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常見諺語如下: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西北)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山東)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寶山)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端午(五)請菩薩,端六發烏賊。(江浙)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江蘇)端午佳節,菖蒲插屋。(江蘇)端午節賣菖蒲。(溫州)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來。(溫州)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上海)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浙江)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南京)土俗清明供祀墓,詩家端午吊離騷。(南京)吃菜豆仔茄,吃了會嬲跳。(湖北)最怕端午節水,不怕七月半鬼。(江西)吃了端午筗,還有三更凍。(客家)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廣東潮汕)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廣東)五月節,小噠埠。(廣東潮汕)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劃龍舟。(福建)未吃五月粽,破襖不敢放。(福建)未吃五月節粽,破裘毋甘放。(福建)鄉下不識字,過節過初四。(福建)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甘放。(臺灣)洗午時水,無肥亦嫷(漂亮)。(臺灣)午時水洗目睭,明到若烏秋(大卷尾,鳥名)(臺灣)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臺灣)吃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老。(臺灣)端午節(DragonBoatFestival)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華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常見諺語如下: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西北)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山東)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寶山)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端午(五)請菩薩,端六發烏賊。(江浙)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江蘇)端午佳節,菖蒲插屋。(江蘇)端午節賣菖蒲。(溫州)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來。(溫州)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上海)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浙江)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南京)土俗清明供祀墓,詩家端午吊離騷。(南京)吃菜豆仔茄,吃了會嬲跳。(湖北)最怕端午節水,不怕七月半鬼。(江西)吃了端午筗,還有三更凍。(客家)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廣東潮汕)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廣東)五月節,小噠埠。(廣東潮汕)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劃龍舟。(福建)未吃五月粽,破襖不敢放。(福建)未吃五月節粽,破裘毋甘放。(福建)鄉下不識字,過節過初四。(福建)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甘放。(臺灣)洗午時水,無肥亦嫷(漂亮)。(臺灣)午時水洗目睭,明到若烏秋(大卷尾,鳥名)(臺灣)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臺灣)吃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老。(臺灣)端午節(DragonBoatFestival)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華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