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齒鼯鼠(學名:Trogopterus xanthipes)也叫寒號鳥、橙足鼯鼠、黃足鼯鼠、寒號蟲、寒搭拉蟲,是齧齒類動物。棲息於海拔1200米左右的針闊混交林。在高大喬木樹上或陡峭巖壁裂隙石穴築巢,為森林動物。 中國特有種,主要分佈在中國河北、吉林、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四川、雲南、貴州、西藏和青海等地。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擴充套件資料:生活習性巢穴復齒鼯鼠多棲息于山地柏樹林區,常在陡峭的石洞、石縫、樹洞等處營造巢穴,巢較少,由雜草、樹枝、樹皮、羽毛等構成。所居石洞或石隙一般較狹小,深1米左右,高約15~60釐米。洞穴或直或曲,凸凹不平,鼯鼠多在穴內高處臥身,並以乾草鋪墊。冬季穴口經常以柴草封閉,擋風寒。整個穴洞中乾燥、清潔,常年溫度適中。穴內夏季最高溫度在攝氏25~27℃,冬季最低溫度在攝氏10℃左右,空氣相對溼度多在60%以下。活動復齒鼯鼠系晝伏夜出動物,性情孤僻,喜安靜。一般一洞一鼠獨居,除哺乳期外很少有2~3只在一起。鼯鼠活動起來動作靈敏,夜間活動,晚上有時可以聽到“哩——嘟羅——嘟羅”的叫聲 。月夜特別活躍,拂曉前返回洞巢。活動時攀爬與滑翔交替,以清晨和黃昏時活動頻繁。白天隱匿巢內睡覺,傍晚出巢,從洞口滑翔至樹上覓食。滑翔最遠可達200 m。頭部向外,尾負於背,遮向頭部,或將尾墊於腹下,呈蜷臥姿式。鼯鼠素有“千里覓食一處屙”的習性,即不管到多遠的地方覓食,大小便總是回來排洩在一個不居住的固定洞穴內。復齒鼯鼠是植食性動物,以側柏、油松的樹葉、皮、籽仁及山桃、杏的核仁為主要食物,也採食其他植物的葉、皮和果。吃食時用前足抱食物,後足站立不動。
復齒鼯鼠(學名:Trogopterus xanthipes)也叫寒號鳥、橙足鼯鼠、黃足鼯鼠、寒號蟲、寒搭拉蟲,是齧齒類動物。棲息於海拔1200米左右的針闊混交林。在高大喬木樹上或陡峭巖壁裂隙石穴築巢,為森林動物。 中國特有種,主要分佈在中國河北、吉林、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四川、雲南、貴州、西藏和青海等地。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擴充套件資料:生活習性巢穴復齒鼯鼠多棲息于山地柏樹林區,常在陡峭的石洞、石縫、樹洞等處營造巢穴,巢較少,由雜草、樹枝、樹皮、羽毛等構成。所居石洞或石隙一般較狹小,深1米左右,高約15~60釐米。洞穴或直或曲,凸凹不平,鼯鼠多在穴內高處臥身,並以乾草鋪墊。冬季穴口經常以柴草封閉,擋風寒。整個穴洞中乾燥、清潔,常年溫度適中。穴內夏季最高溫度在攝氏25~27℃,冬季最低溫度在攝氏10℃左右,空氣相對溼度多在60%以下。活動復齒鼯鼠系晝伏夜出動物,性情孤僻,喜安靜。一般一洞一鼠獨居,除哺乳期外很少有2~3只在一起。鼯鼠活動起來動作靈敏,夜間活動,晚上有時可以聽到“哩——嘟羅——嘟羅”的叫聲 。月夜特別活躍,拂曉前返回洞巢。活動時攀爬與滑翔交替,以清晨和黃昏時活動頻繁。白天隱匿巢內睡覺,傍晚出巢,從洞口滑翔至樹上覓食。滑翔最遠可達200 m。頭部向外,尾負於背,遮向頭部,或將尾墊於腹下,呈蜷臥姿式。鼯鼠素有“千里覓食一處屙”的習性,即不管到多遠的地方覓食,大小便總是回來排洩在一個不居住的固定洞穴內。復齒鼯鼠是植食性動物,以側柏、油松的樹葉、皮、籽仁及山桃、杏的核仁為主要食物,也採食其他植物的葉、皮和果。吃食時用前足抱食物,後足站立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