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記者手中的筆,攝影記者的鏡頭,都代表了輿論,很重要的輿論。這是一種可以啟動社會,甚至改變社會的力量,所以承載這種力量的記者一定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從事新聞採訪工作,我深深體會到,新聞工作就是代替廣大的民眾前往事情發生的現場,或是接觸新聞事件的當事人,並將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義,透過報導呈現於大眾媒體之上,協助媒體達成守望、教育、討論、娛樂等功能。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我在工作中收穫了幾點體會。
一、加強學習,人之所長為我所用。“三人行,必有我師。”作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要經常翻看報紙,既要看自己寫過的報道還要看同行的,不管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看自己寫過的報道,可以讓我們反思自己的採訪是否真正做到了盡善盡美。如果存在缺陷,應該如何補救,下一步的後續報道應該如何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同行的報道則可以幫助我們尋找新聞線索,可以從中學習別人是如何寫作、如何做選題策劃,並如何把這些想法一一呈現在新聞上的。敏銳地去發現事實,透過現象捕捉事物的本質,借他人之長,完成新聞是新聞記者的職責與任務中應有的之義。
二、不斷積累,採訪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準備之仗”是兵家法則。對一名新聞記者也一樣,要出色完成新聞採訪任務,就必須學習相關行業的知識。記者這個“雜家”只有將事件瞭解透徹,才能不被內行人笑話,才不會惹上麻煩。在採訪新聞事件時,記者應仔細認真地將新聞背景瞭解清楚;採訪後,向專業人士請教;成稿後,最好也讓專業人士為稿件把關。不要覺得這樣做麻煩、難堪,因為你是門外漢,就得放下架子,將未知的錯誤扼殺在搖籃裡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自己所在的媒體負責,更是對讀者負責。否則,一旦因為採訪不深入、不專業而對受眾造成誤導,其影響是難以彌補的。再者,有了專業人士的指點,也有利於記者挖掘出新聞背後的新聞。同時,在採訪之前,對於事件的背景、可能涉及的部門要做到心中有數,預見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好相應的對策。只有這樣,熱線新聞記者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亂。
三、發現現場,採訪技巧靈活多樣。對於熱線新聞記者而言,無論事件大小,不到現場就無法清晰地表達新聞事件。當然,現在越來越多的新媒體都在提倡鮮活的新聞,新聞的“三貼近”原則就是鼓勵記者到新聞現場,要逐漸樹立起到現場“搶新聞”的意識,要勤跑多看,克服困難到現場去,謹記“不到現場不採訪”,力求在現場深入採訪探求事實真相。不可否認,在採訪新聞的過程中,很多情況下當事人不願意接受採訪,用種種理由搪塞、拒見記者。記者採訪時通常會採取很多辦法接近被採訪物件,最常用的有以下兩種:一是直接上門與被採訪物件見面,無論他們的態度是好是壞都如實報道,然後再根據他們的配合情況尋求相關部門的幫助繼續做後續;還有一種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透過各種渠道向被採訪物件傳達這樣一個資訊:記者是站在公正立場上採訪,是如實報道事實,不會偏聽偏信也不能偏聽偏信。受到新聞紀律的約束記者不會偏聽偏信刊出報道;如果違反新聞宣傳紀律,將會受到處理。這樣,一般情況下被採訪物件都能夠與記者坦然相對。
四、分清利弊,避免發生直接衝突。由於新聞記者要與各個層面的人打交道,這些人的文化素質和個人覺悟參差不齊。媒體本身的屬性是曝光、公開、傳播。有的人為了阻止記者報道他們的負面新聞,會採取耍賴、撒潑、辱罵等方式威脅記者,甚至危及記者的人身安全。
採訪時,記者首先要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注意下面三個環節:一要保留證據。新聞記者在採訪時多是耳聽筆記,因此就缺少了證據儲存。一旦出現糾紛對簿公堂,記者無法提供有效證據。在各種電子裝置十分發達的今天,記者應該讓裝備儘量現代化,錄音筆、數碼相機、手機等,儘可能用多種途徑為自己取證,當然最傳統的證人證詞也是必不可少。這樣,一是方便寫稿子,二是防備被採訪物件事後找茬,三是時刻為可能的訴訟做準備。二要避免衝突。記者採訪時的語言技巧非常重要,與被採訪者溝通時,記者要在第一時間判斷出被採訪者是什麼樣的性格,記者的發問會不會激怒對方,以便漸入主題。一旦發生正面衝突,記者要根據現場情況採取各種方式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五、堅持原則,維護記者職業操守。中國已故著名的新聞工作者任白濤在《應用新聞學》中就說過:“筆可焚而良心不可奪,身可殺而事實不可改。” 新聞記者在做輿論監督稿件時,面對的群體很複雜,採訪、取證工作非常困難。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拒絕名利思想的誘惑是對記者最大的考驗。受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個別採訪物件為了達到讓記者替自己說話的目的,花錢讓記者去採訪,在記者採訪時扭曲或掩蓋事實真相。有的被批評物件為了達到“滅火”的目的,採取各種形式誘惑記者。如果記者抵擋不住金錢等物質的誘惑,就可能造成採訪事實偏頗,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聞人也是歷史的記錄者。作為一名火速出擊、迅速採訪、快速成稿的新聞記者,必須具備新聞採寫能力、洞察社會問題的能力,以及善於與他人交往的能力,要以激情的心去關注,以冷靜的筆去記錄,遵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宣傳紀律,盡職盡責地做一名受人民喜愛的新聞記者。
文字記者手中的筆,攝影記者的鏡頭,都代表了輿論,很重要的輿論。這是一種可以啟動社會,甚至改變社會的力量,所以承載這種力量的記者一定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從事新聞採訪工作,我深深體會到,新聞工作就是代替廣大的民眾前往事情發生的現場,或是接觸新聞事件的當事人,並將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義,透過報導呈現於大眾媒體之上,協助媒體達成守望、教育、討論、娛樂等功能。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我在工作中收穫了幾點體會。
一、加強學習,人之所長為我所用。“三人行,必有我師。”作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要經常翻看報紙,既要看自己寫過的報道還要看同行的,不管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看自己寫過的報道,可以讓我們反思自己的採訪是否真正做到了盡善盡美。如果存在缺陷,應該如何補救,下一步的後續報道應該如何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同行的報道則可以幫助我們尋找新聞線索,可以從中學習別人是如何寫作、如何做選題策劃,並如何把這些想法一一呈現在新聞上的。敏銳地去發現事實,透過現象捕捉事物的本質,借他人之長,完成新聞是新聞記者的職責與任務中應有的之義。
二、不斷積累,採訪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準備之仗”是兵家法則。對一名新聞記者也一樣,要出色完成新聞採訪任務,就必須學習相關行業的知識。記者這個“雜家”只有將事件瞭解透徹,才能不被內行人笑話,才不會惹上麻煩。在採訪新聞事件時,記者應仔細認真地將新聞背景瞭解清楚;採訪後,向專業人士請教;成稿後,最好也讓專業人士為稿件把關。不要覺得這樣做麻煩、難堪,因為你是門外漢,就得放下架子,將未知的錯誤扼殺在搖籃裡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自己所在的媒體負責,更是對讀者負責。否則,一旦因為採訪不深入、不專業而對受眾造成誤導,其影響是難以彌補的。再者,有了專業人士的指點,也有利於記者挖掘出新聞背後的新聞。同時,在採訪之前,對於事件的背景、可能涉及的部門要做到心中有數,預見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好相應的對策。只有這樣,熱線新聞記者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亂。
三、發現現場,採訪技巧靈活多樣。對於熱線新聞記者而言,無論事件大小,不到現場就無法清晰地表達新聞事件。當然,現在越來越多的新媒體都在提倡鮮活的新聞,新聞的“三貼近”原則就是鼓勵記者到新聞現場,要逐漸樹立起到現場“搶新聞”的意識,要勤跑多看,克服困難到現場去,謹記“不到現場不採訪”,力求在現場深入採訪探求事實真相。不可否認,在採訪新聞的過程中,很多情況下當事人不願意接受採訪,用種種理由搪塞、拒見記者。記者採訪時通常會採取很多辦法接近被採訪物件,最常用的有以下兩種:一是直接上門與被採訪物件見面,無論他們的態度是好是壞都如實報道,然後再根據他們的配合情況尋求相關部門的幫助繼續做後續;還有一種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透過各種渠道向被採訪物件傳達這樣一個資訊:記者是站在公正立場上採訪,是如實報道事實,不會偏聽偏信也不能偏聽偏信。受到新聞紀律的約束記者不會偏聽偏信刊出報道;如果違反新聞宣傳紀律,將會受到處理。這樣,一般情況下被採訪物件都能夠與記者坦然相對。
四、分清利弊,避免發生直接衝突。由於新聞記者要與各個層面的人打交道,這些人的文化素質和個人覺悟參差不齊。媒體本身的屬性是曝光、公開、傳播。有的人為了阻止記者報道他們的負面新聞,會採取耍賴、撒潑、辱罵等方式威脅記者,甚至危及記者的人身安全。
採訪時,記者首先要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注意下面三個環節:一要保留證據。新聞記者在採訪時多是耳聽筆記,因此就缺少了證據儲存。一旦出現糾紛對簿公堂,記者無法提供有效證據。在各種電子裝置十分發達的今天,記者應該讓裝備儘量現代化,錄音筆、數碼相機、手機等,儘可能用多種途徑為自己取證,當然最傳統的證人證詞也是必不可少。這樣,一是方便寫稿子,二是防備被採訪物件事後找茬,三是時刻為可能的訴訟做準備。二要避免衝突。記者採訪時的語言技巧非常重要,與被採訪者溝通時,記者要在第一時間判斷出被採訪者是什麼樣的性格,記者的發問會不會激怒對方,以便漸入主題。一旦發生正面衝突,記者要根據現場情況採取各種方式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五、堅持原則,維護記者職業操守。中國已故著名的新聞工作者任白濤在《應用新聞學》中就說過:“筆可焚而良心不可奪,身可殺而事實不可改。” 新聞記者在做輿論監督稿件時,面對的群體很複雜,採訪、取證工作非常困難。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拒絕名利思想的誘惑是對記者最大的考驗。受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個別採訪物件為了達到讓記者替自己說話的目的,花錢讓記者去採訪,在記者採訪時扭曲或掩蓋事實真相。有的被批評物件為了達到“滅火”的目的,採取各種形式誘惑記者。如果記者抵擋不住金錢等物質的誘惑,就可能造成採訪事實偏頗,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聞人也是歷史的記錄者。作為一名火速出擊、迅速採訪、快速成稿的新聞記者,必須具備新聞採寫能力、洞察社會問題的能力,以及善於與他人交往的能力,要以激情的心去關注,以冷靜的筆去記錄,遵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宣傳紀律,盡職盡責地做一名受人民喜愛的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