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風宋月
-
2 # 蕭蕭班馬鳴994
《琵琶行》這是大詩人白居易歌行體敘事長詩雙絕中的一絕。(還有一個《長恨歌》)。在輝煌大唐諸星熠熠生輝的作品中,也是風光無限一時無兩。《琵琶行》全詩共88句,(《長恨歌》卻有120句,相當過癮有木有?)算是詩歌創作中的“大塊頭”了。
具體到這個問題“《琵琶行》正確的開啟方式”,我覺得任何文學作品都有其創作背景,也和作者生平人生際遇密不可分。因為創作背景是“那一年的那個時候”,所以我們學習和理解作品時必須把它也放在“那一年的那個時候”去理解和學習,這樣才是貼切的。文學作品離開了其創作背景那就和魚離開了水是一樣的。作者是個遭貶的小官(官拜江州司馬且著青衫可見),雖是小官但社會地位也比教坊沒落的歌妓高,但司馬大人還是從相同的人生遭際感受了同病相憐的感悟,且不計身份的和其平等對話,這就很難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須曾相識”,讀來令人唏噓。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得根據創作背景創作者當時的歷史時期,作品產生的大環境去著手,這樣才不會偏離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才是正確的開啟方式。可能限於本人文化水平,認知上可能有不到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
3 # 初曉兒
正確理解作品才是白居易琵琶行的正確開啟方式。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唐憲宗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後白居易又被人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寫“賞花”及“新井”詩,因此唐憲宗以“有害名教”為由,把白居易由太子左贊善大夫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在就任江州司馬時,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少年時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來江州後表面上一直自得其樂的白居易,因為琵琶女的身世遭際,對自己被降職有了更深的感觸,因而創作這首《琵琶行》送給那個歌女。
《琵琶行》透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表達了詩人對她們的深切同情。 詩歌同時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抒發了詩人對自己仕途坎坷,無辜被貶的憤懣心情。
《琵琶行》共四段,第一段寫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出場;第二段寫“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高超演技和藝術效果;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從“五陵年少爭纏頭,名屬教坊第一部”到“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的身世。第四段寫感慨自己的身世,抒發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同病相憐之情。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主旨。
琵琶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琴絃每一次撥動,無不同時撥動白居易的心絃。
被侮辱、被損害的底層歌女的形象,與被誣陷、被貶謫的作者自身形象在詩歌中合而為一;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結局,與作者“謫居臥病潯陽城”的現狀極其相似。所以作者與琵琶女同病相憐,同聲相應,“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琵琶行》全詩以人物為線索,琵琶女的悲慘遭遇可謂明線;滲透在字裡行間的詩人的感情,隨琵琶女的身世變化而蕩起層層波浪,可謂暗線。這一明一暗,一實一虛兩條線索,使情節波瀾起伏,故事曲折感人。兩條線索匯聚歸結而成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千古名句,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其藝術性和思想性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回覆列表
白居易《琵琶行》中,為什麼獨獨是“江州司馬青衫溼”?
李白、杜甫、白居易(772~846)三人是唐代詩壇的領軍人物,在坊間,白居易雖不及李杜二人的影響力大,但也不可等閒視之。在日本,白居易的地位頗高,甚至可以與聖人孔子比肩。因為曾有“知我者以為詩仙,不知我者以為詩魔”(《與元九書》)之言,故此,後世人亦稱其為“詩魔”。
白居易是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文秉承“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創作思想,多揭露社會黑暗現實,關心百姓疾苦,因此在官場多遭構陷,一生命運多舛。白居易是個高產詩人,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詩作三千餘首,而最為膾炙人口的便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了。因為流傳深遠影響廣泛,以至於後世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的說法。
直到今天,人們仍對他的作品津津樂道,更有甚者,有人居然聲稱《琵琶行》的內容有點汙,白居易也是個人渣。竊以為,責備賢者的事情多做無妨,但站在道德高點上信口雌黃最好請閉嘴。對於有如此識見的人,小編懶得理會,在此只想簡單地解釋一下個人對《琵琶行》的一些理解與認識。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坐,卻坐促弦弦轉急。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這首長篇敘事詩《琵琶行》創作於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江州司馬的任上。元和年間,陪太子讀書(左贊善大夫)的白居易越職上疏言事,觸怒了統治者與權貴,被貶往江州任司馬。“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因直言敢諫而被貶的白居易表面平靜,實則心底苦悶異常。
宦途潦倒,被貶江州的白居易沿途寫下了無數詩作,雖然都是滿腹悲憤,滿目憂傷,但直至《琵琶行》其感情方得到宣洩,作品一洩千里,酣暢淋漓之極。許多人即使是熟讀這首《琵琶行》,卻沒有搞明白白居易為何會發出“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慨嘆。
其實,理解這首詩的重點就在“琵琶”二字上面。換個說法,如果換成其它樂器,白居易不會觸景傷情,寫下如此傳世佳作的。根據史料記載,白居易的祖先是秦朝武安君白起的後人。但據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詩作自稱“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閣掌洪爐”,專家推斷白居易祖上為“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白姓,源自中亞的龜茲。
說起龜茲這個湮滅於歷史長河的西域古國,大家首先想到的大約就是絲綢之路上敦煌壁畫的飛天了。想到飛天,自然會想到她們手中的琵琶了。據史家考證,琵琶並非華夏本土樂器,而中亞有著豐富的琵琶曲目,尤其是在龜茲樂中。大唐宮廷樂工即設有龜茲部,而龜茲樂器琵琶是從古印度流入的。
白居易早年禮佛、中年皈依、晚年自號香山居士,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自然對琵琶這個自印度傳入的樂器十分熟悉。因此會有“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之句。聽到熟悉的樂器聲,已經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等聽到彈琵琶的女子自訴身世,同病相憐,故此有“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
當得知白居易遭遇的一切,琵琶女立即將之引為知音,更與之淚眼人望淚眼人,自然願意為他“更坐彈一曲”了。
這一曲,“悽悽不似向前聲”,曲中的悲憤難平之意更加濃郁,聽得眾人觸動心底柔腸無不為之落淚,而座中流淚最多的,無疑是感同身受的江州司馬白居易了。
在唐代詩人中,白居易的音樂天賦也是出類拔萃的,屬於那種精通音律,既可以作詞,又可以譜曲那類音樂人。白居易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民歌,這絕不是種偶然。他的詩流傳最廣,正是由於他的詩作,既是詩、且是歌,可以歌唱(“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對琵琶女寄予深深的同情,既有同病相憐的原因,也有藝術上有共鳴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