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16381105893

      殿試在皇宮舉行。

      清代殿試的地點最初在太和殿,乾隆以後都在保和殿。清朝初年,皇帝不僅親自擬定試題,還親自評判所有的殿試考卷,康熙以後,才改由閱卷大臣批閱,只有前十名的試卷進呈皇帝,御覽。

      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金代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工分一、二、三甲,兩榜。蒙古、色目為一榜,漢人、南人為一榜。前三人賜進士及第,為一甲;餘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為二、三甲。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二榜。其程式大體如下:試前須複試,在紫禁城內的保和殿應試。複試畢,於四月二十一日應殿試,也在保和殿。殿試只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制策題目,清初用時務策一道,題長二、三百字,所詢一二事;康熙以後,題長達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

      ,改由讀卷大臣密議八條中圈出四道為題。策文不限長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間的書寫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數限制,特別強調書寫,必須用正體,即所謂“院體”、“館閣體”,字要方正、光園、烏黑、體大。從某種角度來看,書法往往比文章重要。殿試只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8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各加“○”、“△”、“\”、“1”、“×”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為佳卷,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後由填榜官填寫發榜。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一次,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赫拉克勒斯12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