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面對“《江南》(江南可採蓮)為何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這個問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看:
一、從詩詞內容和傳達的思想情感來看
《詠鵝》和《江南》都篇幅短小,內容取材於人們熟知的生活場景,充滿了童趣。而且兩首詩都有地域差別,一個常見於農村,一個常見於江南,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對孩子們來說也容易理解,之所以將《江南》做為講讀課,是因為這篇文章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瞭解中國的大好河山,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生活的思想情感。
二、從識字安排來看
部編新語文教材相比舊教材一方面加大了識字量,並且更側重對生活中常用字的認知,另一方面按照從易到難的識字規律進行安排,《江南》這首詩中的字不但筆畫簡單,而且在生活中也經常能看到,因此既保證了識字量,也降低了識字的難度。
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每課安排三四個“我會寫”的字,同時也安排了9-11個“我會認”的字,《江南》一課中“我會認”的字包括“江、南、可、採、蓮、魚、東、西、北”9個字,而如果將《詠鵝》做為講讀課的話,要從中挑選九十個“我會認”的字的話,相對“江南”中的這幾個字而言,不但筆畫多,而且在在生活不常見,會增加識字難度。
三、從兩首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來看
《江南》選自《漢樂府》,是漢代樂府機關專門從民間採集歌謠或文人的詩配樂而成,一方面因為詩歌源自民間,所以非常有生活氣息,另一方面《漢樂府》是繼《詩經》《楚辭》後興起的一種新詩體,且比《詩經》《楚辭》要好懂得多,是學生了解古人的生活的最有代表意義的詩作。因此,《漢樂府》代表古代勞動人民的文學成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覷。
《詠鵝》是被稱為“初唐四傑”之一的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所寫。只代表了個人詩壇上的卓越地位。
四、從兩首詩的運用的藝術手法和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可模仿性來看
在詩壇上,《詠鵝》的藝術手法相當高,比如開篇先聲奪人,調動人的聽覺和視覺,並結合動靜、色彩等,將鵝的形神刻畫的活靈活現,可以說,本詩雖然出自一個七歲孩子童之手,但是歷年來被詩人大加推崇,可見藝術性之高。
《江南》因為出自民間,是勞動人民結合“採蓮”時的情景,來表達人們愉快輕鬆的心情,其言辭和手法均淺顯易懂,不飾雕琢,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江南》更容易模仿。拉近了詩歌與孩子的認知及模仿的距離。
例如,學了“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讓孩子結合生活中鳥在枝頭飛來飛去的場景來模寫成“鳥戲枝葉間,鳥戲枝葉東,鳥戲枝葉西,鳥戲枝葉南,鳥戲枝葉北。”讓孩子體會創作的快樂。
綜上所述,正像部編語文教材的編者們所言,新編語文教材歷時三年,修改了數次才編制而成,對於每一篇文章的選入和編排,都從各個角度進行了細緻的思考,力求既適應學生的學情,又能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展現給學生,又能傳達文學作品“立德樹人”的作用。對《詠鵝》和《江南》而言,兩篇小詩都特別適合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而一篇安排在《語文園地一》的“日積月累”欄目,一篇安排在第三單元第3課作為講讀課出現,都恰恰說明兩首詩的重要性和一年級學生學習的適合性,並不存在誰替代誰的問題。
首先,面對“《江南》(江南可採蓮)為何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這個問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看:
一、從詩詞內容和傳達的思想情感來看
《詠鵝》和《江南》都篇幅短小,內容取材於人們熟知的生活場景,充滿了童趣。而且兩首詩都有地域差別,一個常見於農村,一個常見於江南,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對孩子們來說也容易理解,之所以將《江南》做為講讀課,是因為這篇文章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瞭解中國的大好河山,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生活的思想情感。
二、從識字安排來看
部編新語文教材相比舊教材一方面加大了識字量,並且更側重對生活中常用字的認知,另一方面按照從易到難的識字規律進行安排,《江南》這首詩中的字不但筆畫簡單,而且在生活中也經常能看到,因此既保證了識字量,也降低了識字的難度。
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每課安排三四個“我會寫”的字,同時也安排了9-11個“我會認”的字,《江南》一課中“我會認”的字包括“江、南、可、採、蓮、魚、東、西、北”9個字,而如果將《詠鵝》做為講讀課的話,要從中挑選九十個“我會認”的字的話,相對“江南”中的這幾個字而言,不但筆畫多,而且在在生活不常見,會增加識字難度。
三、從兩首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來看
《江南》選自《漢樂府》,是漢代樂府機關專門從民間採集歌謠或文人的詩配樂而成,一方面因為詩歌源自民間,所以非常有生活氣息,另一方面《漢樂府》是繼《詩經》《楚辭》後興起的一種新詩體,且比《詩經》《楚辭》要好懂得多,是學生了解古人的生活的最有代表意義的詩作。因此,《漢樂府》代表古代勞動人民的文學成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覷。
《詠鵝》是被稱為“初唐四傑”之一的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所寫。只代表了個人詩壇上的卓越地位。
四、從兩首詩的運用的藝術手法和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可模仿性來看
在詩壇上,《詠鵝》的藝術手法相當高,比如開篇先聲奪人,調動人的聽覺和視覺,並結合動靜、色彩等,將鵝的形神刻畫的活靈活現,可以說,本詩雖然出自一個七歲孩子童之手,但是歷年來被詩人大加推崇,可見藝術性之高。
《江南》因為出自民間,是勞動人民結合“採蓮”時的情景,來表達人們愉快輕鬆的心情,其言辭和手法均淺顯易懂,不飾雕琢,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江南》更容易模仿。拉近了詩歌與孩子的認知及模仿的距離。
例如,學了“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讓孩子結合生活中鳥在枝頭飛來飛去的場景來模寫成“鳥戲枝葉間,鳥戲枝葉東,鳥戲枝葉西,鳥戲枝葉南,鳥戲枝葉北。”讓孩子體會創作的快樂。
綜上所述,正像部編語文教材的編者們所言,新編語文教材歷時三年,修改了數次才編制而成,對於每一篇文章的選入和編排,都從各個角度進行了細緻的思考,力求既適應學生的學情,又能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展現給學生,又能傳達文學作品“立德樹人”的作用。對《詠鵝》和《江南》而言,兩篇小詩都特別適合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而一篇安排在《語文園地一》的“日積月累”欄目,一篇安排在第三單元第3課作為講讀課出現,都恰恰說明兩首詩的重要性和一年級學生學習的適合性,並不存在誰替代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