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00891189642

    相同點:復調音樂和複音音樂都是多聲部音樂。 不同點:復調音樂是不同旋律交織在一起的多聲部音樂。複音音樂即可以是不同旋律複合在一起,也可以是兩個相差八度音程的相同旋律複合在一起。

  • 2 # 記憶中的南國

    主調音樂最初是在世俗的民間音樂中展開並萌發出來的。

    通俗來說,就是在多聲部的一部音樂作品中,它的某一個聲部作為主要旋律,而其它的聲部都是用來襯托和作為伴奏,去突顯這個主要的聲部,同時這些音樂中歌詞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

    在中世紀的教會聖詠當中,就出現了最早的復調音樂。它是由兩個、三個或者四個各自獨立的聲部曲調,建立在良好的和聲關係之上,進行展現。

    16世紀後期的音樂風格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變化,也就是復調逐步走了主調音樂。

    曾有一位創作單旋律樂曲集《新世界》的作者,他同時也是一名作曲家,名字叫做卡其尼。他認為:復調音樂不能有效地傳達歌詞,而主調音樂是隻突出一個聲部的旋律,就能夠把歌詞的內容清楚地向聽眾表達出來,並且能夠起到打動人心的效果。

    在文藝復興之後的二百多年長河裡,主調音樂的地位越來越高,最終成為西方音樂的主流。這個時期的社會,人們的思想也在追求個性的釋放。因此,從那時起,音樂成為表現情感的方法也就形成為一種思想潮流。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復調音樂的創作技術和專業水準,以及結構的發展為當時乃至後期的各個時間段,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扎爾林諾,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家,在他的美學思想上,倡導了從生理學和心理學來描述音樂與人的情感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絡。

    用藝術的方式來表現人性、表現人生、宣洩情感體會和現實生活,都為主調音樂向前邁進提供了參考借鑑。

    後來,歌劇誕生了。歌劇的產生在某種程度上是滿足了能夠體現和表達當代人們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使人們透過這種形式,讓當時的需要迫切表達感情的人們,以實踐的活動來展現。

    歌劇,當我們坐在觀眾席裡向舞臺望去,那些用歌唱的形式來表現,並在音樂配合下,去表達劇情發展始末的形式。我們看到了在舞臺上的歌劇演員,他們一樣穿著戲服,在舞臺背景的映襯下,表現著劇中人物和事件的一種方式。

    早在17世紀的義大利,歌劇產生併成為歐洲聲樂藝術的主流。它是將音樂、舞蹈、文學、戲劇和舞臺美術等諸多方面融合到一體的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

    在歐洲的歌劇藝術發展程序中,有一位貢獻很大的作曲家,他就是義大利的蒙特威爾第,他也是一位用音樂來表現人的內心活動,並且突出感情色彩的作曲家。

    蒙特威爾第認為,人們內心表達情感的方式有三種,分別是憤怒、溫和和謙卑,而人的聲音又有著高、中、低三個聲區,表現音樂的詞彙又分為激動的、適中的和柔和的。所以它們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德國著名作曲家巴赫, 在18世紀創作的《馬太受難曲》就是取材取材自《聖經》中耶穌受難過程的描述。劇情描寫的是耶穌被出賣、受到刑罰、死去並復活。音樂展現的規模龐大,有三個合唱隊,諸多個樂器組成的管絃樂隊及其它樂器。

    因為當時的德國,正處在一個相對落後的階段。無論是政治還是思想都深受當時封建王權和宗教神權的制約。

    《馬太受難曲》,是主調音樂與復調音樂的結合,它分78個分曲,第一分曲是序幕,展現耶穌被遊街示眾的場面,是復調音樂,第72分曲是烘托耶穌死去的悲痛氣氛,屬於主調音樂。

    作曲家巴赫就是生活在那樣一個社會環境之中,所以他的思想觀念也是不能脫離當時顯示條件的約束的。因此,在巴赫的創作和思想感情仍然保留在當時德國宗教改革以後的觀念。

    這部藝術作品,想要展現的是屬於他們的史詩性的崇高精神,歌頌對人類的熱愛和自我的犧牲精神,也表現了當時對歷經苦難的人民的關愛和對崇高精神的嚮往和追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處理碎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