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大型企業都需要推廣自己的品牌,常常會透過“廣告”的形式來提高品牌的識別度,這對於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兒,比如可樂飲料在九十年代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銷量非常慘淡,消費者都覺得那是一罐難喝的藥湯,後來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持續改善配方,以適應東方人的口味,同時,花重金聘請潘瑋柏、周杰倫等當紅明星,推廣可樂文化以及自家品牌,逐步在中國建立起成熟的銷售體系,有專家評論:可樂之所以能在中國大面積流行開來,兩傢俱有特色的廣告功不可沒;同樣地,中國品牌也常常藉助美國明星來推廣品牌,如前幾年中興手機在NBA火箭隊主場大面積做廣告,快速提升了ZTE品牌在美國的識別度,還差點創造一些銷售的小高峰。早年央視廣告、春晚的廣告,每秒鐘都需要支付六位數字的費用,從這個角度講,廣告之於企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漫天的企業廣告中,我們也非常容易發現:有些大型企業,品牌也是響噹噹的,但他們卻從來不在電視或者網路上做廣告,最起碼,不像有些企業那樣重視廣告,如華為、蘋果、富士康,還有一些電商品牌等等,我們幾乎很難看到他們的廣告,莫說類似“黑芝麻糊”式的經典作品,就連“收禮只收腦白金”式的爛廣告也難得一見,但這並不代表,這些企業不重視自己的品牌,事實上,他們都有著獨特的宣傳方式,比之廣告要高明地多。
廣而告之,聰明的企業有1000種手段
做廣告的目的無非是“廣而告之”,提高企業品牌識別度,要實現這個目的,除了單純的廣告輸出之外,聰明的企業有1000種手段。相信很多人都記得2014年春天,滴滴和快的的補貼大戰,表面上看,兩家企業都瘋了,真金白銀地取悅消費者和司機,但補貼大戰真正的本質是一種“廣告”行為,而且是一種創造性的廣告行為。如果按照九十年代的方式,滴滴、快的有可能會邀請成龍擔任代言人,宣傳一些類似“我們要努力,打車就用滴滴”之類的廣告語,然後,支付佣金一億元,不但推廣效果很難保證,還要擔心倒閉的事情(不信去看看霸王洗髮水、愛多VCD什麼的)。現在,他們把明星的天價廣告費,化整為零,人人有實惠,且自動成為滴滴使用者,況且,這麼高的肉搏補貼,本身就非常具有新聞價值,媒體都會跟蹤報道,傳播力度一點都不比單純的廣告差。
筆者認為,未來的廣告模式不會再青睞天價的明星,他們帶動粉絲購買的能力,正在逐步減弱,最流行有效的廣告模式,就是這種“燒錢補貼”的模式,把廣告費直接給到消費者,讓普通人口口相傳,如此的宣傳力度比之傳統廣告要大20倍以上。
相比於蘋果的風光、品牌全球知名,他們的代工商基本上都屬於“悶聲發大財”的風格,最典型的莫過於臺積電、富士康、比亞迪等代工商,他們都是巨型的企業,實力雄厚,但業界之外的人,鮮有人談論之,這是因為他們是典型的B2B企業,品牌並不面向終端使用者,只需要服務好自己的直接客戶,拿郭臺銘的話來講,如果非說我們有品牌,它們應該是:品質、速度、彈性,是客戶的滿意度,而張忠謀也發誓:絕度不會做品牌,和自己的客戶競爭,至於說比亞迪就只在推出“汽車“之後,才逐步有了電視廣告。
資源浪費,企業如何消滅無聊的廣告?
如前文所述,滴滴、快的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廣告模式,他們把天價的廣告費分攤到了自己的使用者手中,而非給到明星,顯然,時代也早已意識到“不良、天價”的廣告是一種資源浪費,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企業推廣、維護品牌,不能再單純地依靠明星代言,或者天價廣告,更何況,要趕上一些天然自帶“魔咒”的明星,企業簡直是在自焚。
中國的廣告很氾濫,但不得不承認,缺乏經典的作品,有些純粹就是垃圾,筆者在童年時代,特別喜歡看《射鵰英雄傳》,但兩集中間一定要插入很多廣告,而且是那種粗製濫造的廣告,就是一個藍色的背景,然後,有人讀大段大段的廣告詞,標題是好訊息、患者福音之類的,這些廣告佔據了電視資源,但卻絲毫沒進入“消費者”的心裡,還有,那種貼到廁所裡、電線杆上的廣告,不僅被人直接跳過,還需要管理者投入大量的人力清除之;最近十年也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廣告,如羊羊羊、狗狗狗、豬豬豬,十二生肖都讀一遍,筆者僅僅記住了這搞笑的一幕,卻不知道他們在賣什麼產品,更可怕的是,商品邏輯從來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廣告的費用一定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就是為什麼一件某運動-品牌的衣服,成本僅有20元,但掛到專賣店裡要賣到780元才能賺錢,消費者有很大一部分費用是在為“廣告”買單,把錢白白地給到一些小鮮肉、小戲子…
一般來講,大型企業都需要推廣自己的品牌,常常會透過“廣告”的形式來提高品牌的識別度,這對於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兒,比如可樂飲料在九十年代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銷量非常慘淡,消費者都覺得那是一罐難喝的藥湯,後來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持續改善配方,以適應東方人的口味,同時,花重金聘請潘瑋柏、周杰倫等當紅明星,推廣可樂文化以及自家品牌,逐步在中國建立起成熟的銷售體系,有專家評論:可樂之所以能在中國大面積流行開來,兩傢俱有特色的廣告功不可沒;同樣地,中國品牌也常常藉助美國明星來推廣品牌,如前幾年中興手機在NBA火箭隊主場大面積做廣告,快速提升了ZTE品牌在美國的識別度,還差點創造一些銷售的小高峰。早年央視廣告、春晚的廣告,每秒鐘都需要支付六位數字的費用,從這個角度講,廣告之於企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漫天的企業廣告中,我們也非常容易發現:有些大型企業,品牌也是響噹噹的,但他們卻從來不在電視或者網路上做廣告,最起碼,不像有些企業那樣重視廣告,如華為、蘋果、富士康,還有一些電商品牌等等,我們幾乎很難看到他們的廣告,莫說類似“黑芝麻糊”式的經典作品,就連“收禮只收腦白金”式的爛廣告也難得一見,但這並不代表,這些企業不重視自己的品牌,事實上,他們都有著獨特的宣傳方式,比之廣告要高明地多。
廣而告之,聰明的企業有1000種手段
做廣告的目的無非是“廣而告之”,提高企業品牌識別度,要實現這個目的,除了單純的廣告輸出之外,聰明的企業有1000種手段。相信很多人都記得2014年春天,滴滴和快的的補貼大戰,表面上看,兩家企業都瘋了,真金白銀地取悅消費者和司機,但補貼大戰真正的本質是一種“廣告”行為,而且是一種創造性的廣告行為。如果按照九十年代的方式,滴滴、快的有可能會邀請成龍擔任代言人,宣傳一些類似“我們要努力,打車就用滴滴”之類的廣告語,然後,支付佣金一億元,不但推廣效果很難保證,還要擔心倒閉的事情(不信去看看霸王洗髮水、愛多VCD什麼的)。現在,他們把明星的天價廣告費,化整為零,人人有實惠,且自動成為滴滴使用者,況且,這麼高的肉搏補貼,本身就非常具有新聞價值,媒體都會跟蹤報道,傳播力度一點都不比單純的廣告差。
筆者認為,未來的廣告模式不會再青睞天價的明星,他們帶動粉絲購買的能力,正在逐步減弱,最流行有效的廣告模式,就是這種“燒錢補貼”的模式,把廣告費直接給到消費者,讓普通人口口相傳,如此的宣傳力度比之傳統廣告要大20倍以上。
相比於蘋果的風光、品牌全球知名,他們的代工商基本上都屬於“悶聲發大財”的風格,最典型的莫過於臺積電、富士康、比亞迪等代工商,他們都是巨型的企業,實力雄厚,但業界之外的人,鮮有人談論之,這是因為他們是典型的B2B企業,品牌並不面向終端使用者,只需要服務好自己的直接客戶,拿郭臺銘的話來講,如果非說我們有品牌,它們應該是:品質、速度、彈性,是客戶的滿意度,而張忠謀也發誓:絕度不會做品牌,和自己的客戶競爭,至於說比亞迪就只在推出“汽車“之後,才逐步有了電視廣告。
資源浪費,企業如何消滅無聊的廣告?
如前文所述,滴滴、快的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廣告模式,他們把天價的廣告費分攤到了自己的使用者手中,而非給到明星,顯然,時代也早已意識到“不良、天價”的廣告是一種資源浪費,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企業推廣、維護品牌,不能再單純地依靠明星代言,或者天價廣告,更何況,要趕上一些天然自帶“魔咒”的明星,企業簡直是在自焚。
中國的廣告很氾濫,但不得不承認,缺乏經典的作品,有些純粹就是垃圾,筆者在童年時代,特別喜歡看《射鵰英雄傳》,但兩集中間一定要插入很多廣告,而且是那種粗製濫造的廣告,就是一個藍色的背景,然後,有人讀大段大段的廣告詞,標題是好訊息、患者福音之類的,這些廣告佔據了電視資源,但卻絲毫沒進入“消費者”的心裡,還有,那種貼到廁所裡、電線杆上的廣告,不僅被人直接跳過,還需要管理者投入大量的人力清除之;最近十年也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廣告,如羊羊羊、狗狗狗、豬豬豬,十二生肖都讀一遍,筆者僅僅記住了這搞笑的一幕,卻不知道他們在賣什麼產品,更可怕的是,商品邏輯從來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廣告的費用一定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就是為什麼一件某運動-品牌的衣服,成本僅有20元,但掛到專賣店裡要賣到780元才能賺錢,消費者有很大一部分費用是在為“廣告”買單,把錢白白地給到一些小鮮肉、小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