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北陸遜

    其實現在很多的過年習俗,就已經只存在記憶中了。

    這也許是必然的,也許就是無奈,誰又能說得清楚呢?

    其實年,它不僅是華夏的一種民族記憶,更多的則是一種文化必然內生的產物。

    我們可以來回憶一下過年通常要做什麼?首先,必須祭拜祖先,這是慎中思遠,追思先人,展望未來;其次,家庭團聚,不管是年夜飯還是餃子什麼的,通常意味著一家人的離別以後的再聚;再次,過年要拜會親朋好友,這其實是我們文化中最核心的東西,隨後我們會展開闡述一下其中蘊含著的意義和價值;最後,就是改善生活,穿個新衣服,吃頓豐盛的等等。

    而具體體現這些活動精髓的,比如舞龍舞獅,走街竄巷,其背後通常都意味著很多的習俗和文化。比如初一兒子初二郎,初三初四四周忙,初五走姑家,還有很多我都說不上來。但其實一句話,你的親人、朋友、鄰居,每一天,直到十五,你要儘量的拜訪到。

    而舞龍舞獅也是如此。在我的記憶裡,舞龍舞獅是鄉村城市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群眾活動。比如我老家,年前就要扎龍頭,然後把收藏在祠堂的龍布還有各種龍木都拿出來,修繕一新。最後就是各家各戶都要出人,有舞龍的,有敲鑼打鼓的,有負責收利是的,各路人馬都要安排到位。然後初一就是本村,初二開始就是周邊村莊舞過去拜年。這通常要很多壯勞力和老孃們一起熱熱鬧鬧鬧上十天半月的。在過去的農閒時代,大家能抽出這個時間。現在怎麼可能做到呢?

    之所以過去的年,年味重,是因為我們是個典型的農業社會。農業社會不管是耕作,還是灌溉,都需要大家進行緊密的協作;而且過去的交通不便,很多時候你的生活圈子就在你的周邊,那麼,如果需要更好的協作的話,與周邊的親朋好友搞好關係就是必須的。過年就提供了這麼個極好的社交機會。走親訪友,舞龍舞獅這樣的活動就是最好的社交活動。

    不要小看舞龍舞獅促進人的交流的作用。一條龍十多個舞的,打鑼打鼓的,通常得三四十號人,這麼多人協作不好,這條龍的評價就會很低,也收不到多少紅包,關鍵是會讓人看不起。所以那過去都是要排練的。比如我曾經主動要求打鑼,沒打過,一通瞎打,就讓長輩轟了出來,笑聲一片。

    但現在的時代是真變了。

    最主要的就是現代的工業社會,其實已經拆掉了過去那種農業社會的根基。首先就是大家庭不再存在,這個很重要;其次,就是嚴密的宗族概念不再存在,鄉里鄉親什麼的,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現在的工業社會,家庭一般就那麼兩三口人,每個人的生活軌跡基本上是家庭、工作單位兩點一線,和別人的交集極少,很多人除了夫妻倆,還有周邊的幾個同事,他交往的人極少,那麼他還有走街竄巷拜年的熱情和必要嗎?工業社會的分工決定他不需要太多的協作,工業的協作是標準化的,遠沒有農業社會那麼的複雜。這是不是與你所認為的不一樣?工業複雜,農業簡單?但實際上,農業的協作遠比工業要多,要複雜。過去我老家都需要大量的共同勞動,比如開山修路,開鑿水渠等等,這需要呼朋喚友才能完成,而現在,你需要麼?公司招呼你就去做,不招呼就宅著。

    家庭變小,協作消失,走親訪友的必要性也就消失了。年的味道自然就不存在了。

    就比如說舞龍。這麼複雜的協作,現在已經根本玩不了了。前些年老家有老人想招呼人舞龍,結果根本找不到人。這個沒時間,那個有事,你要他偶爾湊湊熱鬧可以,你讓他拿出三五十天的時間就來舞龍,你還不如殺了他呢。確實沒時間。比如我就要在匆匆忙忙的拜訪親友以後,趕快回來上班。每個人都差不多。

    人的流動性增加了,社會也變化了。過往的社會結構也被解構了。所以大家感覺年味變淡,幾乎是必然的。很多的年味文化,其實都是緊密附著在過去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的。新的社會形態出現,年的形式也必然變化。

    但年是不是會消失呢?不會。其實人本質上還是社會動物。即使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再簡單,他也是需要社交的。年其實就是華人最重要的社交方式。所以它必然會永遠存在下去,只不過,新的過年方式需要在新的社會模式下誕生。具體是什麼,我也說不上來。但肯定會來。我堅信這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噴墨印表機連供的墨水有顏料合染料請問有什麼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