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二時期在絃樂四重奏和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中,對古典風格的突破錶現得尤為明顯。作品59《拉蘇莫夫斯基》的3首絃樂四重奏(1806)是題獻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拉蘇莫夫斯基的。其中採用了兩首俄羅斯民歌《唉,我的命運啊》和《光榮》,前者用作第一首F大調四重奏第四樂章的主題,後者用於e小調第二首四重奏第三樂章的主題。這些四重奏寫成後,新穎的風格使人們最初難以接受。有人認為作曲家是在跟他們開玩笑,有的甚至問貝多芬:“你肯定不認為這是音樂吧?”貝多芬卻回答說:“噢,它不是為你的,而是為往後另一個時代的。”這些四重奏與《第三交響曲》在形式上相似,它們有眾多的主題不斷擴充套件,展開部抻長而複雜,尾聲也很龐大。隨著這些擴充套件,貝多芬使古典奏鳴曲式的段落界線模糊了,再現部被偽裝和變化,新的主題不知不覺地從原有材料中滋生出來,而樂思的力度和動力性的展開,與古典作曲家優雅、對稱的風格已經決然不同。由此體現了他對另一種新的音樂風格——浪漫風格的開拓。
鋼琴奏鳴曲中這種新穎的風格表現得更為突出,如C大調“黎明”(作品53)和f小調“熱情”(作品57)均採用古典奏鳴曲結構,均有快——慢——快3個樂章,有奏鳴曲式、迴旋曲式、變奏曲式等形式及相應的調性佈局。但是,這些作品卻傾注了貝多芬的哲學思想和藝術創造。其中“黎明”作於1803~1804年間,與《第三交響曲》幾乎同時。第一樂章主部快速、緊張、跳躍的和絃音型,和在遠關係調的副部構成色彩和情緒上的鮮明對比。第三樂章採用流傳了三四百年的萊茵河民歌主題,經貝多芬匠心獨運的處理和發展,成為熱烈歡騰充滿了時代精神的雄壯樂曲。《“熱情”奏鳴曲》所表現的悲劇性之深刻,矛盾衝突之激烈,鬥爭精神之頑強,均為貝多芬和前人同類作品中所罕見。第三樂章在五小節強有力的切分音之後,右手快速流動的音型和左手短促果斷的節奏音型構成萬馬奔騰,一瀉千里的宏偉氣勢。這兩部作品都對原來的奏鳴曲形式進行了很大的發展。
貝多芬第二時期在絃樂四重奏和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中,對古典風格的突破錶現得尤為明顯。作品59《拉蘇莫夫斯基》的3首絃樂四重奏(1806)是題獻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拉蘇莫夫斯基的。其中採用了兩首俄羅斯民歌《唉,我的命運啊》和《光榮》,前者用作第一首F大調四重奏第四樂章的主題,後者用於e小調第二首四重奏第三樂章的主題。這些四重奏寫成後,新穎的風格使人們最初難以接受。有人認為作曲家是在跟他們開玩笑,有的甚至問貝多芬:“你肯定不認為這是音樂吧?”貝多芬卻回答說:“噢,它不是為你的,而是為往後另一個時代的。”這些四重奏與《第三交響曲》在形式上相似,它們有眾多的主題不斷擴充套件,展開部抻長而複雜,尾聲也很龐大。隨著這些擴充套件,貝多芬使古典奏鳴曲式的段落界線模糊了,再現部被偽裝和變化,新的主題不知不覺地從原有材料中滋生出來,而樂思的力度和動力性的展開,與古典作曲家優雅、對稱的風格已經決然不同。由此體現了他對另一種新的音樂風格——浪漫風格的開拓。
鋼琴奏鳴曲中這種新穎的風格表現得更為突出,如C大調“黎明”(作品53)和f小調“熱情”(作品57)均採用古典奏鳴曲結構,均有快——慢——快3個樂章,有奏鳴曲式、迴旋曲式、變奏曲式等形式及相應的調性佈局。但是,這些作品卻傾注了貝多芬的哲學思想和藝術創造。其中“黎明”作於1803~1804年間,與《第三交響曲》幾乎同時。第一樂章主部快速、緊張、跳躍的和絃音型,和在遠關係調的副部構成色彩和情緒上的鮮明對比。第三樂章採用流傳了三四百年的萊茵河民歌主題,經貝多芬匠心獨運的處理和發展,成為熱烈歡騰充滿了時代精神的雄壯樂曲。《“熱情”奏鳴曲》所表現的悲劇性之深刻,矛盾衝突之激烈,鬥爭精神之頑強,均為貝多芬和前人同類作品中所罕見。第三樂章在五小節強有力的切分音之後,右手快速流動的音型和左手短促果斷的節奏音型構成萬馬奔騰,一瀉千里的宏偉氣勢。這兩部作品都對原來的奏鳴曲形式進行了很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