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來說午時是11點到13點,11點到12點為上半時用初來表示,11點稱為初午,11:15古代稱作初午一刻以此類推到初午四刻,12點到13點為下半時,用正來表示,12點稱為正午,12:15便稱作正午一刻依此類推到正午四刻。接下來又從初未。初未一刻開始算起依此類推。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具體劃分如下: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醜(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鐘。《革象新書》中有非常明確的描述“晝夜十二時,均分百刻,一時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總九十六,小刻總二十四,小刻六準大刻一,故共為百刻也。上半時之大刻四,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後小刻為初四;下半時之大刻亦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後小刻為正四”。一個時辰分成了兩部分——“初”和“正”,每部分四大刻一小刻,這樣每時辰的“初”和“正”都是以大刻起頭,以小刻收尾。比如來說午時是11點到13點,11點到12點為上半時11:15古代稱作初午一刻以此類推到初午四刻,12點到13點為下半時12:15便稱作正午一刻依此類推帶正午四刻。接下來又從初未一刻開始算起依此類推。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律曆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比如來說午時是11點到13點,11點到12點為上半時用初來表示,11點稱為初午,11:15古代稱作初午一刻以此類推到初午四刻,12點到13點為下半時,用正來表示,12點稱為正午,12:15便稱作正午一刻依此類推到正午四刻。接下來又從初未。初未一刻開始算起依此類推。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具體劃分如下: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醜(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鐘。《革象新書》中有非常明確的描述“晝夜十二時,均分百刻,一時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總九十六,小刻總二十四,小刻六準大刻一,故共為百刻也。上半時之大刻四,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後小刻為初四;下半時之大刻亦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後小刻為正四”。一個時辰分成了兩部分——“初”和“正”,每部分四大刻一小刻,這樣每時辰的“初”和“正”都是以大刻起頭,以小刻收尾。比如來說午時是11點到13點,11點到12點為上半時11:15古代稱作初午一刻以此類推到初午四刻,12點到13點為下半時12:15便稱作正午一刻依此類推帶正午四刻。接下來又從初未一刻開始算起依此類推。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律曆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