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神叨叨

    首先,我先宣告以下,殺袁崇煥根本不是錯殺,就是讓我穿越過去我也是一個字,殺。崇禎殺錯的人只有魏忠賢,要知道當時崇禎剛登基,根基尚淺,魏忠賢惡名昭著,年齡又大,皇帝完全可以懷柔魏忠賢,做出一些讓步,從而達成一些政治上壓迫各黨派的矛盾。

    而且明朝的滅亡,其實跟皇太極那邊關係不大,其主要原因是京城失守,前線士氣受到影響,加上李自成個草包占了吳三桂的老婆,其實陳圓圓對吳三桂這類人來說真的只是個女人,就是件衣服,但李自成霸佔別人老婆釋放的訊號卻是,不接受前線將士的投誠,在這種壓力下等於是逼迫吳三桂選擇投靠清廷,然後帶著滿人一路南下,正好北京城剛被李自成個草包洗劫一番,就是座空城,皇太極一看這情況也不想跟以前一樣搶劫一番就回滿洲,直接雀佔鳩巢成就了一個滿清王朝。

    以當時的情況吳三桂換成袁崇煥就一定不會放滿人入關?我想肯定很難,以李自成這草包的作為,進了京城肯定是一番燒殺戮略,說不定就殺了袁崇煥全家。。要知道李自成的失敗在他喊出那句“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一個政權,連一個規範的稅收賞罰條例都沒只能算是土匪。

    袁崇煥其實該感謝崇禎把他殺了,真的,死的晚真不如死得好,說句誅心筆伐的話,孫文要不是死得早,以他跟日本人的關係哪輪得到汪精衛當漢奸頭子!!

  • 2 # Michael6060

    大明亡於匪寇,沒有亡於外族入侵;這是歷史! 兩個力挽狂瀾之臣死了: 楊嗣昌,孫承宗! 大明也就亡了!袁崇煥死沒死對歷史影響不大。

  • 3 # 老四N

    關於袁崇煥和他乾的事,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箇中恩怨糾葛尤其複雜。袁崇煥,字元素,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透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崇禎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

    但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袁崇煥被處死後,明朝百姓爭相搶食其肉,其家人被髮配邊疆,並查抄全部家產。而到了清乾隆時期,袁崇煥卻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讚賞。所以歷來評價褒貶不一,其中最主要的爭議點是關於袁崇煥殺死毛文龍和是否背叛明朝。

    1,擅殺毛文龍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上書請求讓朝廷派人來管理毛文龍部的軍餉,毛文龍不喜歡有文官監製著自己,於是上書爭辯。而後毛文龍前來拜謁袁崇煥,袁崇煥以上賓之禮接待毛文龍,毛文龍也不謙讓,袁崇煥於是決定殺掉毛文龍。

    同年五月,袁崇煥以閱兵為由去見毛文龍,毛文龍設宴與袁崇煥喝酒,倆人常常喝到半夜,毛文龍沒有覺察到袁崇煥的來意。而後袁崇煥邀請毛文龍觀看將士射箭,預先在山上設定好帳篷,令手下率兵埋伏在帳外。毛文龍到了之後,其部下未能入內,袁崇煥說了幾件毛文龍做過的違法事,毛文龍與其爭辯,袁崇煥厲聲斥責毛文龍,下令將毛文龍的冠服去除並捆綁起來,毛文龍表示不服,袁崇煥於是列數毛文龍的十二條罪狀,拿出尚方寶劍,將毛文龍斬殺。

    2,京師之圍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朱由檢召見袁崇煥,賞賜御用酒菜及貂裘慰勞袁崇煥,袁崇煥以兵馬長途奔波,疲憊不已,請求入城休整,但遭到拒絕。於是袁崇煥駐軍城外,與後金軍鏖戰,最後解了京師之圍。但後金軍退兵後,袁崇煥卻被治罪。當初後金軍進入的關口是屬於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轄,而袁崇煥得知後金軍入關,直逼京城,於是千里迢迢趕來救援,自認為有功無罪,但是朝中大臣卻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勾結,朱由檢對此也很懷疑。此時後金軍也設計離間,說袁崇煥與後金軍有秘密約定,最後袁崇煥被判處凌遲。

    袁崇煥的命運與他的性格密切相關,自信讓他所向披靡、屢立戰功,恃才傲物又使他與當時的局勢格格不入。京師之圍中,袁崇煥讓崇禎背了極大的壓力,無論北京城的城牆多麼堅固,但拿皇帝和京城百姓的安危當賭注,其實就註定了袁崇煥有這樣的結局。袁崇煥雖然死於國法,但是他的功勞不可淹沒。

    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但對於袁崇煥和他乾的事,後世卻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說他是大明罪人

  • 4 # 守竹園的老熊

    這標題真的無力吐槽……都認定為“錯殺”了,就一定會後悔吧?

    首先要搞清楚到底有沒有“錯殺袁崇煥”。因為滿清十二分努力地“編”明吏,三易其稿後,原始史料十存一二,所以造成袁崇煥和崇禎帝都有非常大的爭議。袁崇煥是誰幫他平反的?沒記錯應該是康熙,這位自封的千古一帝(臉皮和南北韓有的一拼,果然南北韓都是建奴種),康熙前,甚至說文字獄的效果未突顯前,滿清對崇禎是非常“客氣”的,進關以及攻城時常用的說辭是:助皇兄(指崇禎)平亂(指李闖),哪怕到清朝“結業、撲街”他們都說自己是代上天牧守中原,既然這樣,為什麼康熙要為袁督師平反呢?很簡單為的就是“大義之名”,沒有大義,讀書人是不會認可你這個“政府”的,也多有明人以此為反抗的口號 “反清復明”可是運動了百多年的……但以前作為“敲門磚”的藉口把崇禎擺在一個高於自己的位置,怎麼辦呢?不把他砸到地底自己就是無名之師了……有了!袁崇煥就是一個最好的突破口,把袁抬高到民族英烈的地位,下旨殺袁的崇禎自然就是昏君了,這裡改改那裡抹抹,崇禎因為殺了袁,所以是昏君,李闖是造崇禎反的反賊,我大清就是救萬民於水火的大救星,哇哈哈哈哈……

    袁督師到底有沒有通敵,這個其實不重要,對於古帝王而言:朕給爾人馬、銀兩打仗,你未能把敵人打殘也就算了,畢竟步兵對騎兵,機動性差太遠,你好歹也拒敵於門外,讓朕好好料理內亂吧?得,建奴都跑到京郊“採購”一圈了,你丫的還叫朕把城防交給你?你當你是于謙哪?即使你是于謙,但你是遼東經略,外臣,接內城防務是犯大禁的(懂點明史的都知是什麼梗了吧?)不殺你殺誰?至於其它的條陳,不過是其他文官讓崇禎堅定殺袁的決心而已,不然就是袁督師是賢臣,我等是弄臣、奸臣了。

    說了這麼多,如果還未能理清前因後果,各位也就只適合看喜羊羊、熊出沒了……

  • 5 # 麻神小二

    袁崇煥的策略是主守後戰,用在寧遠是沒有問題,但後來想把京城做依託就有問題了,腦子進水,崇禎上臺就重用孫承宗的話明王朝還能撐,至於撐多少年未知,不會如此快滅亡。

  • 6 # 94310417小云

    上彎脖子樹時他以後悔了,但大明江山非一個袁督師可挽救的,,,它的腐敗官員不盡職,以到了極點,,,即便有孫承宗那麼偉大的大臣,也迴天無力,更何況皇帝有是個自負凝人的黃口小兒呼。。,,

  • 7 # 威武大將軍朱壽

    袁崇煥從緝拿到用刑,歷時近一年時間,所列罪狀均為實錘,有什麼可後悔的!要說後悔就是所託非人,遼鎮局勢在此寮手裡徹底崩壞無可挽救!

  • 8 # 十年難樹人

    殺了袁崇煥算啥,如果這個事要後悔一年,他做錯的事夠他活一輩子。他敢於擔當點,明朝也不會敗在他手裡,也罷早亡也好明朝在華夏民族分量不重貢獻不大

  • 9 # 奕天讀歷史

    崇禎殺袁崇煥,沒什麼好後悔的,事實也是如此,袁崇煥在崇禎時期,從來都沒有被特赦過,更談不上平反了。由此可見,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一點都沒有後悔。

    袁崇煥死的並不冤,只能說袁崇煥有功有過。

    袁崇煥有功,就是建議修築了寧遠城,並且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

    但是處死袁崇煥的罪名,也沒有冤枉袁崇煥的,“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

    袁崇煥欺騙崇禎說五年平定遼東;將糧食賣給滿清;因為軍餉的事情斬殺了毛文龍;放皇太極的滿清大軍直接殺到北京城下,不但不率軍阻截,還遣散了前來勤王的援軍;還偷偷帶了喇嘛(一般是議和的時候談判的翻譯人員),堅決要求帶兵進入北京城。

    多的不說,只要有一條是真的,就足夠殺袁崇煥了。

    袁崇煥死了之後,明朝先後派孫承宗、馬世龍、祖大壽、何可綱、洪承疇、吳三桂等多名將領繼續鎮守遼東。直到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吳三桂降清後,滿清軍隊才徹底控制山海關等長城一線,袁崇煥並不是不可替代的人物。

    特別是祖大壽,關寧鐵騎的建立人,從崇禎繼位開始,到袁崇煥被殺,再到崇禎四年1631年大淩河戰敗逃回,孫承宗被解職,一直堅持到了崇禎十四年1642年被迫降清。祖大壽在遼東堅持了14年,相比袁崇煥功勞大多了。祖大壽之後,吳三桂接任,一直守衛山海關沿線到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

    明朝其實不缺將領,只是崇禎沒有用好罷了,才最終導致了大明的滅亡。

  • 10 # 惜花公子

    暢談歷史風雲,看惜花講歷史。特殊的時期造就特殊的歷史,王朝的興衰不是一兩個人就可以動搖的,好酒也不是一天就可以釀成的。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崇禎年間年紀尚幼,身邊又無忠誠良師之輔佐,本又胸無大志,剛愎自用。朝堂之上宦官干政,文官怕死貪財,武官被貶流放。地方實力派都割據一方,國庫連年空虛,邊關也連年戰火不斷,就這樣一個及華麗高貴又壞事連連的現實擺在其面前。真是壞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在應對各種困難時,培養自己可信之人上有所欠妥,對於各種勢力進行權衡上,處置上過於偏激,收效甚微。對於一些選人用人上的舉措上,也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真可謂內無魏徵之諫臣,外無薛禮之良將。諫臣如“狡兔、走狗,”都被封口,良將如“良弓”都如袁崇煥一般的下場。怎叫人不心灰意冷。安民無良策可尋可施,衛國戍邊卻無可忠可信。真是悲哀之君。

    有心做明君,卻無貴人助

    朝政被東林黨為首的文官把持,在清楚閹黨後,無其他勢力抗衡。內無鐵血之手腕壓制,造就皇權跌落。有心成就一代明君,卻在對付文官集團上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怎能造福百姓,穩固其邊關。

    總之,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的得失無傷大雅。而其背後反應出來的問題才是可怕與令人深思的。即使袁崇煥不死,也改變不了其滅亡的命運。朽木怎可做船,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國OBE是做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