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農實事分享

    俗話說“養鵝無巧,窩幹吃飽”,意思是養鵝最主要是要求飲食以及鴨舍環境的控制。那麼如何提高雛鵝的成活率呢,關鍵在於以下幾點。

    一、清潔與消毒

    在雛鵝進入圈舍前,要對圈舍進行清掃並做好消毒,同時,要對食盤等器具進行消毒處理。

    二、科學開食與飲水

    雛鵝出殼後24-36小時內要完成飲水工作,需要教雛鵝飲水,使用自動飲水器的養殖場,可以抓住雛鵝,讓其喙觸碰自動飲水器。雛鵝消化能力弱,可飼餵全價飼料,適當新增一些青飼料,不可飼餵秸稈等高粗纖維飼料。

    三、溫度控制

    雛鵝對於溫度的要求比較高,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導致雛鵝生病。隨著雛鵝日齡增加,要求的環境溫度逐漸下降,直至脫溫。雛鵝對於環境的要求是:1-5日齡:30-32℃,6-10日齡:28-30℃,11-15℃:26-28℃,16-20日齡:24-26℃,20-25日齡:22-24℃,26日齡以上:18℃。現在一般都是在圈舍裡放置溫度溼度計,可實時檢視。進入圈舍,也可以觀察雛鵝反應來判斷,如雛鵝扎堆,也說明溫度過低,需要開啟保溫設施。

    四、溼度

    要保持圈舍內乾燥,溼度過高,不僅容易滋生各種細菌,也會導致雛鵝生病。

    五、養殖密度

    密度過低,會導致空間浪費,密度過高,雛鵝又容易有啄肛等產生。合理的密度為:1周齡:20-25只/㎡,2周齡:10-20只/㎡,3周齡:5-10只/㎡,4周齡每㎡5只以下。

    六、光照

    1-3日齡的雛鵝,每天要保證23-24小時光照,4-15日齡,每天18小時光照,16日齡以上的鵝,保持自然光照即可。

    七、疫苗接種及鼠蟲防治。

    雛鵝要及時接種抗小鵝瘟三聯疫苗。蛇、鼠等對雛鵝的危害較大,會造成雛鵝死傷,且會攜帶病菌,傳染疾病。

    要想提高雛鵝存活率,必須加強飼養管理,最好是有一定的相關知識基礎以及技術指導。

  • 2 # 天竹雪鋒

    其實養殖業特別不好乾的。提高鵝雛的成活率是我們都希望的。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圈舍要清潔通風。溫度。溼度。Sunny。以及圈舍經常打掃。第二就是疫苗一定要提前防好。第三就是密度。適時調整圈舍裡的密度。第四應該有水源。選址應該有水源的地方。或是自己人工挖個水塘。第五水草豐盛的地方。第六飼料要適度禁止發黴等。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也歡迎友友們來探討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編一首春天花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