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子本來生活在農村,18歲的時候,不幸失去了父母和幾畝薄田,便跑到北平城裡來做工了。生活迫使他當了人力車伕,他既年輕又有力氣,不吸菸,不賭錢,咬牙苦幹了3年,終於湊足了100塊錢,買了一輛新車。這使他幾乎激動得哭出來。自從有了這輛車,他的生活過得越來越起勁。他幻想著照這樣下去,幹上兩年,就又可以買輛車,一輛,兩輛……他也可以開車廠子了。
祥子每天放膽地跑,對於什麼時候出車也不大考慮,兵荒馬亂的時候,他照樣出去拉車。有一天,為了多賺一點兒錢,他冒險把車拉到清華,途中連車帶人被十來個兵捉了去。這些日子,他隨著兵們跑。每天得扛著或推著兵們的東西,還得去挑水燒火喂牲口,汗從頭上一直流到腳後跟,他恨透了那些亂兵。他自食其力的理想第一次破滅了。
一天夜裡,遠處響起了炮聲,軍營一遍混亂,祥子趁勢混出了軍營,並且順手牽走了部隊丟下的3匹駱駝。天亮時,他來到一個村子,僅以35元大洋就把3匹駱駝賣給了一個老頭兒。一次,祥子突然病倒了,在一家小店裡躺了3天,在說夢話或胡話時道出了他與3匹駱駝的關係,從此,他得了“駱駝祥子”的綽號。祥子病好以後,刻不容緩地想去打扮打扮。他剃了頭,換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頓飽飯,便進城向原來租車的人和車廠走去。
人和車廠的老闆劉四爺是快70歲的人了。他在年輕的時候當過庫兵,開過賭場,買賣過人口,放過閻王債;前清時候打過群架,搶過良家婦女,跪過鐵索;民國以後,開了這個車廠子。他在車租金比別人貴,但拉他車的光棍可以住在這兒。
劉四爺只有一個三十七八歲的女兒叫虎妞。她長得虎頭虎腦,雖然幫助父親辦事是把好手,可是沒人敢娶她作太太。劉四爺很喜歡祥子的勤快,虎妞更喜愛這個傻大個兒的憨厚可靠。祥子回到人和車廠以後,受到了虎妞的熱情款待。祥子把30元錢交給劉四爺保管,希望攢滿後再買車。
祥子沒有輕易忘記自己的車被搶的事。一想起這事,他心中就覺得發怵。他恨不得馬上就能買上一輛新車。為此,他更加拼命地掙錢,甚至不惜去搶別人的生意。祥子在楊先生家拉包月,受了氣,只待了四天就離開了楊家。
心事忡忡的祥子回到車廠已經是晚上11點多。劉四爺離開家走親戚去了。塗脂抹粉,帶著幾分媚態的虎妞看見祥子,忙招呼他到自己的屋裡去。桌上擺著酒菜。虎妞熱情地勸祥子喝酒。三盅酒下肚,迷迷糊糊的祥子突然覺得這時的虎妞真漂亮,不知怎地,便和她睡在一起了。醒後的祥子感到疑惑、羞愧、難過,並且覺得有點危險。他決定離開人和車廠,跟劉四爺一刀兩斷。
在西安門,祥子碰到了老主顧曹先生,曹先生正需要一個車伕,祥子便高興地來到曹家拉包月。曹先生和曹太太待人非常和氣,祥子在這裡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親切、溫暖、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他去買了一個悶葫蘆罐,把掙下的錢一點兒一點兒往裡放,準備將來第二次買車。
一天晚上,虎妞突然出現在祥子面前,指著自己的肚子說:“我有啦!”祥子聽後驚呆了,腦子裡亂哄哄的。虎妞臨走時,把祥子存在劉四爺那裡的30元錢還給他,要他臘月二十七——她父親生日那天去給劉四爺拜壽,討老頭子喜歡,再設法讓劉四爺招他為女婿。這天晚上,祥子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他覺得像掉進了陷阱,手腳全全被夾子夾住,沒法兒跑。
祥子一次送曹先生去看電影。在茶館裡碰見了餓暈倒在地的老馬和他的孫兒小馬。老馬是一個有自己車的車伕,他的悲慘遭遇給祥最大的希望蒙上了一層陰影。他隱約地感到即使自己買上車仍然沒有好日子過。
祭灶那天晚上,鋪戶與人家開始祭灶,看光炮影之中夾雜著密密的小雪,熱鬧中帶出點陰森的氣象,街上的人都急於回家去祭神。大約9點,祥子拉著曹先生由西城回家 《駱駝祥子》賞析一:
[結合原文分析]
祥子曾經是個正直、熱愛生活的勞動者。小說一開始,關於他的外貌的描寫,關於他拉車的刻畫,都寫得很有光彩,簡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勞動的讚歌。小說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繪祥子美好的內心世界。當他在曹府拉車,不小心翻了車,車給碰壞了,主人也給摔傷了;他引咎辭工,情願把工錢退給主人作為賠償,表現出作為一個勞動者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在嚴冬夜晚的小茶館裡,他給老馬小馬祖孫兩代買羊肉包充飢,又傾注著對於苦難的夥伴真誠的關切和深沉的同情。這些段落,用樸實無華的筆墨,描寫了祥子好的品質。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這個人物:“他彷彿就是在地獄裡也能作個好鬼似的。”
然而在這個地獄裡都會是個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間卻沒有能夠始終成為一個好人。隨著生活願望的破滅,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人。“他吃,他喝,他嫖,他賭,他懶,他狡猾”,他掏壞,打架,佔便宜,為了幾個錢出賣人命。拉車曾經是他唯一的指望,後來卻憎恨拉車,厭倦拉車。連他的外貌,也變得骯髒了。小說結束時他已經淪為一個行屍走肉般的無業遊民。而在祥子前後判若兩人的變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態度的改變。他從來不是一個有覺悟的勞動者,更不是什麼英雄,但買輛車做個獨立勞動者的願望,畢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於命運的反抗,和改變低賤處境的努力,他不向命運低頭,他要強,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後卻完全安於命運的安排,“將就著活下去是一切,什麼也無須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著一切侮辱與損害,而沒有任何怨尤。
祥子被剝奪掉的,不僅是車子,積蓄,還有作為勞動者的美德,還有奮發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這裡,美好的東西的毀壞不是表現為一個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體上的死亡,而是人物的高尚品格的喪失殆盡,即精神上的毀滅。
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受著社會的制約。他的道路,是由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他所屬的社會地位,他與社會的各種聯絡決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當時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畫面上,在他與各種社會力量的複雜關係中凸現出來的。他的悲劇,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的產物。
最使祥子苦惱的,是無法擺脫虎妞的糾纏。他從一開始就不願意接受這種強加於他的關係,想方設法避開她。雖然比起大兵和特務,虎妞沒有可以任意置他於死地的權力;他把接受虎妞的安排,看作是“投降”。在這件事上,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無能和無力:“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別人管著。”這對於腐蝕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願望,從奮發有為到懷疑自己進而自甘墮落,起了比前面幾次打擊更為嚴重的作用。
在這裡,階級對階級的壓迫,不是表現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經濟上的剝削,而是表現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殘和折磨。祥子不僅不能獲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無法拒絕自己所厭惡的。這些都充分地刻畫出生活的複雜內容和祥子的卑微處境,是全書最能表現出老舍特長的部分。
[點評]
《駱駝祥子》的成功首先在於它人物的成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胡適、劉半農、魯迅等作家都不同側面地寫到了人力車伕,但他們是以一個知識分子居高臨下的觀察和道德評價,對摺個職業或擴而大之對下層勞動者給予同情或讚美。他們都沒有真正深入到一個車伕實實在在的生活和內心中去。車伕這個中國近代城市化程序中所產生的新職業真正以豐滿的形象立足於文壇,是老舍的功勞。老舍筆下的祥子來自鄉間,帶著中國農村破敗凋敝的大背景,也帶著農民的質樸和固執。當他任準了拉車這一行,一心想買上自己的車。憑著勤勞和堅忍,他用三年世界省吃儉用,終於實現了這個理想,成為自食其力的上等車伕。可是,當時的社會,不容忍每個人有半點幻想。一次次的被偷車,一次次的夢想成為泡影,一次次遭受生活的打擊,祥子開始厭惡拉車,厭惡勞作。生活作弄了他,他也開始遊戲生活,吃喝嫖賭,出賣他人換錢,祥子徹底墮落為城市的垃圾,變成一具失去靈魂的行屍走肉。老舍透過這個人物寫出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對下層勞動者生活空間的威壓。小說中另一個鮮活的人物是虎妞。她身上十足的生活味道,她的可鄙也可悲的命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老舍將中國傳統的敘事方法融入外國文學的景物鋪排和心理描寫,使祥子和虎妞成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人物形象。
《駱駝祥子》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濃郁的古都風情,市井氣息。老舍以北京為背景的作品都有這樣的特點,《駱駝祥子》偏重下層勞動者的生活場景,尤其是車伕的圈子,大雜院的生活。這些京腔京韻的北京風情為小說增加了不可代替的藝術魅力。
小說中不時閃現出類似的對“個人”主義鞭笞和否定:“他(祥子)是個還有吃的死鬼,個人主義是他的靈魂”,“為個人努力的也知道怎樣毀滅個人,這是個人主義的兩端”,由此表現出對“個人”主義的深刻反省。《駱駝祥子》的複雜性在於。作為一部現代文學文字,一方面它是由包括“個人”覺醒(個性解放)在內的中國近現代文化催生而成的,另一方面它反過來表示了對這種“個人”意識的深刻懷疑。可以說,這部小說體現了中國三十年代乃至整個現代文化中“個人”(觀念)的處境。
在《駱駝祥子》中,當"立在人間的最低處,等著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擊打"的祥子,在所有的希望破滅、所有的路被堵住後,逐漸被逼入命運的死衚衕。這時他開始"投降"及至完全墮落。我們發現,作者在這場"個人"與命運的較量面前表現出複雜的態度:一方面他似乎以為,置身於強大的傳統習俗和社會現實之中,"個人"的力量是多麼渺小,無論個體怎樣掙扎、奮鬥都是無濟於事的,終究逃脫不了毀滅的悲劇,於是他讓祥子完全被命運擊倒了,從而體現出強烈的宿命意味。另一方面他也無法徹底認同那種古老的因果觀,他借小馬兒的祖父之口說:"鐵打的人也逃不出咱們這個天羅地網。心眼好?有什麼用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沒有這麼八宗事!……"由於傳統期待的因果報應並沒有出現,祥子終於在絕望中明白:"劉四、楊太太、孫偵探--並不能因為他的咒罵就得到了惡報"。同時,在"個人"與命運較量過程的始終,作者對"個人"仍然是不信任的:"他(祥子)是要強的,小福子是要強的,……一領席,埋在亂死崗子,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場頭","他自己,也不能因為要強就得了好處"。這樣,作者乾脆同時否定了因果觀和"個人"的努力。
由此看來,《駱駝祥子》在處理"個人"與命運的關係時,從整體上顯示出曖昧的氣息,作者既無法掙脫宿命的悲哀,又不能完全相信"個人"的力量。這顯然與作者老舍本人的"個人"觀念--對"個人"的疑慮態度密不可分;另外,深受中國市民文學傳統薰染的老舍,其作品中常留有這一傳統"因果報應"觀念的殘餘,也是導致《駱駝祥子》既不能認同宿命也無法清晰地為個人提供出路的原因。《駱駝祥子》表明,中國現代的"個人"觀念受到了一種新的決定論的嚴峻挑戰,而這種新的決定論緣於具體歷史情景在作家視野裡的強行滲入。這就是,中國近現代以來充滿災難的歷史現實,像一道最高律令高懸在作家們的頭上,使他們無法輕易言述"個人"的一己悲歡,即使有所言述,也要越過"個人"去探究國家、民族的命運。正是內憂外患的歷史程序構成了中國現代作家的"宿命",它逼促著作家們進行內心的乃至行動的選擇:或激憤,或低沉;或積極,或悲觀;或行走呼號,或避讓退縮,等等。這就導致了一種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五四以來"個人的解放"的使命尚未完成,另一方面,持續不斷的憂患又沖淡著這一使命的走向深入。在這種情形下,以"個人"為本位或中心的觀念難以為繼,且一直處於捲曲的狀態,也是大勢所趨。而隱隱蘊含著"個人"鬱苦的《駱駝祥子》在表現"個人"兩難處境方面,極具代表性
祥子本來生活在農村,18歲的時候,不幸失去了父母和幾畝薄田,便跑到北平城裡來做工了。生活迫使他當了人力車伕,他既年輕又有力氣,不吸菸,不賭錢,咬牙苦幹了3年,終於湊足了100塊錢,買了一輛新車。這使他幾乎激動得哭出來。自從有了這輛車,他的生活過得越來越起勁。他幻想著照這樣下去,幹上兩年,就又可以買輛車,一輛,兩輛……他也可以開車廠子了。
祥子每天放膽地跑,對於什麼時候出車也不大考慮,兵荒馬亂的時候,他照樣出去拉車。有一天,為了多賺一點兒錢,他冒險把車拉到清華,途中連車帶人被十來個兵捉了去。這些日子,他隨著兵們跑。每天得扛著或推著兵們的東西,還得去挑水燒火喂牲口,汗從頭上一直流到腳後跟,他恨透了那些亂兵。他自食其力的理想第一次破滅了。
一天夜裡,遠處響起了炮聲,軍營一遍混亂,祥子趁勢混出了軍營,並且順手牽走了部隊丟下的3匹駱駝。天亮時,他來到一個村子,僅以35元大洋就把3匹駱駝賣給了一個老頭兒。一次,祥子突然病倒了,在一家小店裡躺了3天,在說夢話或胡話時道出了他與3匹駱駝的關係,從此,他得了“駱駝祥子”的綽號。祥子病好以後,刻不容緩地想去打扮打扮。他剃了頭,換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頓飽飯,便進城向原來租車的人和車廠走去。
人和車廠的老闆劉四爺是快70歲的人了。他在年輕的時候當過庫兵,開過賭場,買賣過人口,放過閻王債;前清時候打過群架,搶過良家婦女,跪過鐵索;民國以後,開了這個車廠子。他在車租金比別人貴,但拉他車的光棍可以住在這兒。
劉四爺只有一個三十七八歲的女兒叫虎妞。她長得虎頭虎腦,雖然幫助父親辦事是把好手,可是沒人敢娶她作太太。劉四爺很喜歡祥子的勤快,虎妞更喜愛這個傻大個兒的憨厚可靠。祥子回到人和車廠以後,受到了虎妞的熱情款待。祥子把30元錢交給劉四爺保管,希望攢滿後再買車。
祥子沒有輕易忘記自己的車被搶的事。一想起這事,他心中就覺得發怵。他恨不得馬上就能買上一輛新車。為此,他更加拼命地掙錢,甚至不惜去搶別人的生意。祥子在楊先生家拉包月,受了氣,只待了四天就離開了楊家。
心事忡忡的祥子回到車廠已經是晚上11點多。劉四爺離開家走親戚去了。塗脂抹粉,帶著幾分媚態的虎妞看見祥子,忙招呼他到自己的屋裡去。桌上擺著酒菜。虎妞熱情地勸祥子喝酒。三盅酒下肚,迷迷糊糊的祥子突然覺得這時的虎妞真漂亮,不知怎地,便和她睡在一起了。醒後的祥子感到疑惑、羞愧、難過,並且覺得有點危險。他決定離開人和車廠,跟劉四爺一刀兩斷。
在西安門,祥子碰到了老主顧曹先生,曹先生正需要一個車伕,祥子便高興地來到曹家拉包月。曹先生和曹太太待人非常和氣,祥子在這裡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親切、溫暖、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他去買了一個悶葫蘆罐,把掙下的錢一點兒一點兒往裡放,準備將來第二次買車。
一天晚上,虎妞突然出現在祥子面前,指著自己的肚子說:“我有啦!”祥子聽後驚呆了,腦子裡亂哄哄的。虎妞臨走時,把祥子存在劉四爺那裡的30元錢還給他,要他臘月二十七——她父親生日那天去給劉四爺拜壽,討老頭子喜歡,再設法讓劉四爺招他為女婿。這天晚上,祥子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他覺得像掉進了陷阱,手腳全全被夾子夾住,沒法兒跑。
祥子一次送曹先生去看電影。在茶館裡碰見了餓暈倒在地的老馬和他的孫兒小馬。老馬是一個有自己車的車伕,他的悲慘遭遇給祥最大的希望蒙上了一層陰影。他隱約地感到即使自己買上車仍然沒有好日子過。
祭灶那天晚上,鋪戶與人家開始祭灶,看光炮影之中夾雜著密密的小雪,熱鬧中帶出點陰森的氣象,街上的人都急於回家去祭神。大約9點,祥子拉著曹先生由西城回家 《駱駝祥子》賞析一:
[結合原文分析]
祥子曾經是個正直、熱愛生活的勞動者。小說一開始,關於他的外貌的描寫,關於他拉車的刻畫,都寫得很有光彩,簡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勞動的讚歌。小說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繪祥子美好的內心世界。當他在曹府拉車,不小心翻了車,車給碰壞了,主人也給摔傷了;他引咎辭工,情願把工錢退給主人作為賠償,表現出作為一個勞動者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在嚴冬夜晚的小茶館裡,他給老馬小馬祖孫兩代買羊肉包充飢,又傾注著對於苦難的夥伴真誠的關切和深沉的同情。這些段落,用樸實無華的筆墨,描寫了祥子好的品質。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這個人物:“他彷彿就是在地獄裡也能作個好鬼似的。”
然而在這個地獄裡都會是個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間卻沒有能夠始終成為一個好人。隨著生活願望的破滅,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人。“他吃,他喝,他嫖,他賭,他懶,他狡猾”,他掏壞,打架,佔便宜,為了幾個錢出賣人命。拉車曾經是他唯一的指望,後來卻憎恨拉車,厭倦拉車。連他的外貌,也變得骯髒了。小說結束時他已經淪為一個行屍走肉般的無業遊民。而在祥子前後判若兩人的變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態度的改變。他從來不是一個有覺悟的勞動者,更不是什麼英雄,但買輛車做個獨立勞動者的願望,畢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於命運的反抗,和改變低賤處境的努力,他不向命運低頭,他要強,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後卻完全安於命運的安排,“將就著活下去是一切,什麼也無須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著一切侮辱與損害,而沒有任何怨尤。
祥子被剝奪掉的,不僅是車子,積蓄,還有作為勞動者的美德,還有奮發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這裡,美好的東西的毀壞不是表現為一個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體上的死亡,而是人物的高尚品格的喪失殆盡,即精神上的毀滅。
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受著社會的制約。他的道路,是由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他所屬的社會地位,他與社會的各種聯絡決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當時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畫面上,在他與各種社會力量的複雜關係中凸現出來的。他的悲劇,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的產物。
最使祥子苦惱的,是無法擺脫虎妞的糾纏。他從一開始就不願意接受這種強加於他的關係,想方設法避開她。雖然比起大兵和特務,虎妞沒有可以任意置他於死地的權力;他把接受虎妞的安排,看作是“投降”。在這件事上,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無能和無力:“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別人管著。”這對於腐蝕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願望,從奮發有為到懷疑自己進而自甘墮落,起了比前面幾次打擊更為嚴重的作用。
在這裡,階級對階級的壓迫,不是表現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經濟上的剝削,而是表現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殘和折磨。祥子不僅不能獲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無法拒絕自己所厭惡的。這些都充分地刻畫出生活的複雜內容和祥子的卑微處境,是全書最能表現出老舍特長的部分。
[點評]
《駱駝祥子》的成功首先在於它人物的成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胡適、劉半農、魯迅等作家都不同側面地寫到了人力車伕,但他們是以一個知識分子居高臨下的觀察和道德評價,對摺個職業或擴而大之對下層勞動者給予同情或讚美。他們都沒有真正深入到一個車伕實實在在的生活和內心中去。車伕這個中國近代城市化程序中所產生的新職業真正以豐滿的形象立足於文壇,是老舍的功勞。老舍筆下的祥子來自鄉間,帶著中國農村破敗凋敝的大背景,也帶著農民的質樸和固執。當他任準了拉車這一行,一心想買上自己的車。憑著勤勞和堅忍,他用三年世界省吃儉用,終於實現了這個理想,成為自食其力的上等車伕。可是,當時的社會,不容忍每個人有半點幻想。一次次的被偷車,一次次的夢想成為泡影,一次次遭受生活的打擊,祥子開始厭惡拉車,厭惡勞作。生活作弄了他,他也開始遊戲生活,吃喝嫖賭,出賣他人換錢,祥子徹底墮落為城市的垃圾,變成一具失去靈魂的行屍走肉。老舍透過這個人物寫出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對下層勞動者生活空間的威壓。小說中另一個鮮活的人物是虎妞。她身上十足的生活味道,她的可鄙也可悲的命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老舍將中國傳統的敘事方法融入外國文學的景物鋪排和心理描寫,使祥子和虎妞成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人物形象。
《駱駝祥子》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濃郁的古都風情,市井氣息。老舍以北京為背景的作品都有這樣的特點,《駱駝祥子》偏重下層勞動者的生活場景,尤其是車伕的圈子,大雜院的生活。這些京腔京韻的北京風情為小說增加了不可代替的藝術魅力。
小說中不時閃現出類似的對“個人”主義鞭笞和否定:“他(祥子)是個還有吃的死鬼,個人主義是他的靈魂”,“為個人努力的也知道怎樣毀滅個人,這是個人主義的兩端”,由此表現出對“個人”主義的深刻反省。《駱駝祥子》的複雜性在於。作為一部現代文學文字,一方面它是由包括“個人”覺醒(個性解放)在內的中國近現代文化催生而成的,另一方面它反過來表示了對這種“個人”意識的深刻懷疑。可以說,這部小說體現了中國三十年代乃至整個現代文化中“個人”(觀念)的處境。
在《駱駝祥子》中,當"立在人間的最低處,等著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擊打"的祥子,在所有的希望破滅、所有的路被堵住後,逐漸被逼入命運的死衚衕。這時他開始"投降"及至完全墮落。我們發現,作者在這場"個人"與命運的較量面前表現出複雜的態度:一方面他似乎以為,置身於強大的傳統習俗和社會現實之中,"個人"的力量是多麼渺小,無論個體怎樣掙扎、奮鬥都是無濟於事的,終究逃脫不了毀滅的悲劇,於是他讓祥子完全被命運擊倒了,從而體現出強烈的宿命意味。另一方面他也無法徹底認同那種古老的因果觀,他借小馬兒的祖父之口說:"鐵打的人也逃不出咱們這個天羅地網。心眼好?有什麼用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沒有這麼八宗事!……"由於傳統期待的因果報應並沒有出現,祥子終於在絕望中明白:"劉四、楊太太、孫偵探--並不能因為他的咒罵就得到了惡報"。同時,在"個人"與命運較量過程的始終,作者對"個人"仍然是不信任的:"他(祥子)是要強的,小福子是要強的,……一領席,埋在亂死崗子,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場頭","他自己,也不能因為要強就得了好處"。這樣,作者乾脆同時否定了因果觀和"個人"的努力。
由此看來,《駱駝祥子》在處理"個人"與命運的關係時,從整體上顯示出曖昧的氣息,作者既無法掙脫宿命的悲哀,又不能完全相信"個人"的力量。這顯然與作者老舍本人的"個人"觀念--對"個人"的疑慮態度密不可分;另外,深受中國市民文學傳統薰染的老舍,其作品中常留有這一傳統"因果報應"觀念的殘餘,也是導致《駱駝祥子》既不能認同宿命也無法清晰地為個人提供出路的原因。《駱駝祥子》表明,中國現代的"個人"觀念受到了一種新的決定論的嚴峻挑戰,而這種新的決定論緣於具體歷史情景在作家視野裡的強行滲入。這就是,中國近現代以來充滿災難的歷史現實,像一道最高律令高懸在作家們的頭上,使他們無法輕易言述"個人"的一己悲歡,即使有所言述,也要越過"個人"去探究國家、民族的命運。正是內憂外患的歷史程序構成了中國現代作家的"宿命",它逼促著作家們進行內心的乃至行動的選擇:或激憤,或低沉;或積極,或悲觀;或行走呼號,或避讓退縮,等等。這就導致了一種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五四以來"個人的解放"的使命尚未完成,另一方面,持續不斷的憂患又沖淡著這一使命的走向深入。在這種情形下,以"個人"為本位或中心的觀念難以為繼,且一直處於捲曲的狀態,也是大勢所趨。而隱隱蘊含著"個人"鬱苦的《駱駝祥子》在表現"個人"兩難處境方面,極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