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對於晚清,乃至近代中國而言,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原本選擇閉關鎖國的清朝,被迫選擇開放通商口岸。當時清朝原本已經屬於衰落階段,列強的入侵,讓國力衰落更快,危局重重。面對這等形勢,有許多人都想挽救時局,重振國力。曾國藩便是其中之一。
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後,他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曾國藩基本經歷了從道光到咸豐,內外軍政大事,而且多次躬身入局,一生經歷豐富,取得極高的成就。兩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曾國藩都曾參與。只不過前後身份不同,經歷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有不同。
這兩次戰爭的間隔時間極長,幾乎有二十年之久。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曾國藩只是後起之秀。他在戰爭爆發的前兩年考中進士,並被選入翰林。翰林院素來有養才儲望,為朝廷培養封疆大吏的說法。不過,此時曾國藩雖有潛力,卻只是官場的後起之秀,未曾執掌大權。
戰爭爆發時,曾國藩是一個主戰派,並堅信清朝會取得勝利。他常常跟那些主戰派官員一起縱論時事。將戰局失利,歸咎於官吏腐敗,一味妥協的緣故。對於那些主戰官員,曾國藩敢於公開支援。
當時臺灣兵備道姚瑩出兵抵抗英軍,受主和派官員構陷,被逮捕進京,曾國藩立刻與二十幾個人一同到北京永定河西岸迎接,公開表示支援。
不過,憑曾國藩當時的地位,對朝局影響有限。當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清朝簽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回來後,曾國藩一度意志消沉。
他改投理學。在這一年的日記中,曾國藩寫了很多關於他學習理學的事情。跟曾國藩一向“半聖”形象對比,日記裡有很多他想改掉睡懶覺,愛下棋,卻一直無法做到,然後經常後悔懊惱的事情。十分有趣。
對於清朝來說,這一年則十分矛盾。戰爭造成巨大損失,戰爭後又簽訂大量不平等條約。可是,這樣的震盪,並沒有帶來太大的改變。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認為,只要簽下條約,就可以繼續安心享樂。
海疆的事情被認為是一種忌諱,沒有多少人願意提及。即便有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要學習西方技術等主張,但仍是應者寥寥。曾國藩對此,也同樣沒有太多感受。直到14年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跟上一次戰爭相比,這一次除了英國,還有法國參與入侵。他們目的相同,都希望從中國奪走更多物資。圓明園被毀,咸豐皇帝逃往熱河行宮,留下恭親王在北京料理。
此時的曾國藩,自然跟當日有很大不同。他已經不是翰林院的小官,而是可以直接影響朝局的湘軍統帥。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朝原有的八旗、綠營已經喪失戰鬥力。
國庫空虛,咸豐皇帝只能下令各地自行組建團建。曾國藩響應咸豐皇帝號召,在湖南組建湘軍。跟清朝舊式軍隊不同,湘軍更像是一支私人軍隊,聽從曾國藩的命令,遠大於朝廷的旨意。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曾國藩注意力仍集中在太平天國上。當時對太平天國的戰爭,已經進入膠著狀態。曾國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這一年,還被困守在南京。對於列強使用的槍炮,曾國藩並未太過在意。在攻打太平天國時,曾國藩也曾嚐到西洋槍炮的好處,也認為他的勝利,槍炮起到決定作用。
可實際上,曾國藩並未意識深究其中的緣由。直到清朝再次宣告對英法戰爭的失敗,並簽訂不平等條約後,曾國藩才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
他在日記裡寫下這麼一句話:“夷人縱橫中原,無以御之,為之憂悸。”曾國藩認識到槍炮的重要性,並認為應當學習西洋槍炮。所以才會提出:“師夷智以造船炮,尤可期永遠之利。”近二十年過去了,魏源、林則徐等人的意見,才被再一次被認可。
但跟過去相比,曾國藩得到的迴應更多些。而且,曾國藩不應該只購買槍炮,更要學習製造槍炮。曾國藩才會建造安慶內軍械所等軍工企業,推動後來洋務運動的發展。這又是後話了。
兩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對於晚清,乃至近代中國而言,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原本選擇閉關鎖國的清朝,被迫選擇開放通商口岸。當時清朝原本已經屬於衰落階段,列強的入侵,讓國力衰落更快,危局重重。面對這等形勢,有許多人都想挽救時局,重振國力。曾國藩便是其中之一。
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後,他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曾國藩基本經歷了從道光到咸豐,內外軍政大事,而且多次躬身入局,一生經歷豐富,取得極高的成就。兩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曾國藩都曾參與。只不過前後身份不同,經歷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有不同。
這兩次戰爭的間隔時間極長,幾乎有二十年之久。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曾國藩只是後起之秀。他在戰爭爆發的前兩年考中進士,並被選入翰林。翰林院素來有養才儲望,為朝廷培養封疆大吏的說法。不過,此時曾國藩雖有潛力,卻只是官場的後起之秀,未曾執掌大權。
戰爭爆發時,曾國藩是一個主戰派,並堅信清朝會取得勝利。他常常跟那些主戰派官員一起縱論時事。將戰局失利,歸咎於官吏腐敗,一味妥協的緣故。對於那些主戰官員,曾國藩敢於公開支援。
當時臺灣兵備道姚瑩出兵抵抗英軍,受主和派官員構陷,被逮捕進京,曾國藩立刻與二十幾個人一同到北京永定河西岸迎接,公開表示支援。
不過,憑曾國藩當時的地位,對朝局影響有限。當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清朝簽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回來後,曾國藩一度意志消沉。
他改投理學。在這一年的日記中,曾國藩寫了很多關於他學習理學的事情。跟曾國藩一向“半聖”形象對比,日記裡有很多他想改掉睡懶覺,愛下棋,卻一直無法做到,然後經常後悔懊惱的事情。十分有趣。
對於清朝來說,這一年則十分矛盾。戰爭造成巨大損失,戰爭後又簽訂大量不平等條約。可是,這樣的震盪,並沒有帶來太大的改變。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認為,只要簽下條約,就可以繼續安心享樂。
海疆的事情被認為是一種忌諱,沒有多少人願意提及。即便有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要學習西方技術等主張,但仍是應者寥寥。曾國藩對此,也同樣沒有太多感受。直到14年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跟上一次戰爭相比,這一次除了英國,還有法國參與入侵。他們目的相同,都希望從中國奪走更多物資。圓明園被毀,咸豐皇帝逃往熱河行宮,留下恭親王在北京料理。
此時的曾國藩,自然跟當日有很大不同。他已經不是翰林院的小官,而是可以直接影響朝局的湘軍統帥。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朝原有的八旗、綠營已經喪失戰鬥力。
國庫空虛,咸豐皇帝只能下令各地自行組建團建。曾國藩響應咸豐皇帝號召,在湖南組建湘軍。跟清朝舊式軍隊不同,湘軍更像是一支私人軍隊,聽從曾國藩的命令,遠大於朝廷的旨意。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曾國藩注意力仍集中在太平天國上。當時對太平天國的戰爭,已經進入膠著狀態。曾國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這一年,還被困守在南京。對於列強使用的槍炮,曾國藩並未太過在意。在攻打太平天國時,曾國藩也曾嚐到西洋槍炮的好處,也認為他的勝利,槍炮起到決定作用。
可實際上,曾國藩並未意識深究其中的緣由。直到清朝再次宣告對英法戰爭的失敗,並簽訂不平等條約後,曾國藩才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
他在日記裡寫下這麼一句話:“夷人縱橫中原,無以御之,為之憂悸。”曾國藩認識到槍炮的重要性,並認為應當學習西洋槍炮。所以才會提出:“師夷智以造船炮,尤可期永遠之利。”近二十年過去了,魏源、林則徐等人的意見,才被再一次被認可。
但跟過去相比,曾國藩得到的迴應更多些。而且,曾國藩不應該只購買槍炮,更要學習製造槍炮。曾國藩才會建造安慶內軍械所等軍工企業,推動後來洋務運動的發展。這又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