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都弩
-
2 # 山野論史
從整體制度上來講,金國要比北宋差得很遠,金國能夠滅掉北宋,不是因為其強大,而是在軍事制度上正好剋制北宋。北宋軍隊制度存在問題,但是並不等於一無是處,北宋的軍隊制度是趙匡胤和趙普商量研究的結果,是一個理論上很成熟的制度,其最大的優點就是解決了武將擁兵自重,兵變威脅朝廷的問題。
、
中國歷史上,除了王莽以外,幾乎都是擁有兵權的將領或者權臣造反這一模式導致改朝換代,所謂農民起義,從來就沒有成功先例,劉秀。朱元璋雖然出身農民,以農民的身份起義,但是最終推翻前朝靠的還是朝廷大將反水和地方武裝整合。趙匡胤發現這個問題,於是和趙普定下了北宋特有的軍隊制度,簡單點說,將領不再擁有軍隊,軍隊統一歸朝廷管理,日常訓練有專門機構負責,帶兵將領不參與。有了戰事,朝廷臨時調配軍隊給將軍,戰事結束,軍隊交回朝廷,下次再有戰事,在臨時調配軍隊,這樣武將沒有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想造反時對手下的軍隊沒有號召力,無人響應,再有北宋在調配給將軍軍隊時,還會派監軍進行監視。
對於鎮守邊關的將領也有辦法對付,那就是更戍制,將領在某地達到一定時限就會被調到其他部隊,或者將軍不動,但是你所屬的部隊換防,定期給你換另一波人,這樣整個北宋就完全杜絕了武將造反的可能。純粹的農民起義,根本威脅不到朝廷,宋江不值一提,方臘算是聲勢浩大,但是與童貫的官軍正面接觸,兩三個月就被滅掉了。
北宋朝廷的三省六部制,加上嚴格的臺鑒制度,使得朝廷高度集權但無法專權,即便是王安石、蔡京這樣的人物,也無法專權,甚至皇帝的皇權都被關到籠子裡,受三省和臺鑒官的轄制,皇帝的聖旨必須透過中書省草擬,再經過門下省稽核同意,才能下發到尚書省,這中間還要過臺鑒這一關,否則不具效力,尚書省不會執行。每道聖旨都要經過多部門多人之手,嚴密審查,並蓋章同意後才能下發。皇帝想封某個人做官,不是經過中書省起草詔書,並未取得門下省稽核同意,直接下旨給尚書省,被稱作斜封墨敕,尚書省可以直接把皇帝聖旨駁回。不予執行。即便是尚書省執行了,被御史臺和諫院發現,斜封官將被彈劾,也會對皇帝釋出的聖旨進行諫諍。釋出政令也是如此。所以北宋很少出現重大決策失誤,也不會出現某一個人專權,威脅朝廷的事情。兩宋的臺鑒制度是歷史上最健全的,臺鑒官不隸屬於任何機構,他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挑毛病,挑皇帝的毛病,挑丞相的毛病,當然也挑一般官員的毛病。宋朝為官處處都在臺鑑官的監視之下,稍有不慎就會被彈劾,所以很少有貪汙腐敗、能虛作假的事發生。北宋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了內部問題導致江山易主。但是外部原因就不是制度能控制得了了,兩宋最後都亡於外族,這個不是偶然,這是體制下的必然結果,兩宋制度決定不會亡於內亂,如果不遇到大金國和蒙古崛起,兩宋在延續幾百上千年都沒有問題。
再說金國,他們的軍隊制度正好剋制北宋的軍隊制度,北宋的軍隊制度決定了將領和軍隊之間沒有任何默契,兵士不瞭解主將,主將也不瞭解軍隊,將領帶領的是朝廷專門機構訓練出來的軍隊,不是自己訓練的。出去打仗,將領要按照軍隊平時訓練的戰法和陣圖去打仗,戰法僵化死板,沒有靈活性,戰場局勢瞬息萬變,根本無法根據戰局調整戰術,軍隊戰鬥力大大被虛弱。而金國用的是猛安謀剋制度,簡單的說,軍隊五人為一伍,設伍長一名,伍長戰死,其餘四人砍頭。十人為一什,設一什長,什長戰死,下屬兩個伍長處死,向上還有百夫長和千夫長,制度一樣。在軍隊制度中,百夫長即為謀克,千夫長即為猛安。這樣在打仗時,只要千夫長衝在前面,百夫長就必須賣命前衝,保護千夫長;什長更不用說了,保住百夫長才能保住自己的命,伍長也同樣要保什長不死,士兵要保伍長不死。這樣一來,整個軍隊再強大制度下,個個爭先,人人奮勇,當然無堅不摧了。金國的猛安謀剋制,不但剋制北宋,對其他軍隊也是百試百靈,遼國七十萬契丹勇士,愣是被金國幾萬人打的倉狂而逃。不過猛安謀剋制後來產生了變化,不怎麼打仗時,只要用於戶籍和官制,原有的激勵作用減弱。
-
3 # 作家恩出
那肯定是北宋的制度更為先進。
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前就跟要擁戴他為皇帝的將士們講:“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們都能聽從嗎?”將士們齊聲回答說:“自然聽陛下命令。”
趙匡胤就釋出命令:到了京城以後,要保護好周朝符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庭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的將來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
將士們排好隊伍,整整齊齊開往京城,一路上軍容嚴整,秋毫無犯。到了汴京,趙匡胤登上明德門城樓,命令將士各回營房,不得外出擾民,自己回到了原來的公署。不一會兒,諸將擁著宰相範質前來,面對趙匡胤跪伏朝拜稱臣,趙匡胤改封周恭帝為鄭王,尊符太后為周太后,改國號為宋,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趙匡胤雖是個粗人,但很有腦子,他覺得節度使自唐中期以來,權力太大,自己就是節度使起家,一步步走上皇帝寶座的。這種情況不可再繼續下去了,否則自己有朝一日會被趕下臺的。於是他把節度使管轄的幾個支郡收回京師管理,派去文官為知州,各州又設一通判,他可以不聽知州命令,兩官互相牽制。對待官僚機構,宋太祖也是一個“分”字。前代宰相權太大,事無不統,趙匡胤把軍權分給樞密院,將財權分給三司使。
這些分權措施一改過去個人權力集中,容易推翻朝庭的制度,穩定和延長了朝代時間,是優於金朝的。
到了宋真宗統治時期,開始重文輕武,科舉制度日趨完備,後來為明朝沿襲的防止作弊一整套程式都是在北宗形成的。隨著科舉錄取名額的增加和印刷術的普及,讀書人更多了,到處是學堂書院。
後來王安石變法的制度,讓國家增加了收入,朝庭的倉庫裝滿了糧食,裁減了軍隊,百姓減免了役稅。種種制度先進於金朝。
-
4 # 王奎浪淘沙
以史為鏡,比較分析:
金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質濃厚。初期採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後吸收遼朝與宋朝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法制度 。軍事上採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剋制度,其鐵騎兵與火器精銳,先後打敗周邊諸國 。經濟方面多繼承自宋朝,陶瓷業與鍊鐵業興盛,對外貿易的榷場還掌控西夏的經濟命脈。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中央集權的加強,體現在職官制度上,有幾大特點,即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輕武。
兩者對比:金朝的制度更為優勢!更為強勢!也佔據著中原地帶,實踐也證明宋金對抗,宋落下風。金是逐鹿中原的主角,只不過被漢史學家淡化而已!
回覆列表
政治和軍事制度上,金更加先進,它採用的是貴族軍事民主制,戰鬥力暴強,因而能夠吞遼滅宋,宋朝依然採用獨裁專制制度,因而昏招不斷,不作不死。經濟文化方面,宋朝繼承了中原數千年傳統和演化歷史,自然強於金,並最終靠這些同化了金,所謂武力南征,文化北伐即是如此。到海陵王時,海陵王已經能夠寫出標準的漢詩,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北方遊牧漁獵民族的貴族軍事民主制,在開國和開疆拓土階段十分之高效,避免了昏君庸臣胡亂指揮的問題,戰鬥力極其厲害,遼金元清入主中原的時期,無不如此,甚至明朝立國階段也是如此,蓋因為帝國初創,統治者沒有絕對權威,作軍國大事決策需要與部下貴族商量著辦,統治者的選擇上,往往也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不會選擇出昏君和庸君否則即被軍政強人推倒。
典型例子就是金太宗完顏吳乞買過年私自啟用國庫,被大臣拖下寶座打板子的故事,元朝大汗的即位需要各方勢力的開會確認,清朝軍國大事需要議政王大臣會議開會討論決策。反倒是他們接觸到漢地的君主制之後,逐步廢棄了自己的貴族軍事民主制,採用了漢地的絕對專制制度,某種意義上就是倒退,導致其國力衰退甚至滅亡。
金熙宗把可以議政的貴族幾乎都殺了,這比岳飛抗金的戰鬥力強多了,海陵王再來一次,金國自此學會了漢地的法家帝王之術,立馬失掉了吞遼滅宋時期的霸氣,元世祖忽必烈自立為蒙古大汗,依託漢地與草原勢力角逐,最終陷入無休止的內鬥,蒙古貴族逐漸自立,元朝皇帝在草原的勢力逐漸名義化,忽必烈死後,皇位繼承十分黑暗,殘殺不止,皇帝大多不得善終,之後國祚奇短,很快被滅。
清朝倒是很長時間堅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直到乾隆才給廢止,長達150多年,實際上雍正即設立了軍機處處理軍國大事,即在某種意義上採用了漢地的帝王之術,實際上雍正一朝的軍事能力與周邊戰績,差強人意了。帝王之術的核心無非愚民弱民,適合於對內統治,可不老百姓和貴族全部愚蠢至極了,軟弱無力,自然便於皇帝極權統治了,但是與外患對決,很容易崩盤,因為外部的侵略者,都是狼性兇悍的,他們還沒學會愚民弱民;對於開國與開疆拓土,適合貴族軍事民主制,這有利於發揮軍事強人的戰鬥天賦同時可以保證選出來的統治者很少是孬種,一群狼選出來的狼王如果不是強悍品種立馬會被咬死,其實就這麼簡單。
反觀宋朝統治者,生於深宮之中,養於婦人之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就害怕與敵人直面,在己方佔據上風的局面下花錢買和平,要知道敵人只是遼國蕭太后和小皇帝,遼軍總司令陣前被宋軍將士釘死在地面,敵軍震恐不已,連敵人是孤兒寡母都不敢對決,宋朝勤王援軍不斷完成合圍,完全可能全殲敵人一雪前恥的機會自動放棄,丟人現眼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