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史料
莊子的生平史料,有自己陳述的,也有後人記載的。自己陳述的生平史料主要在《莊子》的《外物》、《山木》、《秋水》、《列禦寇》和《徐無鬼》諸篇之中。在《外物》、《山木》中有莊周家貧的史料;在《山木》中有莊周訪魏王的史料;在《秋水》、《列禦寇》中有威王派人請莊周為相的史料;在《徐無鬼》、《秋水》中有莊周與惠施為友的史料,在許多篇中又有與惠施辯論的史料。這些零散的史料是第一手資料,有助於對莊周生平及思想的研究。也就是說,我們研究任何一位思想家、哲學家的生平,必須首先從他自己的著作中把握其生平史料,因為這是最可靠的史料。
歷史上為莊周寫傳記、年表的人也有一些,主要有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莊申韓列傳》、劉向《別錄》(司馬貞《史記索引》引文)、馬敘倫《莊子年表》(民國間徘印《天馬山房叢書》本)、丁儒侯《莊子傳》(《國學校友會集刊》第二朗)、王文奇《莊子事蹟考》(《河南政治月刊》第五卷第四期)、關鋒《莊子時代大事記》(1961年中華書局排印《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附錄本)。這些後人撰寫的著作都可作研究莊子生平史料的參考。
(二)《莊子》的流傳和卷篇
最早記載《莊子》一書情況的是司馬遷的《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窺,然其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光澤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從這裡可見,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親自見過《莊子》一書,但只說著書“十餘萬言”,沒有說明篇數,更沒有內篇、外篇和雜篇之分。
《莊子》一書,在漢朝流傳的是五十二篇,已經有司馬彪、孟氏的注本。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周,宋人。”唐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序錄》稱:“《漢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日本武內義雄《莊子考》說,五十二篇是由內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而成。
《莊子》一書,到晉朝時,其流傳有較大的變化。晉朝為《莊子》作注的人有向秀、郭象、李頤等。據陸德明記載,各種注本的卷數多不相同。向秀《注》為二十卷二十六篇,郭象《注》為三十三卷三十二篇,李頤《集解》為三十卷三十篇,在這些不同的卷本中以郭象的三十三卷本流傳的最為廣泛。宋以後注本更多,但皆為十卷三十二篇,即宗郭象注本。我們撰寫的《莊子譯註》也是按這個篇序註譯的。
(一)生平史料
莊子的生平史料,有自己陳述的,也有後人記載的。自己陳述的生平史料主要在《莊子》的《外物》、《山木》、《秋水》、《列禦寇》和《徐無鬼》諸篇之中。在《外物》、《山木》中有莊周家貧的史料;在《山木》中有莊周訪魏王的史料;在《秋水》、《列禦寇》中有威王派人請莊周為相的史料;在《徐無鬼》、《秋水》中有莊周與惠施為友的史料,在許多篇中又有與惠施辯論的史料。這些零散的史料是第一手資料,有助於對莊周生平及思想的研究。也就是說,我們研究任何一位思想家、哲學家的生平,必須首先從他自己的著作中把握其生平史料,因為這是最可靠的史料。
歷史上為莊周寫傳記、年表的人也有一些,主要有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莊申韓列傳》、劉向《別錄》(司馬貞《史記索引》引文)、馬敘倫《莊子年表》(民國間徘印《天馬山房叢書》本)、丁儒侯《莊子傳》(《國學校友會集刊》第二朗)、王文奇《莊子事蹟考》(《河南政治月刊》第五卷第四期)、關鋒《莊子時代大事記》(1961年中華書局排印《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附錄本)。這些後人撰寫的著作都可作研究莊子生平史料的參考。
(二)《莊子》的流傳和卷篇
最早記載《莊子》一書情況的是司馬遷的《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窺,然其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光澤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從這裡可見,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親自見過《莊子》一書,但只說著書“十餘萬言”,沒有說明篇數,更沒有內篇、外篇和雜篇之分。
《莊子》一書,在漢朝流傳的是五十二篇,已經有司馬彪、孟氏的注本。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周,宋人。”唐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序錄》稱:“《漢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日本武內義雄《莊子考》說,五十二篇是由內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而成。
《莊子》一書,到晉朝時,其流傳有較大的變化。晉朝為《莊子》作注的人有向秀、郭象、李頤等。據陸德明記載,各種注本的卷數多不相同。向秀《注》為二十卷二十六篇,郭象《注》為三十三卷三十二篇,李頤《集解》為三十卷三十篇,在這些不同的卷本中以郭象的三十三卷本流傳的最為廣泛。宋以後注本更多,但皆為十卷三十二篇,即宗郭象注本。我們撰寫的《莊子譯註》也是按這個篇序註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