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說歷史講考古
-
2 # 安定郡小書生
2018年12月1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公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本次公示全國共計2646個村落入選,甘肅17個村落入選,其中就包括甘南州夏河縣甘加鄉八角城村。
一、八角城的名稱由來八角城城址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甘加鄉八角城村。城址平面呈空心“十”字型,城牆上築有八個角,因此俗稱“八角城”。同時八角均被削去,又在八個角各築角墩,形成八角36個面。
二、八角城的歷史淵源關於對八角城的研究,考古學者李振翼的《甘加八角城調查記》,甘肅省文物保護維修研究所三位專家撰寫的《夏河縣八角城故址勘察報告》。從內容看,幾位學者的觀點基本一致,只是對城池的築造年代各有不同的認定。
李振翼認為,從八角城正南北方位的中軸對佈局來看,屬秦漢以來古代社會典型的城堡結構風格。但是甘肅省文物保護維修研究所的三位專家認為,結合絲綢之路的發展,八角城修築於南北朝時期。
現在的八角城遺址,其內城周長1960米,佔地169600平方米;內城城垣除北垣15米的有一小段為近代用塊石補築者外,其他部分基本儲存完好。方位正南北向,呈空心十字型。以中軸線為軸,東西兩部呈全對稱方位。
外廓由東南經東北至西北,斷斷續續現存殘垣全長為1080米,依然能夠判斷出輪廓來。外廓部正南偏東有140×100米的廣場,根據其北一排建築殘基,故學者們斷定是駐守營房、操練場所。其他部分均環廓繞城,遍掘壕溝2道或者4道,其間並引央拉河水入廓,分東西兩支以為護城河,在東南與西南兩處注入央曲河。
曾在八角城城頭夯土中發現陶片,此後城內採集有五銖貨幣、開元貨幣及宋代各種年號的貨幣,還在八角城出土銅犛牛、泥質灰陶瓶等多件。專家們共同認為,甘加草原四面環山,特別是達里加山為其天然屏障,它是古代隴右通向青海東南部之門戶。其間平沃草場達120萬畝,央曲河橫貫全境,古代遺留下來的梯田、水渠和道路遺蹟,在廣闊的草原上,清晰可辨。而八角城正屯駐其間,成為東連抱罕西通西平之咽喉要津。
秦漢時期,甘南屬西羌故地。西漢後將軍趙充國當年在河湟地區首創屯田墾種,調和與羌人的關係,在疏通貿易渠道、和平友好往來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西晉時期,廢白石縣。吐谷渾踞有洮西,得其壯大,子孫繁衍,不乏史載。
北宋時期,吐蕃後裔角廝羅首先佔領甘加一帶,築城(甘加斯柔城)設制。聯宋抗夏,保證絲綢之路積石關南線暢通無阻,成為西夏切斷河西走廊後,宋代通往西域的唯一道路。八角城應該是由西夏人所築,八角城的築牆技術與西夏王陵築牆技術相似,都是在夯土層有土層和卵石砂土,而且有夾棍。
南宋時期,當地遊牧民族重新牢固地佔領了這一地區。經歷了歷史上多次退耕還牧的反覆,宣告了農業經濟在這一地區的失敗。
清代時期,乾隆年間始有“八角城”的名稱,乾隆七年《大學士鄂爾太為遵旨議復捏貢川地方屯田事奏摺》:“查從前鄂彌達奏請河州八角城之捏貢川地方挑浚河渠,開墾荒地。……捏貢川遠在番夷,泉水既不足以灌田,而地土又難於開墾,兼之地寒霜早,不能必其成熟,徒勞民力,虛糜帑項,均屬無益。”清政府放棄在此地開墾土地的計劃,說明八角城在那時已被完全廢棄。
八角城城址在建築設計上突破了傳統方形城的格局,在現存古城中比較罕見,城址對研究古代少數民族地區的軍事屯守和郵驛制度、商業貿易以及古代城防技術發展具有重要價值。1981年,該城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3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甘加秘境是近年來甘南地區一張靚麗的旅遊名片,它以甘肅西南部夏河縣甘加鎮為中心,以八角古城(雍仲卡爾)、苯教古剎作海寺、白石崖寺、達里加山為核心,構成了一處集崖壁、草原、高原湖泊、古城、古寺、石林、峽谷、史前溶洞等多種旅遊資源為一體的風景區。
從地緣關係角度看,甘加秘境所在的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區,自古以來便處於“東進關中,西通衛藏,南達川康,北接青海”的通衢咽喉。
因此,多種民族的風俗文化在此地互相碰撞、交匯融合,形成了今日安多藏區別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徵。
在甘加秘境最核心的區域,矗立著一座形態別緻的古城,這就是長久以來爭論不絕的八角城。
它何時建成?由誰修建?又因何而建?
佐海寺、八角城、白石崖的位置關係
一、八角城建成年代的幾種說法。八角城位於夏河縣甘加鄉兩河交匯的臺地上,扼守甘青交通要衝,河對岸不遠處便是甘南地區著名的苯教寺院——佐海寺。
當地藏族同胞,尤其是信仰苯教的藏胞,一致稱八角城為“雍仲卡爾”。
在苯教教義中,逆時針方向的“卍”符號稱為“雍仲”,意為永恆,“卡爾”意為城。
因此,“雍仲卡爾”可譯為“永恆之城”。八角城的稱呼,源於漢族居民根據城垣形狀命名。
八角城目前儲存相當完好,夯土城垣周長2100餘米,城內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
城外有護城河,護城壕,還有外廓,南門之外另有外城。從建築設計上看,城廓雖大,但其城牆曲線多、稜角多,整體呈“卍”形狀,每一角都在一弓弩的射程之內,易守難攻。周圍的平地、丘陵、臺地上,有古代棄耕的梯田遺蹟。
由於八角城遺址儲存完好,地理位置特殊,城堡形狀獨特,很早就引起學者們的注意。
對於它建置的年代,目前有“漢置白石縣”、“西夏建城”、“唃廝囉與西夏共建”、“青唐唃廝囉政權獨建”四種說法。
1、漢置白石縣說《漢書》、《後漢書》中均有“白石縣”一詞,而八角城背後的山崖當地人稱為“白石崖”。
很多人據此推測,漢代白石縣置於此處,因而修建了八角城。
但兩漢書對白石縣的位置記載極為模糊,《後漢書》載:“隴西郡秦置……白石故屬金城”;《漢書》中提到隴西郡內有白石山:“隴西郡,……縣十一:狄道,白石山在東。”
以上記載只能告訴我們,漢代白石縣初屬金城郡,後又歸隴西郡管轄,境內可能有座白石山,縣城依山而命名。
同樣,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中對白石縣的釋義為:“白石縣,漢置。晉省。故城在今甘肅導河縣西南。”
八角城的位置確實在導河縣(今甘肅省臨夏市)西南,二者直線距離60公里左右。
但據此便認為八角城是漢代白石縣故址,證據鏈依舊不夠完整充分。
2、西夏建城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當地居民口傳,據說八角城外的土堆是西夏時期的公主墓葬。
按照歷史記載,西夏第六代王李乾順時期,西夏確實曾佔據湟水流域。八角城應該也在其控制範圍內,據說他曾在此地大量駐軍守備,城外梯田也是這一時期開闢的。
但西夏勢力佔據湟水流域,並不能證明八角城的建成年代,不能排除八角城古已有之,西夏軍隊鵲巢鳩佔的可能性。
另外,正史中關於西夏染指湟水流域城市的記述,主要集中在西寧州(今青海西寧)、樂州(今青海樂都)、積石州(今青海貴德境)、廓州(今青海化隆境)等地,幾乎沒有甘南地區的記載(湟水流域在黃河以北,而甘加秘境在黃河以南)。
湟水和黃河的位置關係
唯一記載西夏進駐八角城的資料,源於《雍仲佐海寺志》。但在這本寺院志卻有這樣記述,“佐海寺創建於藏曆第一饒迥之土龍年(1028年),與此同時,在本寺對岸築有宗喀王及木雅噶氏的雍仲城。”
也就是說,1028年佐海寺建立時,河對岸的八角城已經存在了。
而西夏建國於1038年,第六代西夏王李乾順染指湟水,更是晚至了1138年(南宋紹興八年、西夏大德四年)。
因此,西夏勢力修建八角城的依據很匱乏,幾乎站不住腳。
佐海寺
前文引述的“在本寺對岸築有宗喀王及木雅噶氏的雍仲城”條目中,“宗喀王”指的就是藏族人在青唐(今西寧)建立的唃廝囉政權。
“木雅噶氏”實際上指的就是西夏國。
在藏文史料中,稱西夏國為“木雅噶”。並認為西夏的主體民族黨項族,出自青海果洛及川北、甘南的吐蕃“冬氏”部族(藏語稱為“木雅冬”),與吐蕃有同宗同族的血緣關係,風俗類同。
在西夏佔據甘加地區後,唃廝囉和西夏党項王同時成了佐海寺的兩大施主。因此,佐海寺志裡將二者作為八角城的共同建造者。
但這種說法,存在一些難以迴避的瑕疵。一是唃廝囉和西夏存在明顯的先後關係。
1008年(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唃廝囉被帶至河州,在河湟一帶的吐蕃諸部的擁戴下,建立了青唐唃廝囉政權。
此時,夏太宗李德明(李元昊的父親)還在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遠沒有拓展到甘加地區的實力。
除明顯的先後關係外,兩國還長期處於敵對交戰的狀態。西夏疆域的拓展方向,明顯有悖於宋和唃廝囉的核心利益。
河湟地區三國的博弈,基本是宋、唃廝囉為一方,共同對抗西夏。而西夏進入甘加,趕走的正是唃廝囉的勢力。
因此,基本不存在二者共建一城的可能性。
4、唃廝囉建城說。由於八角城在史料中幾乎沒有記載,只能從當時河湟地區各政權的勢力範圍來進行推測。
唃廝囉12歲被時(1008年),因其吐蕃王族的身份被帶至河州。先後被當地吐蕃豪酋聳昌廝均、李立遵、溫逋奇所控制。
《宋史·吐蕃傳》:“唃廝囉者,緒出贊普之後,本名欺南陵溫籛逋。筏逋尤贊普也,羌語訛為籛逋。生高昌磨榆國,既十二歲,河州羌何郎業賢客高昌,見廝噦貌奇偉,挈以歸,……河州人謂佛‘唃’,謂兒子‘廝囉’,自此名唃廝囉。”
他們借其吐蕃贊普後裔的名號,招募河湟吐蕃諸部,勢力不斷壯大。1032年,野心勃勃的溫逋奇發動了叛亂,囚禁唃廝囉。
唃廝囉逃脫後,集結各部落兵馬平叛,並遷居青唐城(今西寧)。
從此,結束了河湟各部互不統屬局面,建立了綿延百餘年的唃廝囉政權。
唃廝囉政權的基本疆域,主要在河湟一帶。大致轄區範圍為湟水流域的青海湟源、湟中、平安及青唐(上述四地藏語統稱為宗喀);
黃河流域的赤噶(青海貴德)、尖扎、熱貢(青海同仁)及今甘南的碌曲、瑪曲、桑曲和噶曲(甘肅臨夏)、巴欽(積石山一帶)、巴松(甘肅康樂)、吉戛卡爾(甘肅和政);
洮河流域的岷州(甘肅岷縣)、熙州(甘肅臨洮)及會川等地。
由上述地望可知,唃廝囉的基本疆域涵蓋了八角城所在的甘加地區,完全具備在此建城扼守的條件。
另外,北宋熙寧六年(1073),在時任宰相王安石的支援下,王韶主持了收復了熙(臨洮)、河(臨夏)、洮(臨潭)、岷(岷縣)、疊(迭部)、宕(宕(tàn)昌)六州的戰役,史稱“熙河開邊”。
熙河開邊宋軍西進路線
在熙河開邊的過程中,北宋拓地2000餘里,招撫大小蕃族30餘萬帳。當時北宋的邊境河州(甘肅臨夏)和踏白城(今甘肅臨夏西北),距八角城的直線距離分別只有40公里和60公里。
而在八角城河谷谷口(直線距離20公里)的山坡上,還有一座“麻當古城”遺址。從麻當古城遺址的建築特點分析,與八角城的結構頗有相似之處。
有理由相信,唃廝囉政權期間,麻當古城和八角城構成了一條鏈狀防禦體系,以便控制這處重要的河谷地帶。
麻當古城、八角城、河州、踏白城位置關係
為什麼八角城前的河谷,對唃廝囉政權如此重要呢?北宋時期,溝通中原和西域的商路,多經靈武、涼、甘、肅、瓜、沙等州,入伊吾、高昌、焉耆、于闐、疏勒,翻越蔥嶺進入西亞。
總體上說,就是河西走廊與西域絲綢之路南線相結合。
但隨著西夏的崛起,1028年(宋天聖六年),李元昊攻取甘、涼二州;兩年後,又取瓜、沙二州。到1036年(宋景佑三年),宋的勢力已從甘、涼、沙、瓜、肅、蘭等六州徹底退出,西夏全面控制了河西走廊。
西夏雖佔據了中西交通線的黃金通道,但不善於經營,對過境的商人十分苛刻,沿途“夏國將吏率十中取一,擇其上品,商人苦之。後以物美惡雜貯毛連中,然所徵亦不貲[zī]”。
更有甚者,西夏人嫌收稅來錢太慢,經常扮演強盜,商人的生命財產都得不到保障。
因此,往來於宋與西域諸國的商人商隊,被迫改走“絲綢之路”的南線——青海道,並以青唐為大本營,組織東西方之間的貨物貿易。
這條傳統意義上的青海道,大致路線是以青唐為中心,向西過青海湖、沿著祁連山南麓穿越柴達木盆地,到今新疆的若羌。
然後,再以若羌為中心,再分成南北二路,即西域絲路南北線。
青唐往東,至宋地的道路也分為兩條:
一路是沿徨水東行,至邀邈川(青海樂都)後,繼續東行至蘭州,經定西抵秦州(天水);
一路是由邀邈川折向南,過黃河到河州(臨夏)、經熙州(臨洮)抵秦州。
八角城所在的位置,恰好位於第二條路的咽喉之處。《宋史·于闐國傳》記載: (元豐)四年,神宗問于闐國使臣,途經之地有無劫掠?使臣對曰:“去國四年,道途居其半,歷黃頭回紇、青唐,惟懼契丹鈔略耳。”
可見,當時的商賈使臣並不擔心唃廝囉政權。
也確實,作用商路的便利,唃廝囉政權對商人極為優待,只要支付相應的費用,不但提供吃住方便,還派專人護送出境。(“遣人援送其使,故頻年得至京師”)
由於青海道安全,生活上又有所保障。所以西域地區的貢使、商旅赴宋地者絡繹不絕,行旅如流。
因此才有《宋史·吐蕃傳》記載的,“唃廝囉居鄯州,西有臨谷城通青海,高昌諸國商人皆趨都州貿易,以故富強”。
八角城作為甘加地區,重要的邊境口岸和商路節點,唃廝囉政權費勁心力,將城垣修建的毫無死角,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對於周邊其他政權來說,真未必會費此心機。
因此,我個人傾向於八角城是由青唐唃廝囉政權所建,大概建造時間在其政權中前期。而《佐海寺志》記載的建成時間1028年,又恰好與李元昊攻取甘、涼二州,截斷河西走廊的時間相吻合。
必須得承認,由於八角城的歷史記載實在太少,目前所有推測的證據鏈,都形不成閉環。
這座什麼的“永恆之城”究竟建於何時?有誰所建?可能真要等待大規模考古發掘來回答了。
回覆列表
公元前81年,漢昭帝下設白石縣,而白石縣則正是如今的八角古城。
八角城位於現在的西河縣城以北35公里處,在央曲河與央拉河東部相交的平臺上,是西漢遺留下來的一座古老城堡,實際上是一座空心城堡。整個城牆呈八角,加上馬面有二十角,正是有這樣的構造,使得城牆外部所有地方都能被城牆上的弓箭手的射程中,且全無死角。而如今在本地藏民心中,八角古城的造型又與防禦“魔眾入侵”的聖地“壇城”出奇的一致,甚至印證了宇宙世界結構的本源。其特點也是甘加歷史與文化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