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和道安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指明智的為政者,政尚清簡,不會面面俱到、政令繁苛;為政者政令繁苛,則民無以措手足,因而絕非明智之舉。

    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版本】

    本句,帛書本作“知者不多,多者不知”,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此處,“多”指自以為多、自炫其多,“博”是旁徵博引、賣弄學識,互相印證,於義亦合。漢帛書本最古,故從漢帛書本,即“知者不多,多者不知。”

    大音希聲 天道好靜

    【釋義】

    “知”,是“智”的本字,明智,有智慧。《說文》:“智,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易•臨》:“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者”,具有某種特徵的人或事物。《說文》:“者,別事詞也。”《增韻》:“又即物之辭,如彼者,如此者。”“智者”,明智的人,有智慧的人。

    “多”,本義是眾多,這裡指(為政)多言,政令繁苛,正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之“多言”。《爾雅》:“多,眾也。”《康熙字典》:“又,刻求也。”《左傳•僖七年》:“後之人將求多於汝,汝必不免。”

    “博”,本義是知識廣博,這裡指面面俱到,政令繁苛。《說文》:“博,大通也。”《玉篇》:“廣也,通也。”《增韻》:“普也。”《荀子修身篇》:“多聞曰博。”因此,這裡的“博”,是指自己炫耀賣弄,以顯示自己見識廣博。

    含藏內斂 不動如山

    【簡評】

    在老子眼裡,聖人治世,要遵循天道,而天道,則“大音希聲”,因此聖人治世,是希望清淨自然、無為自化的,正如第五十七章所說,“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樸。’”如果政令繁多,會導致“民無以措手足”,民心不安,社會動盪,因此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大音希聲 清靜自正

    《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講的是通理,是大道,自然也可以用於修身處事,儘管有違老子本義,但卻也是眾多版本和註解所採用的思路。對於修身處事,也可以這樣理解:真正明智的人,通常謹言慎行,不會旁徵博引,賣弄學識;而旁徵博引,賣弄學識的人,是不明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越南語有前途沒有?就業方向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