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寂寞的墨跡雞

    在中國燦如繁星的民間美術中,木版年畫是最奪目的。

    #丁酉新春#

    不僅由於它題材廣博,手法斑斕,地域風格多彩多姿,其他任何民間美術都無法與之攀比;若論其人文蘊含之深厚,資訊承載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現之鮮明與深切,更是別的民間美術難以企及的。雖然自上世紀初期,木版年畫漸入式微,但它至今留下的遺存仍是農耕文明一宗巨型的財富。

    楊柳青年畫透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願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

    年畫的內容包羅永珍,有歌頌明君賢臣的,有鞭撻昏君,奸臣小人的,有宣揚因果報應的,有賢母教子、孝子事親,英雄救難、報仇雪恨的,有歷史故事、文學名作、民俗風情、戲曲時事、仕農工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等等。

  • 2 # 每日三分鐘

    #丁酉新春# 河南省開封府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始於北宋,可謂木版年畫之鼻祖.其顏色豔麗,工藝複雜,線條流暢,頗有宋元版畫及南陽漢畫像石的遺風,剛勁有利無媚態,又不失變化之豐富,體現了中原大地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蘊.

  • 3 # 文藏

    宋興民《南天門》 安徽宿縣

    因為收集新年畫資料,筆者發現農民畫在年畫中所佔比例不小,堪稱一個時代鄉村追求烏托邦生活的反映。農民畫作為年畫大致經過了三個高潮期。一是上世紀50年代大躍進時期,是為童稚階段,農民自己創作,試圖努力畫出好看而正確的人物及事物形象;二是“文革”後期,專家參與,群眾主創,寫實階段,強調政治宣傳功能;三是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不再追求寫實,強調裝飾,有著自在的農民趣味。

    由壁畫而起

    第一個農民畫高潮出現在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當時配合著新民歌運動開展了壁畫運動。壁畫運動雖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衛星”,比如邳縣農民畫,但它們能進入年畫的畢竟很少。從畫作本身來講,多熱情,少技術元素,還沒有達到年畫喜慶、豐滿的要求。從出版社來講,這些畫也不具備印製並廣泛流傳的要求,而且當時所有重要畫家的畫作都透過年畫發行,這些畫本身具有現實性,兩相比較,不可同日而語。

    陳惠明《上天宮摘星星》

    對政府來說,當時的壁畫不過是農民中出現的一個新事物,好玩而已,但還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即使對於農民,這些壁畫可以畫在屋外的牆壁上,要畫在家裡就不那麼喜歡了,因為它們形式上不那麼豐富與精緻,內容上也不能承載寄託與想像。僅有數張優秀的農民畫成為了新年畫發行。如山東呂學勤創作的《老兩口上北京》、陳惠明創作的《上天宮摘星星》等。

    戶縣“樣板”

    第二次農民畫運動高潮源於陝西戶縣。戶縣農民畫在1958年前後就隨全國的壁畫運動熱鬧過。大躍進後,壁畫運動悄然隱退,但戶縣的農民畫活動卻一直堅持下來。他們將農民畫發展為群眾性業餘美術活動,從初期的十幾個人發展到上世紀70年代的幾百人。在畫法上,他們也一改以往童年般幻想,轉向注重寫實,注重對現實生活的描寫。

    長期堅持,終有所獲。1973年7月,戶縣農民畫登堂入室,由國務院文化組主辦,組織50餘名作者的170餘幅作品,在西安、上海、北京、哈爾濱等城市展出。中央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為戶縣農民畫出版了大型畫集,小畫頁則更多。1974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專題片《戶縣農民繪新天》。此後,有關部門還組織戶縣農民畫到日本、美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展覽。1976年政府投資200多萬元,建成了全國第一座縣級農民畫展覽館。因戶縣農民畫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特點,有人甚至稱其為當時美術界的“樣板戲”,只是它們少有民間應有的趣味。

    劉志德《老書記》 陝西戶縣

    戶縣農民畫當然也反映在年畫裡面,或者說透過年畫的方式廣泛流傳。當時的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都選擇了一些戶縣農民畫作為年畫發行。比如李鳳蘭的《春鋤》、《喜摘新棉》,董正誼的《公社魚塘》,宋厚成的《緊握手中槍》等等。著名的《老書記》一畫,就由人民美術等多家出版社作為年畫發行,它是戶縣秦渡公社三大隊黨支部書記劉志德在1972年創作的,畫中塑造了一位在勞動間隙中學習馬列著作的老書記形象,由於學習入神,“手中的準備點菸斗的火柴都懸停下來了”。由這幅畫影響產生了另一幅年畫,程國英創作的《榜樣》描繪的是人們參觀戶縣農民畫的場景,而前景中的重要作品正是《老書記》。“文革”後,戶縣農民畫又有了新的發展或者說迴歸,人們撿起民間的趣味,不再只服從於政治需要,走上了一個適合於自己的路子。

    湖北趣味

    受戶縣農民畫影響,“文革”期間有很多地方開展了農民畫創作,它們形式大致相同,題材現實,造型寫實,緊跟“文革”的步伐。湖北農民畫就是一個例子。

    1975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湖北農民畫選》,一本小畫冊,沒有前言也沒有後語,20幅畫作。如《新的號令》,任華福作,構圖很像戶縣農民畫《緊握手中槍》,村頭,大樹底下,一人在高處宣講,眾群眾圍觀,背景牆面上畫著《工農兵是批林批孔的主力軍》宣傳畫,算是點明主題。《夜戰》,徐鳴書作,一家人寫批“復辟”的大字報,老頭情緒激昂,老太太跟著走的情態,女兒手握戰筆正在書寫。其他還有《我的一張批判稿》、《學唱革命樣板戲》、《休息之前》、《深山新綠》、《人造天河》等。

    彭發生《深山新綠》 湖北

    “文革”後期,一些地方出版社恢復發行年畫及年畫縮樣。當時的很多年畫都是工農兵創作的,專業畫家們大多被打倒或者還沒有恢復畫年畫的資格。湖北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年畫中,大部分就是農民畫。比如襄陽縣年畫學習班供稿的就有6幅,如《碩果獻給毛主席》,王平作,知青小組將豐收的蘋果寄給毛主席;《學農》,何長印作,小學生在社員的指導下做農活;《魚水情深》,朱連生、汪躍年作,軍隊和駐地群眾共同排演觀看軍民情深的文藝節目。

    至於年畫學習班,當年很多地方都曾辦過,中央美術學院後來也辦過年畫、連環畫系,簡稱年連繫,後改為民間美術系。襄陽是畫鄉,辦年畫學習班也是自然的事,不過相關資料卻沒能找到。

    同一年的湖北年畫縮樣裡,還有黃岡縣供稿的農民畫:何元廷、謝伯齊合作的《工地戰旗紅》,三治工地指揮組將農業學大寨的流動紅旗交給婦女隊,而工地上則正熱火朝天;崔培華創作的《教育革命結碩果,開門辦學育新人》和餘南軒的《上山下鄉懷壯志,廣闊天地煉紅心》兩對門畫,描繪教育革命的碩果以及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收穫。

    特殊年頭

    1977年,這一年的年畫因為是在1976年創作的,所以它們正好是那個年頭特別的“證據”。

    《穿山引水》 北京市房山縣年畫學習班,孟明、孔祥芬、王文芳作。

    北京是大城市,但在“文革”時,走出幾條大街之外就是同屬於北京的農村,這裡的農村也與全國的農村大致相同,這裡的農民也畫農民畫。具體的資料已經沒有人再提及了,但是當年的年畫卻能留下印跡。197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年畫中,就有房山縣年畫學習班創作年畫:傅長順、劉輝煌的《田頭怒火》,表現“翻案不得人心”;馬德方、李宏非的《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鑽洞工地宣講“投降派”的下場;傅長順、李宏非的《女子突擊隊》,不僅表現婦女能頂半邊天,而且表現婦女批判孔孟之道也沒落後。這些作者中,馬德方、傅長順、付啟榮、石潤興標明為“社員”,也可見當年的年畫創作走的是專家與農民相結合的道路。

    還有題外,這一年的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另一些年畫,有洪濤的《大學辦到咱山村》,戴士和的《紅色宣傳員》,胡明哲的《我們是公社小社員》,作者們都是北京師範學院革命文藝系的工農兵學員——原來還有“革命文藝系”。

    《金谷滿倉》 上海金山縣文化館美術組創作

    戶縣之後的農民畫,走的大致是相同的樣子,北京的畫作也可以看作是湖北的,湖北的也可以看作是河北的,相差不大。

  • 4 # 穀雨241095638

    我喜歡反映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祖國的新面貌。比如:重大國防題材中的解放軍英雄形象和武器裝備航母殲20東風快遞形象,大國重器方面的題材,祖國錦繡大地的美麗畫作,世界遺產的中國的建築,中國亮麗的非物質和物質文化方面的優秀遺產,和各行各業中的大國工匠,為改革開放作出貢獻的科學家,知識分子,科技創新能工巧匠,航空航天科技大型專案,教育醫療事業中作出突擊功獻的傑出人物和團隊,農業戰線上的新型農業農村農民中的先進事蹟和人物的代表性的形象,如攝影繪畫實景,以及文化藝術優秀作品作家,體育界的勞模先進個人和比賽激烈的競爭畫面,反映人民生活日益幸福的生活畫面和新型工作和執法執勤守邊守衛國家平安和關隘方面的工作戰鬥場面和風貌的作品。等等不管是人或是作品與事蹟,均都能給人以直觀印象的畫作和攝像我都喜歡。

  • 5 # 胡寫筆記

    《連年有餘》是我最喜歡的一幅年畫作品,這個題材最為民眾喜聞樂見。以蓮花與魚的諧音寓意富足幸福,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在建國前的中國普通百姓吃飯是個大問題,所以此類題材的年畫才被收歡迎。作為傳統的民俗活動,貼年畫也成了過年的一項重要活動,很有儀式感的被保留下來了!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的普及,傳統年畫逐漸被人們淡忘,顯得很陌生。這種年畫需要刻板,印製等很多環節才能製成,專業的說法是“傳統水印木刻”,日本浮世繪也跟這個類似。就是先印出輪廓線條,再將顏色由淺到深逐層疊壓印製而成。由於墨水的侵染疊壓呈現出特別的美感,富有活力色彩搭配與優美的線條組合起來,表達過年的歡樂氣氛與對美好祝願,今人愛不釋手!

  • 6 # 時針軒

    要說我喜歡的年畫是這三幅

    1、因為在我家過年,每年過年前都要把家裡衛生打掃的乾乾淨淨迎接新年,我家的客廳是有兩扇客廳門組成的,兩扇門恰好可以貼上門神圖(門神圖象徵的意義我就不必多說了),我家每年過年都要把門上的灰塵清理的乾乾淨淨,然後更換嶄新的門神畫,看上去兩扇門都是紅紅的,就能給家裡增添許多過年的紅色元素,這是我最喜歡的年畫之一。

    2、還有我們家都是大年初二的早上風俗習慣性的迎接財神爺,自然少不了財神爺的貼上畫了額。財神爺圖畫貼上迎接財神爺祈禱一年有個好收成,也在祈禱年年有餘,總之祈禱每年都是滿滿的才氣,滿滿的福氣。這幅財神畫也是我最喜歡的年畫之一。

    以上這兩組圖至今在我腦海裡是年畫中最重要,意義最深的三幅畫。

  • 7 # 原創畫圈

    謝邀。傳統上講的年畫,大致上有四川綿竹年畫、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江蘇桃花塢的木版年畫,俗稱喜畫,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兇迎祥,表達中國勞動人民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隨著時代的發展,題材更加廣泛,更多的年畫藝術家,運用傳統的年畫技法,創作現實與現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

    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而區別於其它年畫,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它起源於北宋,在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構圖講求對稱、完整、均衡、飽滿、主次分明;色彩上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豔麗、強烈明快,構成了大紅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究剛柔結合,洗練流暢,疏密有致,具鮮明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楊柳青年畫的特點是: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保留了民間繪畫的技法,並受清代畫院的影響;多取材於舊戲劇、美女、胖娃等,構圖豐滿,線條工整,色彩鮮豔,人物的頭臉多粉金暈染,富有裝飾性。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純手工製作,題材廣泛,其線條粗狂而有力,色彩樸拙而具有極強的表現力,豪放中有精妙,啟迪更多創作上的可能性,極具藝術性。江蘇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刻線工秀,色彩絢麗。被民間畫壇稱為“姑蘇版”。我相對更喜歡樸拙勁力的楊家埠年畫。

  • 8 # 空間美刻度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喂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年畫的物件經歷了較多的變化,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到神茶、鬱壘,再到後來的關羽、趙雲、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和鍾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題材也越來越豐富,各時間段也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年畫。

    這裡面,要說喜歡的型別,我推薦民國時期的年畫。

    民國時期社會動盪、經濟蕭條,人民的生活貧困,天災人禍連年發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年畫所呈現給我們的卻是一派歡快、喜悅和祥和。這也許是極端動亂時期人民對和平、歡樂生活的嚮往。

    民國時期的年畫除了上述的歷史名將、神仙、兒童,還多了以女性為描述物件的型別。

    這類年畫中的模特顯然是上流社會的大家閨秀或者達官貴婦,她們面板細膩,體態豐盈,姿態端莊、柳眉大眼,笑容莞爾,有的身著旗袍,有的身穿長裙或者短褲,新舊裝束文化的混合,讓這些年畫極富特色,就算放到今天也毫不過時。

    這類年畫也代表了當時的繪畫藝術,遠比現在的CG繪畫來的講究和考驗畫師的技藝。很多年畫至今色澤飽滿,輪廓清晰。

  • 9 # 趙麗華

    我最喜歡的一幅年畫是我自己畫的大門,風吹日曬幾年了它仍然很漂亮,很多人專門來梨花公社看我們的大門。很多媒體也報道過我們的大門。我當時為了省錢,為了鎮宅辟邪,把我梨花公社大門畫了一個虎頭門額,以做門神之用。門神畫即是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觀念。中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兇避邪、祈福迎祥這兩個母題有著密切關係,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風俗習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崇拜逐漸轉化為對社會性的人格神的崇拜與信仰,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到神茶、鬱壘,再到後來的關羽、趙雲、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和鍾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其間有著一條鮮明的發展軌跡。比較而言,我喜歡遠古獸神自然神遠超後來人為塑造的人格神。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張貼在牆上,沒有什麼收藏價值。所以我更喜歡直接在畫板上門板上手繪以圖持久。我帶我幾個學生畫大門的過程圖:

  • 10 # 李志勇LZY

    華夏講究,古今傳說,

    恐龍過後,用其精神;

    外中戰抗,馬的力量,

    我較喜歡,八駿年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秘密潛入,第八關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