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柯伊伯魄

    繪製地圖是一件繁複往作的苦差事,不僅要將區域內的所有山川河流地貌都考慮進去,還要保證繪製的準確性。現代繪圖方法基本依靠於人造衛星等高科技的協助,是比較容易實現的,然而大家是否也同樣好奇:古代是怎麼繪製地圖的呢?準確性能保障麼,古人按照這份地圖出遠門會不會走錯路?

    中國古代帝國版圖盛廣,至少都在數百萬平方公里以上,皇帝不可能派繪製人員用腳步丈量邊境吧?不過大家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古代沒有高科技,不代表古代沒有高智慧!繪製地圖是有特殊技巧的,接下來小解就帶大家一起領略古人的大智慧!

    其一:以山川為基準

    以地理狀況為依據劃分區域,這種方式是古代繪圖使用最普遍的方式。它的基本原理如下:首先將縣城設在地圖中心;再把縣域轄區內的主要山川相對於縣城的大致方位描繪出來;最後把村鎮和道路填充到山川中間就完成了。

    當然,這些山川的走向、方位還是需要繪圖人去挨個落實的,也就是用腳去走出來的,不過由於古代沒有定位技術,古人只依照自己的感覺去理解方位,不免會產生誤差,並且隨著地圖範圍的擴大,這種誤差會越積累越多。

    其二:以航線為基準

    航線當然是水運、海運的航線,這種方法操作起來比較簡單,我們以京杭大運河為例分析其原理:首先在地圖中間畫上京杭大運河,在運河的首端畫上北京;然後繪圖人坐著輪渡從北京一路往南,將沿途的城市和山川地貌記錄下來,畫在運河兩側;最後當繪圖人到達杭州時,在地圖的末端畫上杭州即可。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具有良好的方向感,缺點是隻有長度夠長而寬度不夠寬。以上兩種方法都是以繪圖人的主觀印象出發的,接下來介紹一種以客觀條件為主的繪圖方式。

    其三:以比例為基準

    俗話說“兵貴神速”,在冷兵器為主的古代戰場上,熟悉作戰環境、能夠及時調兵遣將,是勝利的重要因素,所以帝王對待這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區域,必須採用更加科學更加準確的方式來繪圖,這就衍生出了客觀比例法。

    其實比例法和現代的比例尺是相似的,就是在地圖裡繪製上滿滿的固定比例的方格,一個小格代表固定的里程,也就是所謂的比例尺,比如1:10000,即圖上的一個小格就代表十公里。然後根據實際方位、實際距離將城鎮和地貌填充到方格上,地圖就完成了。不過這種方式對於精度的要求性是很高的。

    雖然前兩種方法在精度和準確性上很難達到完美,但都是古人一步步實踐走出來的,並不是憑空想象得來的,繪製一條線路或者一個小縣城或許就要花上大半年的時間。第三種方法的困難程度更高,需要做的工作量更大!

    據此,不少網友指出,雖然現代地圖繪製簡單多了,利用高科技就可以精準實現,但是若需要今人去現場用腳步丈量,我們會去嗎?我們會有古人那種不辭辛勞、嚴謹治圖的毅力和精神嗎?從這方面說,古人比衛星還要厲害啊!

  • 2 # 葉落梧桐

    古代地圖主要採用計裡畫方法繪製。

    “計裡畫方”之法,是為使地圖圖形正確縮小尺寸而設計的按比例繪格網的方法。

    1、先在圖上佈滿方格,方格邊長代表實地裡數。

    2、派人到處按照一定的標準採集各方面的資料。

    3、收集完資料然後按方格之框定繪製地圖內容。

    資料延伸:

    晉代的裴秀(公元223-271年)展出一套繪製地圖的理論並據此繪製《禹貢地域圖》,他的理論可以概括為“製圖六體”,即製圖時要考慮的六方面因素: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里(道路里程)、高下(地勢高低)、方邪(角度)、迂直(彎曲度)。

    “製圖六體”成為中國傳統制圖理論的重要依據,計裡畫方之法則是基本操作法,雙雙沿用1500餘年,歷代著名地圖都少不了計裡畫方,

    裴秀所創作的《禹貢地域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圖集。他提出了“製圖六體”,就是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簡單說就是製作地圖的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都是現代製作地圖不可或缺的元素。其所創作的繪製地圖的方法,被後人廣為使用,直到西方的製圖技術傳入國內,中國的技術才不被使用。裴秀因為製作地圖有很大的建樹,他被記載在了《晉書·裴秀傳》中。在此之後,還有唐代賈耽的《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的《天下州縣圖》以及元代朱思本的《輿地圖》。

    以上就是中國古代測繪地圖所用的主要方法和理論借鑑文籍。不足之處,還望補充雅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改變孩子懦弱、膽小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