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
(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約2380多平方米。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規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築。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簷角有10個走獸,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垂簷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龍屏。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裡慶祝。每逢大典之日,從太和殿至天安門外,設有龐大的儀仗,太和殿前簷下設中和韶樂,太和門內設丹陛大樂,王公立於丹陛之上,一品至九品文武百官齊集於丹墀內陳設“品極山”
中和殿
(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後。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裡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裡審視一下耕具。中和殿曾歷經三次火災,現存為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稱中和殿。每逢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典禮前,先在此休息,接受官員的跪拜禮。每年春季祭先農壇,也先在這裡閱視祭文。祭祀地壇、太廟、社稷壇的祝版,也在此閱視。
保和殿
(明朝稱謹身殿、建極殿)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保和殿高27米,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平面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屋頂有4條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清乾隆時重修。原名謹身殿,明嘉靖時改名建極殿,清順治時始稱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請少數民族王公大臣。自乾隆後期,這裡便成為舉行“殿試”的場所。“殿試”是科舉制度最高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被錄取者稱“進士”,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臺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基臺三層重迭,每層臺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臺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檯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雲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臺,造型重迭起伏,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檯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臺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洩,水由龍頭流出,千龍噴水,蔚為壯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佈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太和門內,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明朝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時改名: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現名為清朝時名稱)。這3座大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築,它們高矮造型不同,屋頂形式也不同,顯得豐富多樣而不呆板。
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
(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約2380多平方米。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規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築。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簷角有10個走獸,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垂簷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龍屏。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裡慶祝。每逢大典之日,從太和殿至天安門外,設有龐大的儀仗,太和殿前簷下設中和韶樂,太和門內設丹陛大樂,王公立於丹陛之上,一品至九品文武百官齊集於丹墀內陳設“品極山”
中和殿
(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後。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裡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裡審視一下耕具。中和殿曾歷經三次火災,現存為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稱中和殿。每逢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典禮前,先在此休息,接受官員的跪拜禮。每年春季祭先農壇,也先在這裡閱視祭文。祭祀地壇、太廟、社稷壇的祝版,也在此閱視。
保和殿
(明朝稱謹身殿、建極殿)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保和殿高27米,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平面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屋頂有4條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清乾隆時重修。原名謹身殿,明嘉靖時改名建極殿,清順治時始稱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請少數民族王公大臣。自乾隆後期,這裡便成為舉行“殿試”的場所。“殿試”是科舉制度最高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被錄取者稱“進士”,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臺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基臺三層重迭,每層臺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臺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檯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雲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臺,造型重迭起伏,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檯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臺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洩,水由龍頭流出,千龍噴水,蔚為壯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佈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太和門內,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明朝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時改名: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現名為清朝時名稱)。這3座大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築,它們高矮造型不同,屋頂形式也不同,顯得豐富多樣而不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