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於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誌。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簷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小雁塔和薦福寺鐘樓內的古鐘合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是西安博物院的組成部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唐尊勝幢
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坐落於小雁塔東南角的“花徑”院內,刻成於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原為唐時彭城郡居士劉士寧為其已故的母親所立。經幢為石質,八稜柱形,上覆蓮花寶珠頂,下有一方形基座,座每面兩龕,浮雕伎樂演奏圖。幢身正面刻《佛頂尊聖陀羅尼經》,其後附刻《佛說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
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幢身高126.3釐米,幢座為長方體,長62釐米、寬59釐米,高27釐米。八稜柱幢身每邊寬11.2~12.5釐米。獸頭盤徑68釐米,高18.5釐米。八稜寶蓋徑61釐米,高14.5釐米。蓮花寶珠頂高25.5釐米。經幢除區域性稍有殘損外,整體儲存較完整,經省文物局鑑定委員會鑑定為二級文物。
此經幢的珍貴之處在於底座的浮雕伎樂演奏圖。他們當數坐部伎,演奏的是雅樂。經幢上半部分有兩層華蓋,每一層都分別有不同形態的八個龍頭作裝飾,代表了天龍八部。兩華蓋之間有八個佛龕,塑造了跏趺坐的釋迦牟尼講法的情景,形、神與紡織品的華蓋相似。幢身下大上小呈遞減之勢,八面刻滿了經文,位置合適,字型清晰,便於誦讀。幢身上部分結構威嚴秀麗,下部分及須彌座穩重渾厚,須彌座上又以蓮花座承託幢身,全幢輕重合宜,繁簡適度,充分體現了唐代中後期石幢造型的藝術風格。
石佛出土時殘缺無頭,身穿袈裟,雙手處斷裂,呈立狀站在蓮花座上。
經測量,其身高有1.8米(含底座),體寬70釐米。據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副研究員張全民介紹,經初步鑑定,無頭石刻佛像是唐代文物,這對進一步研究唐代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
無頭石刻佛像是在小雁塔腳下出土的最大一尊唐代石佛像。
金代鐵鐘
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鍾高3.55米,重約8000公斤。
這口鐘當時懸於渭河邊的武功崇教寺內,因渭河發水,河床改道,寺院被水沖毀,大鐘沉於河灘。清代康熙年間,重新發現這口鐘,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內小雁塔旁的鐘樓內。
每天清晨寺內會定時敲鐘,數十里內都可聽到。鐘聲清亮,塔影秀麗,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雁塔晨鐘”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詩:“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
小雁塔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於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誌。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簷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小雁塔和薦福寺鐘樓內的古鐘合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是西安博物院的組成部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唐尊勝幢
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坐落於小雁塔東南角的“花徑”院內,刻成於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原為唐時彭城郡居士劉士寧為其已故的母親所立。經幢為石質,八稜柱形,上覆蓮花寶珠頂,下有一方形基座,座每面兩龕,浮雕伎樂演奏圖。幢身正面刻《佛頂尊聖陀羅尼經》,其後附刻《佛說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
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幢身高126.3釐米,幢座為長方體,長62釐米、寬59釐米,高27釐米。八稜柱幢身每邊寬11.2~12.5釐米。獸頭盤徑68釐米,高18.5釐米。八稜寶蓋徑61釐米,高14.5釐米。蓮花寶珠頂高25.5釐米。經幢除區域性稍有殘損外,整體儲存較完整,經省文物局鑑定委員會鑑定為二級文物。
此經幢的珍貴之處在於底座的浮雕伎樂演奏圖。他們當數坐部伎,演奏的是雅樂。經幢上半部分有兩層華蓋,每一層都分別有不同形態的八個龍頭作裝飾,代表了天龍八部。兩華蓋之間有八個佛龕,塑造了跏趺坐的釋迦牟尼講法的情景,形、神與紡織品的華蓋相似。幢身下大上小呈遞減之勢,八面刻滿了經文,位置合適,字型清晰,便於誦讀。幢身上部分結構威嚴秀麗,下部分及須彌座穩重渾厚,須彌座上又以蓮花座承託幢身,全幢輕重合宜,繁簡適度,充分體現了唐代中後期石幢造型的藝術風格。
石佛出土時殘缺無頭,身穿袈裟,雙手處斷裂,呈立狀站在蓮花座上。
經測量,其身高有1.8米(含底座),體寬70釐米。據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副研究員張全民介紹,經初步鑑定,無頭石刻佛像是唐代文物,這對進一步研究唐代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
無頭石刻佛像是在小雁塔腳下出土的最大一尊唐代石佛像。
金代鐵鐘
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鍾高3.55米,重約8000公斤。
這口鐘當時懸於渭河邊的武功崇教寺內,因渭河發水,河床改道,寺院被水沖毀,大鐘沉於河灘。清代康熙年間,重新發現這口鐘,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內小雁塔旁的鐘樓內。
每天清晨寺內會定時敲鐘,數十里內都可聽到。鐘聲清亮,塔影秀麗,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雁塔晨鐘”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詩:“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