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家巷
-
2 # 若耶溪水劍
很多理論都不是絕對的,應該辯證的去看待問題。就“獨學而無友,孤陋寡聞”這一警句來說,它主要告誡人們在做學問的時候,要加強和別人的交流,學習借鑑別人的長處。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因為每一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能學到和掌握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只有經常和別人交流、互通有無,才能進一步的擴大知識面。這一點對於社會學者尤為重要。孔子能成為“聖人”,和他的勤學好問是分不開的。
但這句話並不是說做學問不需要獨立自主的在安靜的環境中刻苦鑽研了。恰恰相反,一個人只有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是在孤獨的環境中努力的研究和創作,才有了偉大的成就。
所以,“獨學而無友,孤陋寡聞”這句話是讓人從積極的一面去看待學習交流,而不是說做學問不需要在孤獨安靜的環境中刻苦鑽研了。
-
3 # 此心安處是吾鄉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語出《禮記.學記》。這句話的意思是:獨自學習不與別人交流切磋,就會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我認為這句話在任何時候都有它的積極意義。
古今中外不少文人學士總主張或喜歡與別人在知識上共同研討,互相切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從而彌補個人知識的不足,使彼此的學識更為淵博。
《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做我們老師的人,如果相互合作學習,相互取長補短,就能共同提高。
"白居易改詩"的故事正好印證了這一觀點。
中國晚唐詩人白居易的詩以通俗易懂、明白曉暢著稱,被世人贊為“老嫗能解”。一日,在杭州做官的白居易在西湖邊散步,只見波光粼粼,楊柳依依,飛鳥有情,風景如畫,於是他情不自禁地賦詩一首,名為《錢塘湖春行》,其中有兩句是:“我愛湖東行丁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這時候,剛巧有個老婆婆路過,白居易忙請她留步,把剛做的詩念給她聽,聽取老太婆的意見。老婆婆聽後想了想,說道:“這詩寫得真好,只是白沙堤是大家都愛的,如果把‘我’字改為‘最’字就更好了。”白居易一聽,嘆道:“這個字改得實在太妙了,西湖美景如何只得我一人欣賞呢!”於是他高興地將“我愛”改成了“最愛”。
我們再來看看陝西省高考狀元的經驗交流:“我較為內向,過去不善發問,僅是被動接受老師所教的內容。後來經過與老師和同學的交談,我鼓起勇氣開始發問。最初所問的問題較簡單,隨著時間的推移,所問問題也逐漸轉為一些難題,甚至敢於討論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些許疏漏。經過不斷的鍛鍊,我由被動的學習走向主動的思考,與老師的關係也由傳統意義上的師生關係轉為朋友關係,久而久之,就能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問題。我們都逐漸形成一種習慣,課後許多同學都圍著老師請教問題。即使暫沒有疑問的同學,也認真聽取他人的問題,參與討論。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可見交流是多麼重要。
總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與人交流切磋,取長補短,才能不斷進步。
-
4 # 素秋慈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多年前聽到此話,深覺有理。看到問題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獨自一人鑽研學習,如果沒有人可以充分交流,也沒人給你指引,更沒人和你進行思維的碰撞,你又如何能夠確認,你所學到的一定是適合你的東西,又如何體會真正的精妙之處呢?
有些人有過人的天分,如耶穌,如梵高,如佛陀,如聖人孔子,他們的人生當中,也缺不了外界的影響,更少不了名師的點撥。
荀子《勸學》中說:聖人無常師。而《論語》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些話,都在告訴我們一些道理,不是嗎?
如果僅僅是自己獨學,也不與人分享,就好比李白空有滿腹詩情,卻隱匿不發,那世間就少了那個灑脫不羈、詩自天成的千古奇才了。
如果僅僅自己獨學,卻不與人碰撞,就好比練就一身功夫,卻從未與人切磋,既不知道自己好在哪裡,也不明白自己弱在何處,也就很難有著“自知之明”了。
那怎麼不孤陋寡聞?
所以,我認為人需要有獨立的思考,但也要注重交流,熱愛分享,這樣不光能結交朋友,更能擴大視野,拓寬人生面,何樂而不為呢?
-
5 # 楓林橋1
“獨學而無友”,“獨”,獨自,單獨的意思;“學”,指學習,研習、研究之意。“無友”,這個“友”指學友,一個人他學習期間交往的朋友也就限於“學友”的性質,不太可能交亂七八糟的朋友。學友之間的交流內容無非就是切磋學習上的內容,“獨學而無友”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形成單獨不合群的學習習慣,那麼他將缺少和學友的切磋和交流”。“則孤陋而寡聞”,“孤陋寡聞”這個詞就是來源於這句話,“孤”指孤獨,孤立無援的意思;“陋”指簡陋,呈陋,狹隘的意思;“寡聞”,見識短淺之意。“孤陋寡聞”的意思是,“由於學識上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
-
6 # 義和堂國學
“書中自有言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是古人追求功名的唯一出路。以至於很多人終其一生去努力,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范進中舉的悲劇就是對科舉時代腐儒的生動刻畫。因此不能讀死書、死讀書,須知學習的目的,在於實踐,內化於心外行於事。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修正自己,在與人交往中不斷完善自己。
唐太宗說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當魏徵死後他感慨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一位諍友。人要有朋友,不能太個性,太清高。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做人要坦坦蕩蕩,交友要意誠心正。管鮑之交讓管仲才華得以施展成就齊桓公的霸業。馬克思和恩格思志同道合,寫下鴻篇鉅著資本論,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格局。這些偉大的友誼至今讓人們津津樂道。
朋友是什麼?臺灣作家傅佩榮說,“朋友是共同創造回憶的人;朋友是背後為你辨護的人。”人是群居動物,人的社會化程度決定他的生存狀況。而社會化程度來源於成長環境、接受的教育、生活經驗等行成的言語行動的一種認知和行為方式和準則。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脫離集體。大隱隱於世,超脫者有幾人?曲高和寡是高處不勝寒啊!人的情感中最害怕的是孤獨,煢煢孑立形單影隻,沒有關懷沒有愛,沒有傾訴與認同,人會變得冷漠,人性會扭曲。老舍是一代文豪,誰能質疑他的文學成就,但遭受迫害讓他走上 絕路。國學大師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湖自盡。如果身邊有朋友,有傾訴的物件,有懂他的人,也許結果不是這樣。那他們又會做出多少貢獻,影響多少人啊。
論語中有段對話。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告訴我們,不要怕沒有朋友,要真誠有禮、謙虛作人,時常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不要斤斤計較,目的性太強。這樣又怎麼會沒有朋友呢?
“腹有詩書氣自華。”知識讓心靈得到慰籍,讓氣質更加出眾。“人生所貴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親。"友情是世上唯一無刺的玫瑰,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
7 # 李罕誦經文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句話出自出自(西漢)戴聖《禮記·學記》。原文是“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這句話是說如果教學的時候,是雜亂無章的,不能做到循序漸進的話,很容易陷入混亂中,使得學生學得沒有成效;但是,如果你自己冥思苦想,也沒有學友交流的話,那麼則會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如果從表面上看,“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只是學生的事情,但是《學記》將“相觀而善之謂摩”作為“教之所由興”的重要原則,而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作為“教之所由廢”的重要方面,這就表明了促進學生相互交流也是教師的責任。
朋友之間的學術交流,也是中國儒家教育的一個特色。和道家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相同,儒家向來都是入世的。儒家以人際關係為人倫基礎和社會準則。
在教育上,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朋友切切偲偲”這也能充分表明朋友之間相互切磋學習的重要作用。《周易·兌卦》雲:“君子以朋友講習。”朋友之間互相講述不明白的道理和不熟悉的知識,可以使得雙方都得到益處。
現代教育也開始強調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學不僅是教師和學生的授受關係,朋友之間的互幫互助也是增長知識和修養的重要因素。
“獨學而無友”,學習還要注意選擇朋友。朋友有善和不善之分,如果一個人交到了好的朋友,兩個人可以共同進步,但是交到了損友,則會有很多害處。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不僅在教育上有很大的意義,還可以引申到文化傳承上面。儒學本就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它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這不僅表現在儒學弟子之間的相互學習借鑑,也能在儒學對其它文化的借鑑和學習上看出來。例如,漢代董仲舒的經學就借鑑了陰陽家的諸多理論,宋明理學更是佛、道理論融入儒家的結果,這也是儒學流傳前年不衰敗的原因之一。不管是什麼學術思想,都不能閉門造車,一旦一個學術不能接受其它的理論了,很容易就會失去活力,直至僵化消亡。
現今世界高度開放,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時代潮流。面對世界的各種文明,我們不能盲目自卑,也不能過驕傲。文化因為能互相交流借鑑,才能更加豐富多彩,我們應該有學習借鑑的心態,弘揚具有價值的優秀文化。
-
8 # 斬鬱離
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再加上要是始終不去學習別人的知識,聽取別人的觀點,也肯定是走不長久的。
這便是我理解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
9 # 生活歡樂送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畢竟一個的人的學識、見識與眼界都是有限的,而且所擅長的領悟也是專一有限的。而如果始終是一個人去學習,去追求真理,不與他人相互學習,相互追求,則得到的知識的過程會更加緩慢與侷限;不聽取他人意見、經驗與見識,則眼界會變得越來越窄,變得更加孤陋寡聞。
畢竟術業有專攻,只有多與人交流學習,集百家之長,才能縮己家之短,才能更好地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就像回答悟空問答一樣,可能一開始你覺得有些難回答,不知如何才能說的更好或者思路不是那麼清晰,但是你可以先看看其他回答者的回答,借鑑他們的建議與思路,再結合自己的理解與見識,就可以給出一個最優質有力的回答。這便是我對“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句話的理解!
-
10 # 黃智637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形容學識淺薄,見聞不廣。《弘明集·宋釋法明(答李交州書)》:“貧道少惰學業,迄於白首,孤陋寡聞,彰於已誡,直言樸辭,未必可採。”古今中外,讀書治學最終成大器者,大多十分結交學友。讀書學習不能獨自學習,要廣交愛讀書學習、志趣相投的人交朋友,有利於自己學習更多的知識。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人同行,必有我師。例如欣賞一幅繪畫作品,每個人經歷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藝術修養不同、審美情感不同,這就構成了相互交流、學習、切磋的平臺。透過交流互相學習,使欣賞者對這幅繪畫作品有著更高的藝術唯美的探索和追求。
中國是發展和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應該以學習借鑑的精神,學習別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取長補短、擇善而從,把中國建設成為具有先進的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
-
11 # 毛剪秋蘿
出自:《禮記·學記》
原文:“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各人有各人的專長,觀點,就算是同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見解。有時你對一個問題百思不得解的時候,經別人一點撥,馬上就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因為一個人苦思冥想,有時真的會走進死衚衕,所以才會說是孤陋寡聞。
回覆列表
獨學無友,孤陋寡聞。意思是一個人獨立自主學習知識,也就叫自學吧,得到結果能是孤陋寡聞,也就是見間不廣,學識淺薄,年年考試成績不及格囉?是不是這個道理。否!
各人有各人的學習習慣,也有不同學習方法。大凡一個人遠離市井繁華,裝修房整日電錘轟鳴,萊場討價還價吵鬧地的學生,科術設計人員,也有腦力勞動教師寫文教材,批改作業都喜歡獨立自在環境。
自古有才華者"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還有: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現代,象著名大數學家陳景潤,十年文革時期,他閉門自封,整日研究解答"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自然科學皇后數學:1十1二於幾,什麼P1,P2,P3是素數,Ⅹ是大於等於2的偶數,在奪取CROWN上的明珠的日日夜夜,發現了陳氏定理,為祖國強盛和科學世界文明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陳氏定理,公式不好寫又長,我1978年2月下半月日記本載有三四頁,只好簡抄數論:從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所以講獨學無友是可成立的一種好學方法,作為我個人來講,我從小到大在省市,大學圖書館,在家裡都養成自學習慣。
孔子臼:″德不孤,必有鄰。"所說是指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定要有好友為伴,不能去做孤家寡人,而不入群成為一個孤苦伶仃,孤立無援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