、主動的過程。

    但是philosopher們,並非此種表現,他們與驗證、均衡無關。他們不是追求智慧,他們是自命智慧,他們的“智慧”裡,philosopher本身就是智慧,是philosopher,就是智慧、最有智慧。而在他們的“智慧”裡,智慧是個可量化的統一物理量,是個可以互相比較大小多少的物理量,可以評價“x的智慧比y多”、“z的智慧最多”。他們求“x的智慧更多”的方式就是抬槓、詭辯,誰的話把被別人拿到了,誰的智慧就比較少,所以他們預設遵循一個套路:只駁論,儘可能不立論。所以他們自命一些稱為“終極”的問題,自命“探索”“宇宙真理”的“終極”問題,結果數千年以降,仍然是圍繞幾個人文領域而非物理領域的概念,以物理邏輯硬套,套出個不明所以、套出個張冠李戴、套出個牛頭不對馬嘴,套出無數不知所云的空泛之“論”,當然,更關鍵是套出個無窮的詭辯攻訐空間。

    在philosopher看來,智慧是個攻訐詭辯的勝負結果,不是讓人通達人情物理、更好的增益自身以自強不息、更好的理解外在世界以厚德載物、進而更好的與世界互動的理論體系。他們的“智慧”,教化出來的是是己非人、文過飾非、嘴巴上死不認輸、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偏執偏激自命不凡的比百無一用的書生更廢物的神經病傾向的廢物。但是,philosopher們為之賦以“智慧”之名,他們真的是誤會了“智慧”二字。

    哲,與philosophy,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過程。也不知道是哪個傻逼把這兩詞捆一起的。

  • 6 # 成衣庫

    我,就是哲學

    — 哲學論

    人類本身就是哲學,肉體屬於唯物主義,而思想屬於唯心主義,物質與精神的高度融合統一,人類必將獲得新生,走向永恆……

    哲學無大錯?哲學的思想一直都在尋找真理的方向,錯,也是有,但那是思想的探索,但是經過千萬次的思考和人類上下五千年文明與歷史的沉澱,再次證明,哲學無大錯,也無小錯。

    金錢貨幣是唯物主義,上善若水是唯心主義;律法是唯物主義;政治是唯心主義;人民是唯物質主義,國家是唯心主義;階級鬥爭是唯物主義,階層固化是唯心主義;生是唯物主義,死是唯心主義;科學是唯物主義,神學是唯心主義;物理化學是唯物主義,文學藝術是唯心主義;生活是唯物主義,愛情是唯心主義;男人是唯物主義,女人是唯心主義;婚姻是唯物主義,性愛是唯心主義;成人是唯物主義,孩童是唯心主義……當兩者相融,人類的幸福不請自來……

    今天是唯物主義,明天是唯心主義,而昨天是哲學的萌牙,但後天是哲學的成熟……

    哲學的成熟是指普及哲學,懂哲學,用哲學,然後將天下大同,人類的貪婪自私之心也將蕩然無存……

    哲學是什麼?哲學是思考,是人類積極向上的思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重真哲學,小人玩偽哲學。

    哲學只有善良與良知,沒有邪惡與貪婪……

    哲學是建立在人類生存的痛苦環境之上的……

    哲學沒有鬥爭,只有辯論……

    哲學是快樂的,懂哲學的人更是快樂的……

    哲學家看到的是自己的渺小……

    哲學的思想,猶如宇宙,浩渺無邊……

    哲學,就是思考一切,懷疑一切,再加以肯定一切……哲學之路,孤獨但不孤單,人心即宇宙,宇宙是我心……

    哲學最終的定義,我認為就是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每天都在快樂的生活,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不管是冬天,或是夏天……

    哲學,是通往天下大同之路。

    天下大同之道,非哲學莫屬也……

    從老子到馬克思,再從馬克思到天下大同,人類的哲學思想一直沒有停止過……

    哲學,當天下大同,再無哲學……

    《我,就是哲學 — 哲學論》

    2017年 6月13日完稿於杭州

  • 7 # 奇堯最棒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的世界觀,是以世界為主要研究物件,涵宇宙的性質、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一切中的位置等基本而又高深的問題。

    哲學是對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為本源的問題探索,故而形成了“唯心和唯物、以及二元論”的哲學體系。

    哲學有著無用之大用,“學習哲學的目得,是使人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馮友蘭)“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莊子)

    學習哲學,可提高人心靈境界,探索事物根本,以此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 8 # 詩書啟後江

    哲學一詞來源於古希臘 ,它的含義是追求和智慧,即愛智,哲學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哲學探討的首要目標乃是認識自我,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認識世界,認識宇宙自然,認識萬事萬物,從而提高人們的認知能力,促進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實現人類的發展和超越。

  • 9 # 哲學不打烊

    哲學是什麼?不同的哲人、不同的學派,大約會有不同的定義和看法。古希臘人把哲學看作是對智慧的追求,現代的哲學學科則把哲學當成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在我看來,哲學是一種慰藉,是一種愛慾,是值得相伴一生的情侶。

    我在年輕時曾困惑於自我意識的痛苦,在稍大時又困惑於人生意義的虛無。我曾求助於電影和文學,但所見皆為虛幻。後來,機緣巧合,偶遇哲學。哲學如同一道光,如同一扇門。它像牽引著但丁的貝阿德麗採一樣,牽引著我進入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儘管在哲學的世界裡行走經年,但對哲學如何入門,我依然不大肯定。時常有人推薦所謂的哲學入門書,如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或黑格爾、梯利的哲學史等。我想,如果作為對哲學這門學科的瞭解而言,這些入門書大概是合適的,哪怕國內一些哲學教授如鄧曉芒等寫的哲學史也是可以看看的。但是,真正要了解哲學的堂奧,可能其門不在外面,而在你的心裡。你如果只是把哲學當成一種學科的話,那麼你學到的將是一堆僵死的概念;只有你把哲學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維方式,古往今來的那些哲學命題,才會成為活生生的思想。

    哲學的門可以很低,也可以很高。低到也許只有五六歲的小孩就有哲學意識,高到也許所謂的哲學博士、哲學教授都仍然是哲學的門外漢。哲學,絕不是哲學概論、哲學論文裡所謂的概念、術語的堆砌,而應該是與已死的、未死的哲人一道思索那些永恆的問題。

    哲學不是學問,不等於博學。赫拉克利特嘗言:“博學不等於智慧。”所以,你不必盡知哲學史上每一家、每一派、每一個人的觀點,你只需從自己關心的問題出發,選擇你最心儀的幾位即可。對維特根斯坦而言,其真正用心讀過的前輩哲人可能只有叔本華。就我個人感受而言,沒有人比尼采把哲學抬得更高,也沒有人列奧·施特勞斯把保護哲學看得更重。這兩位哲學家的觀點我不盡贊同,但他們對哲學的態度,每每使我免於孤寂。

    哲學,一旦進入你的血液,就成為了你靈魂的一部分。在哲學的路上,我也曾迷失於對時髦理論的追逐,迷失於對晦澀術語的把玩。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喪失了對哲學的切膚感受。我所追求的是哲學的術,而不是哲學的道。我成了買櫝還珠的鄭人。我的頭腦,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於是,哲學像某種設定好的重灌程式,使我得以清空那些負載過重的垃圾,使我得以重新思考人生。

    在崇尚實用主義的今天,哲學其實就是無用之學。它像某種智力遊戲,像某種看待世界的視角,像某種自我安慰的藝術,像不經意間在你腦袋裡彈出的文字框,它不能轉化為物質利益,不能轉化為金錢地位,卻時不時不合時宜地提醒你“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一過”。哲學是小眾的,它可以滿足一小部分人的精神需求,但滿足不了大多數人的精神需求。

    哲學,不鼓勵,不推薦。你喜歡哲學,你自然會來,你是我的同道,我們一同前行。

  • 10 # 種地的秀才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也就是人們對於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根本看法的體系,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係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1思維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誰是第一性的問題;2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世界可知、不可知的問題。它是哲學問題分歧的根源和基礎,是區分哲學家堅持什麼方向的原則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還有另一方面:我們關於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係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於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應現實?用一句話說就是世界是可知的還是不可知的?

    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的闡明瞭物質、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物質是第二性的,是客觀存在的反應,同時又指出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並把這一原理貫徹到一切領域。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大的功績就在於它第一次徹底科學的解決了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並指出這一問題是哲學的最高問題,從而提供了劃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科學標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怎麼使用有鎖日版蘋果6附帶的gpp卡貼和引導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