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Mǐn)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以諡號為氏。上古周朝時,魯國君魯莊公死後,他的兒子名叫啟,後繼位為君,是為泯公。啟繼位不到兩年便被慶父所弒,因年紀尚輕,諡號魯閔公。古代閔與憫、愍字義相同,都有憐惜之意。魯閔公的後世子孫以其諡號“閔”為姓,稱為閔氏,世代相傳。姓氏源流 閔姓源出姬姓。黃帝后裔。 五帝之後,[堯]禪天下於[舜]。[舜]命[棄]掌管天下的五穀。[棄]又叫[后稷],幫助[大禹]平治水土、教民耕種有功被封為諸侯,立國於渭水(今陝西寶雞、武功附近),史稱“上古五大賢臣”之一。五代後傳至姬公劉,國勢漸強。又經十二代,傳至姬昌(周文王),國勢有天下三分之二。公元前1066年,姬昌的兒子姬發(周武王)滅商。建國。國號“周”。姬發的弟弟姬旦(周公)在滅商過程中功勞第二,(姜子牙第一),封地“魯”國(山東曲阜)。周公因攝朝輔政,其封地魯國國君的職位由長子伯禽嫡傳。 公元前662年,魯莊公的兒子公子啟(開)即位,二年,為慶父所弒。年十歲。因古有夭折而死於不道者,諡之閔之慣例,故公子諡號為閔公。閔公無子,庶兄僖公代立。其族人以其諡號為氏,並尊魯閔公為始祖。閔姓來源於魯國公族,而魯國公族又來源於周朝王族,溯上,周朝王族的始祖后稷是黃帝25個兒子得到的12姓之一姬姓的嫡傳後代。遷徙分佈 上古周朝時,魯國的魯莊公死後,他的兒子名叫“啟”,當了國君,當時還很年輕,只過了兩年,就被人殺害了。後來王室追加封號給他,稱為魯閔公。閔,就是憐憫,可惜,痛心的意思。好在魯閔公已經有了獨生子,後來他的子孫,就取閔字作為姓。閔姓來源於魯國公族,而魯國公族又來源於周朝王族,因為周朝剛建立時,周王族中有一位叫伯禽的,被分封到魯地,建立了魯國。而再追溯上去,周朝王族又是黃帝中重要的一支,周的始祖叫后稷,后稷就是黃帝嫡傳後代。閔姓後來在隴西郡發展成望族,世稱隴西望。閔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繁衍播遷 閔氏源於魯國國都——今山東濟寧曲阜。戰國時魯地先為楚國所滅、後為齊國所據。閔氏子孫散居山東。秦漢之際,因避亂、仕宦、謀生等原因,逐漸遷於今陝西、河北、河南、山西等省。春秋時周大夫閔子馬封地隴西,歷兩漢四百餘年,為隴西望族。東漢中葉,隴西閔氏部分後人西遷山西太原,昌盛為太原郡大族。西漢光武中興,閔業因功受封為關內侯,子孫遂落籍於今陝西西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運動之一開始了,閔氏後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避亂進入今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唐宋之際,逐漸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播遷開來。北宋年間,閔稱道出使高麗。後定居北韓驪興。宋末元初,有避亂進入今廣東者。明初,山西閔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甘肅、山東、河南、寧夏、北京、天津、陝西等地。明末,有沿海之閔姓渡過臺灣海峽,播遷於臺島,也有飄洋過海,遠徙東南亞及歐美各地。歷有清一代至今,分佈區域更廣,今東北三省、內蒙、雲貴高原等地均有入遷,可謂開枝散葉,四處有籽。如今,閔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陝西為多。閔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一位,人口約佔中國總人口的0.0002%。約26萬人。 驪興閔氏是北韓王朝的一個大氏族。根據其族譜記載,北韓閔氏始祖是孔子的弟子閔損(子騫),世居中國山東。高麗時期,閔損後代閔稱道以使臣身份渡海,後來定居在驪興(驪州舊稱),成為北韓及南韓閔氏的始祖(閔氏在北韓僅有驪興閔氏一門)。 閔氏在高麗時期即成為望族,閔稱道曾孫閔令謀曾任高麗太子太師和門下侍郎平章事,閔氏在高麗時期出現過閔湜、閔公珪、閔曦、閔漬、閔萱、閔頔等名臣。李成桂建立北韓時,閔汝翼協助其創業有功,升為大司憲、戶曹判書。閔頔之孫閔霽之女嫁給李芳遠,即元敬王后。閔霽被封為驪興府院君,其子閔無咎、閔無疾、閔無悔、閔無恤等人在第一次王子之亂時立功,成為功臣。閔霽死後,閔無咎、閔無疾以離間宗室之名被流放,閔氏氣勢有所下降。 中宗反正後,參與政變的閔孝曾被封為靖國功臣、左贊成、驪平府院君,閔氏得以中興。肅宗時期,閔蓍重、閔鼎重、閔維重兄弟三人聲勢顯赫,被稱為“閔氏三房”。閔維重之女仁顯王后嫁給北韓肅宗。但閔氏後來牽涉到南人與西人的黨爭,在英祖朝再度失勢。 閔氏的第三次興旺同北韓李朝末年的王室變動有關。高宗之父興宣大院君的生母是閔氏,夫人(高宗生母)也是閔氏。高宗迎娶閔致祿之女,即閔妃(明成皇后)。閔妃大量起用閔氏家族成員,如吏曹判書閔長鎬、吏曹及兵曹判書閔謙鎬、右議政閔圭鎬、工曹判書閔致久、禮曹工曹兵曹判書閔致祥等,形成了宮中的閔氏勢力。1895年明成皇后被殺害,閔氏勢力再度衰落。1905年日本迫使南韓簽訂乙巳條約時,閔泳煥自盡抗議,被視為殉國英雄。閔泳達、閔泳翊等人則拒絕接受日本授予的爵位。 根據南韓經濟企劃院1975年的人口調查,閔氏佔南韓人口的0.3%,人數在南韓249個姓氏中居第43位北韓閔氏單本驪興(只有驪興一個本貫),始祖是中國山東人閔稱道,高麗中葉定居到驪興,成為北韓閔氏的始祖。高麗王朝時該家族即已很有勢力,出了門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太師閔令謀(閔稱道之孫)、刑部侍郎閔湜、太子少保閔公珪、大將軍閔曦等名臣。到北韓王朝時,閔汝翼協助李成桂創業有功,升為大司憲、戶曹判書。尤其是出了太宗的王后。
其中閔無咎和閔無疾兄弟在第一次王子之亂中成為功臣,但閔霽死兩年後以“挑撥離間宗室”的罪名被賜死,閔氏一門的氣勢有所下降。中宗反正右後,閔孝曾中興了家門,成為靖國功臣、左贊成、驪平府院君。此後閔氏又出了包括議政閔夢龍,右議政閔熙,漢城府尹、右贊成閔馨男在內的多位名臣。到老論派中堅人物閔維重時期,閔氏再度成為外戚。
閔(Mǐn)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以諡號為氏。上古周朝時,魯國君魯莊公死後,他的兒子名叫啟,後繼位為君,是為泯公。啟繼位不到兩年便被慶父所弒,因年紀尚輕,諡號魯閔公。古代閔與憫、愍字義相同,都有憐惜之意。魯閔公的後世子孫以其諡號“閔”為姓,稱為閔氏,世代相傳。姓氏源流 閔姓源出姬姓。黃帝后裔。 五帝之後,[堯]禪天下於[舜]。[舜]命[棄]掌管天下的五穀。[棄]又叫[后稷],幫助[大禹]平治水土、教民耕種有功被封為諸侯,立國於渭水(今陝西寶雞、武功附近),史稱“上古五大賢臣”之一。五代後傳至姬公劉,國勢漸強。又經十二代,傳至姬昌(周文王),國勢有天下三分之二。公元前1066年,姬昌的兒子姬發(周武王)滅商。建國。國號“周”。姬發的弟弟姬旦(周公)在滅商過程中功勞第二,(姜子牙第一),封地“魯”國(山東曲阜)。周公因攝朝輔政,其封地魯國國君的職位由長子伯禽嫡傳。 公元前662年,魯莊公的兒子公子啟(開)即位,二年,為慶父所弒。年十歲。因古有夭折而死於不道者,諡之閔之慣例,故公子諡號為閔公。閔公無子,庶兄僖公代立。其族人以其諡號為氏,並尊魯閔公為始祖。閔姓來源於魯國公族,而魯國公族又來源於周朝王族,溯上,周朝王族的始祖后稷是黃帝25個兒子得到的12姓之一姬姓的嫡傳後代。遷徙分佈 上古周朝時,魯國的魯莊公死後,他的兒子名叫“啟”,當了國君,當時還很年輕,只過了兩年,就被人殺害了。後來王室追加封號給他,稱為魯閔公。閔,就是憐憫,可惜,痛心的意思。好在魯閔公已經有了獨生子,後來他的子孫,就取閔字作為姓。閔姓來源於魯國公族,而魯國公族又來源於周朝王族,因為周朝剛建立時,周王族中有一位叫伯禽的,被分封到魯地,建立了魯國。而再追溯上去,周朝王族又是黃帝中重要的一支,周的始祖叫后稷,后稷就是黃帝嫡傳後代。閔姓後來在隴西郡發展成望族,世稱隴西望。閔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繁衍播遷 閔氏源於魯國國都——今山東濟寧曲阜。戰國時魯地先為楚國所滅、後為齊國所據。閔氏子孫散居山東。秦漢之際,因避亂、仕宦、謀生等原因,逐漸遷於今陝西、河北、河南、山西等省。春秋時周大夫閔子馬封地隴西,歷兩漢四百餘年,為隴西望族。東漢中葉,隴西閔氏部分後人西遷山西太原,昌盛為太原郡大族。西漢光武中興,閔業因功受封為關內侯,子孫遂落籍於今陝西西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運動之一開始了,閔氏後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避亂進入今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唐宋之際,逐漸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播遷開來。北宋年間,閔稱道出使高麗。後定居北韓驪興。宋末元初,有避亂進入今廣東者。明初,山西閔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甘肅、山東、河南、寧夏、北京、天津、陝西等地。明末,有沿海之閔姓渡過臺灣海峽,播遷於臺島,也有飄洋過海,遠徙東南亞及歐美各地。歷有清一代至今,分佈區域更廣,今東北三省、內蒙、雲貴高原等地均有入遷,可謂開枝散葉,四處有籽。如今,閔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陝西為多。閔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一位,人口約佔中國總人口的0.0002%。約26萬人。 驪興閔氏是北韓王朝的一個大氏族。根據其族譜記載,北韓閔氏始祖是孔子的弟子閔損(子騫),世居中國山東。高麗時期,閔損後代閔稱道以使臣身份渡海,後來定居在驪興(驪州舊稱),成為北韓及南韓閔氏的始祖(閔氏在北韓僅有驪興閔氏一門)。 閔氏在高麗時期即成為望族,閔稱道曾孫閔令謀曾任高麗太子太師和門下侍郎平章事,閔氏在高麗時期出現過閔湜、閔公珪、閔曦、閔漬、閔萱、閔頔等名臣。李成桂建立北韓時,閔汝翼協助其創業有功,升為大司憲、戶曹判書。閔頔之孫閔霽之女嫁給李芳遠,即元敬王后。閔霽被封為驪興府院君,其子閔無咎、閔無疾、閔無悔、閔無恤等人在第一次王子之亂時立功,成為功臣。閔霽死後,閔無咎、閔無疾以離間宗室之名被流放,閔氏氣勢有所下降。 中宗反正後,參與政變的閔孝曾被封為靖國功臣、左贊成、驪平府院君,閔氏得以中興。肅宗時期,閔蓍重、閔鼎重、閔維重兄弟三人聲勢顯赫,被稱為“閔氏三房”。閔維重之女仁顯王后嫁給北韓肅宗。但閔氏後來牽涉到南人與西人的黨爭,在英祖朝再度失勢。 閔氏的第三次興旺同北韓李朝末年的王室變動有關。高宗之父興宣大院君的生母是閔氏,夫人(高宗生母)也是閔氏。高宗迎娶閔致祿之女,即閔妃(明成皇后)。閔妃大量起用閔氏家族成員,如吏曹判書閔長鎬、吏曹及兵曹判書閔謙鎬、右議政閔圭鎬、工曹判書閔致久、禮曹工曹兵曹判書閔致祥等,形成了宮中的閔氏勢力。1895年明成皇后被殺害,閔氏勢力再度衰落。1905年日本迫使南韓簽訂乙巳條約時,閔泳煥自盡抗議,被視為殉國英雄。閔泳達、閔泳翊等人則拒絕接受日本授予的爵位。 根據南韓經濟企劃院1975年的人口調查,閔氏佔南韓人口的0.3%,人數在南韓249個姓氏中居第43位北韓閔氏單本驪興(只有驪興一個本貫),始祖是中國山東人閔稱道,高麗中葉定居到驪興,成為北韓閔氏的始祖。高麗王朝時該家族即已很有勢力,出了門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太師閔令謀(閔稱道之孫)、刑部侍郎閔湜、太子少保閔公珪、大將軍閔曦等名臣。到北韓王朝時,閔汝翼協助李成桂創業有功,升為大司憲、戶曹判書。尤其是出了太宗的王后。
其中閔無咎和閔無疾兄弟在第一次王子之亂中成為功臣,但閔霽死兩年後以“挑撥離間宗室”的罪名被賜死,閔氏一門的氣勢有所下降。中宗反正右後,閔孝曾中興了家門,成為靖國功臣、左贊成、驪平府院君。此後閔氏又出了包括議政閔夢龍,右議政閔熙,漢城府尹、右贊成閔馨男在內的多位名臣。到老論派中堅人物閔維重時期,閔氏再度成為外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