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狼煙一九三一

    怎樣理解“衛身莫大於謀食”這句話呢?”

    “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因天災而使食物減少,再加人禍,不善積稷,而引起民變,因此只有善於謀取食物才是保護自身最大的謀略。

    戰國時期,趙國簡子執政,張孟談為謀士,豐收之年,張孟談將糧食磨碎,收聚起來,用於築牆,收集樹木枝杈,用來蓋屋,收集收購鐵器,以為農具當時人以為痴呆,但簡子同意,故晉陽城內,盡是此等建築,後襄子時,智伯困晉陽,內外交斷,趙國破牆以熬粥,拆屋以作薪火,枝杈為箭桿,化農具為箭簇,三年不困,後聯合魏,韓,內外夾攻以破智氏。

    東漢未年群雄逐鹿,軍閥混亂,大亂未起之時,貴族大家多貯寶玉,以防不測,獨任氏,讓全家老幼負百斤物,奔跑跳躍,散金玉,購糧食,貯食物,擴大窖藏,以至身無分文,人笑為痴,後天災疊起,民相食,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土豪大家如豕犬亂竄,而任氏家族人負百斤糧食,得以突圍保身,大亂之後,糧食暴漲,一斗米十金,任氏開啟糧窖,貴族大家金玉寶珠,全都歸於任氏,富可敵國。

    張孟淡,任氏為“衛身莫大於謀食”之智士也!

  • 2 # 馬振廷1

    衛,營衛之氣也,不讀醫的人不懂什麼是營衛之氣,吃喝入胃,脾意經營的精微物質,傳送各臟腑組識運化。營衛身體。需要什麼?吃飽,穿暖呀。接下來連帶問題就多啦?

  • 3 # 神馳

    孟子說,食色性也。

    莫諾亞(即莫羅阿)在人生五大問題中將生存與健康排在第一位。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中最基礎的就是“食”。

    我認真考察了人性種種,食與色確實是基礎之基礎。而這兩大基礎,都指向一個目標:肯定自身存在!

    飲食,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男女,是基因遺傳的必要條件。

    另外,斂財是為保障存在,好名是尋找存在,虛榮是浮誇存在,愛美是炫耀存在,交友是幫助存在,爭權是宣示存在,而自私,則更能體現人們為了自身的存在是如何漠視他人的存在與利益的。 

    人性種種,不離“存在”二字,存在是根,生諸人性,而諸種人性其彼此間的作用是產生和發展社會的原因。 

    人性即欲,人有諸欲,欲生諸爭,爭生社會: 

    爭利而有經濟, 

    爭權而有政治, 

    爭色而有家庭, 

    爭名而有文藝競技, 

    爭辯而有宗教哲學之類。 

    爭不易解, 

    化之以道德, 

    制之以法律, 

    法有不治者, 

    而有戰爭與軍事。 

    人性種種,力量交錯作用,細化了社會結構,推動了社會發展。人性的本源來自於對自身存在的肯定,而人性本身又是人類社會產生與發展的根本原因。 

    說到這裡,也會發現一個問題:肯定自身存在的力量似乎是一種盲目的東西,有沒有超越存在與非存在之上的東西呢?如果說“有”,這“有”的思維便已同時包涵“沒有”的內容了,那麼,“有”的這種“存在”便不是唯一的存在了,因為同時有一種叫做“不存在”的存在存在著。 

    這又是一個新的矛盾,怎麼解決呢?似乎佛道兩家有自己的心得,在這裡,只是簡單回答一下您的提問,就不展開說了。

  • 4 # 百姓智囊

    在人類所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下“食"是絕對是第一位的。民以食為天,千古不變的道理!在吃不飽的年代,談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談。所以“衛身莫過於謀食也”!

  • 5 # 丹陽子

    說讀書只為兩件事,一是進德,一是修業。修德要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修業要背誦詩詞文章,修業的目的是為了“衛身”,保衛養護自己的身體。“衛身莫大於謀食”,養護自己的身體沒有什麼比謀取食物更重要的了。不論各行各業只要你業精,就能有飯吃。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

    《道德經》里老子說,“聖人為腹不為目”,聖賢的人只為吃飽肚子,不為花天酒地。

    老百姓講,“千里做官為吃穿”都是這個道理。

    從曾國藩家書可以看出,他非常關心自己的家人,給他們講道理,提建議。這就是“修身,齊家”的具體體現,自己的身心修好了,然後讓全家都好。也是俗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最好解釋,讓自己的家人,周圍的人都受到道的薰陶,靈魂得到昇華。

    下面附曾國藩家書片段。

      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進德之事難於盡言,至於修業以衛身,吾請言之。衛身莫大於謀食,農工商勞力以求食者也,士勞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祿於朝,教授於鄉,或為傳食之客,或為入幕之賓,皆須計其所業,足以得食而無愧。科名者,食祿之階也,亦須計吾所業,將來不至尸位素餐,而後得科名而無愧。食之得不得,窮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之精不精,則由我作主。

      然吾未見業果精而終不得食者也,農果力耕,雖有饑饉必有豐年;商果積貨,雖有雍滯必有通時;士果能精其業,安見其終不得科名哉?即終不得科名,又豈無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則特患業之不精耳。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網際網路趨勢主要體現在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