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口頭禪卻不一樣,有什麼淵源嗎?這些地方用方言交流毫無障礙,但是使用頻次最高的口頭禪卻完全不一樣,為什麼? 比如:河南大部口頭禪“中中中”“中不中?”“中!”豫東、皖北、蘇北、魯南口頭禪“管管管”“管不管?”“管!”山東大部分說“行行行”“行不行?”“行!”為什麼口頭禪分化這麼大?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13
回覆列表
  • 1 # 心懷17

    我的老家是地處豫蘇皖三省交界的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碭山縣和山東省單縣才是名副其實的豫魯蘇皖四省交界。但是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我也是深有感觸,我農村老家距離河南省的直線距離也只有1公里左右,所以在河南永城有不少親戚,就是這麼近在咫尺的距離,我們說“管管管”“管不管?”“管!”河南的親戚就說“中中中”“中不中?”“中!”

    安徽這邊的女性嫁到河南也只有入鄉隨俗改說“中”,相反也是如此。我奶奶就是從河南永城嫁過來,雖然跨省但是到孃家的距離也就8公里左右的樣子,但是她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奶奶結婚就沒有出省,姐妹兩人的口頭禪都是有著明顯的區別,一個說“中”,一個說“管”。

    蘇魯豫皖交界地區雖然絕大部分是平原,不會出現南方某些地區因為山川河流阻隔,出現城南聽不懂城北的話,山這邊的聽不懂山南邊的音的情況。但是我們這裡卻有這樣的說法“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距離我老家村子不到5公里的鎮上,有些口頭禪都存在差別,有些表示感嘆、詫異的詞都不一樣,我還因為與鎮上同學的用詞存在差異而被譏笑過。附近村的群眾對長輩的稱呼都存在差別,例如對外婆的稱呼,有的村子喊姥姥,有些則喊老孃,同村不同輩分的人對父母的稱呼都不一樣,我這樣的年輕人對父母的稱呼就是全國統一的“爸爸媽媽”,但是父母對他們父母卻是“達娘”。這種差異與幾千年地區之間的交流不活躍有關係,農村群眾長期和熟悉的村民生活在一起,就會形成約定俗成的語言規範,再加上改革開放之後,農村人員的流動、廣播電視的普及,更加劇了語言的衝突。

    對於這些口頭禪的分化從什麼時候開始,肯定沒有確切的記載和充分的證據了,只是這樣的口頭禪有著比較鮮明的地域性色彩,我認為這是一種文化差異最普遍、最細微的體現,只需要彼此尊重即可,要有一顆包容的心。

  • 2 # 紅豆君

    紅豆就是生活在這裡的,深有感受,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紅豆生活在皖北靈璧最北部地區,旁邊就是江蘇觀音機場。

    首先要明確一點:這裡所說的方言一樣是指以下蘇北,皖北,魯西南和豫西地區

    也就是上述的地圖所囊括的大部分地區,這裡說的話都是中原官話區!

    那麼為什麼方言一樣呢?

    I:地形平坦,交流頻繁上面地圖可以簡略的看出,淮海地區地形主要以平原為主,沒有大江大河和山脈的阻擋!例如安徽皖南地區的農村,經常翻過一個山頭,語言往往都會做所差異,這是因為地形的阻擋導致兩地交流少,從而產生了文化甚至語言的差異,造成了方言的誕生!

    淮海地區在歷史上交流都比較頻繁,而這對語言的要求就稍微高一點,語言相通也不難理解!

    II:歷史上人口遷移

    歷史上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很多地區人口急劇減少,因此當時的政府往往會選擇:人口遷移!例如有名的“江西填湖廣”,而有些時候也會有小範圍的人口遷移!

    記得紅豆聽家裡的老人說過,我們這邊(安徽北部)很多人都是從山東逃荒逃到我們這裡的,因為自然災害,人們不得已離開自己居住多年的家鄉,前往陌生的新環境,而對於中原的他們,他們往往都會選擇語言相同的地區,畢竟說話相近很有親切感!

    其實這也得到了證實,隨著紅豆不斷上學,同學接觸的越來越多,好多同學祖輩家裡都是因為種種原因從山東那裡遷移過來!

    雖然大部分方言都差不多,但是也有些小的差異!

    例如對於嬸子和叔叔也很多稱呼,對於比父親大的會喊大爺(大伯),小的會喊叔叔。對於嬸嬸有的就稱呼嬸子,有的會喊小娘(叔叔)或者二孃之類的(二叔)。

    總之五花八門,讓我對“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深信不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鬢千秋的秋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