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津演藝

    正值暑期檔,最近播出和開機的幾部青春劇,演員名單很有亮點。今晚迎來非會員大結局的《追球》裡有《偶像練習生》的被淘汰選手李希侃,接連開機的《乘風少年》《我曾記得那男孩》則出現了《創造營2019》的蔡正傑、豐楚軒、秦天等多位落選學員。

    這些偶像型新人頻頻投身影視劇,早有前輩做出示範。日前,“人形錦鯉”楊超越挑大樑的第二部劇《仲夏滿天心》正式開機。男主角為演過《上癮》《愛情進化論》等多部影視劇的許魏洲。果不其然,演員番位以流量大小排序。偶像壓番演員的問題,再度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男女主雙方粉絲罵戰的背後,折射出文娛行業近年來出現的怪象——表演門檻越來越低,科班出身不再是演員的唯一入場券。一大批小鮮肉、小鮮花,就像一個個等待下鍋的餃子,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炊具”,煎炸蒸煮一番,就能端上桌供人消費。

    其中,選秀綜藝節目無疑是入門級別較低、對才藝技術含量要求也不算太高的一種新人催熟劑。走過這條綠色通道,鍍金後的小透明也有了更寬廣的舞臺。主營業務方面,除了唱跳,大部分人都選擇了演戲。而國內演員江山正經歷著實力派、老戲骨當道和流量藝人降溫的殘酷洗牌,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新人在表演領域的發展騰挪出了些許空間。

    浮躁盛行下,這些生產流水線上的產品在經過第一輪淘洗出局又迫不及待地找尋下個新出口,究竟是因為夢想支撐著前行腳步?還是在外界裹挾下被安排走上規劃好的路線?筆者與新人演員、經紀公司、製片方、宣傳方等行業從業者聊了聊,試圖撥雲見日,探尋選秀節目折戟選手轉戰表演的背後門道。

    表演,追尋夢想還是被動接受?

    小龍(化名)曾是某男團的成員,由於三年前團體的名存實亡,他從原來的偶像型經紀公司離開,重新簽約了一家偏向影視的綜合性娛樂公司。他坦言,新東家看上自己的原因之一,是出色的外形條件和之前那段還算比較輝煌的選秀經歷。懷揣一顆男團夢的小龍,在新公司的安排下,出演了幾部網劇,目前在飯圈也算小有名氣。

    可他卻坦陳,從偶像轉型演員,起初內心有過一番掙扎。不僅要適應新身份,還需要學習新才藝,職業道路軌跡與之前設想的完全偏離。但看著前隊友,有的改行,有的被面包和夢想拉扯煎熬,小龍突然明白了“妥協”的意義,心想或許這是一種曲線救國的方式。

    有時候他看到同公司偶像部門的新人在接受唱跳課程培訓,心頭總會湧上一陣豔羨。尤其當師弟師妹們被公司送去參加一些大型選秀綜藝時,小龍總會告訴Ta們要好好表現,把所有才藝盡情施展。

    可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場,成團的入場券有限,落敗而歸的人不在少數。由於公司側重運營影視,所以對這些從節目中落選的新人,後續通常都會往表演方向培養。顯然,這是公司在為影視專案儲備人才。這群做了一場“黃粱美夢”的年輕人,有的看得開,有的鑽牛角尖。

    小林(化名)跟小龍一樣,夢想能做唱跳型的偶像,可在節目中與成團出道失之交臂。面對公司的安排,他陷入了迷茫。經過小龍的開導,小林告訴筆者,現在內心的牴觸情緒逐漸減淡,他每天會按時學習公司安排的聲臺形表等表演基礎課,對公司提議的角色,也不會立刻否決,而是抱著嘗試的心態,說不定在實踐中,能慢慢體會到表演的樂趣。

    與小龍和小林心態截然不同的,是一開始就立志要在表演上闖出一片天的小海(化名)。他很明確參加選秀節目只是自己事業的一個跳板,最終還是會迴歸到演戲。小海不太在乎能否以偶像團隊成員的身份出道,享受節目過程、爭取讓更多人認識自己才是主要目的。如今看來,公司安排的這條先選秀後演戲的路線,再適合他不過。

    從去年爆火的《偶像練習生》到今年開年三檔扎堆的男團選秀節目《以團之名》《青春有你》《創造營2019》,即使有“回鍋肉”承擔話題營銷噱頭,但選手低齡化仍為大勢所趨。這些參加選秀綜藝的年輕人大部分處於ODYSSEY時期,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正在樹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或許一念之間就會做出改變一生的關鍵決定。

    尤其全民選秀這段經歷,對他們而言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點。從選秀舞臺退場、登上表演舞臺,不論轉換戰場的驅動力是心之所向,還是委曲求全,都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偶像產業良性發展的瓶頸,和在蕭條期舉步維艱的影視行業失衡的表演人才供需關係。在這個特殊的當口,表演零經驗的選秀新人無疑填補了一定的市場缺口,為影視行業注入新鮮血液。

    參加選秀節目,另有隱情?

    日前,慈文與中國移動咪咕視訊聯合出品的青春勵志劇《乘風少年》舉行了開機儀式。該劇講述了幾個性格迥異的少年為爭奪娛樂圈門票,開啟了一段魔鬼訓練的練習生生涯,熱血、勵志,是主元素。其演員調性也與之匹配,幾乎都做過練習生。

    主演伍嘉成歷經殘酷的選拔制度、以X玖少年團團長身份出道;楊昊銘、羅傑、丁立、阮澤軼也參加過《下一站傳奇》的選秀比賽;鄧澤鳴、蔡正傑則分別從《明日之子》《創造營2019》脫穎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新人演員中,唯有蔡正傑是“再就業”參加《創造營》,最終卡位34、二次組團失敗的。某種程度而言,為期四個月的《創造營》封閉式的錄製環境,就像為蔡正傑模擬了一個劇組氛圍,讓他提前為新劇《乘風少年》體驗了角色。儘管蔡正傑在劇中戲份不多,而且基本都是本色出演,但有機會能真切感受一番,對找準表演感覺還是很有幫助。

    無獨有偶。嘉行與華視娛樂子公司華視盛典影業聯合出品的青春校園網劇《我曾記得那男孩》,更是集齊了嘉行新悅的六位A嘉練習生——豐楚軒、盧奐瑜、蔣熠銘、秦天、趙澤帆、趙宥維,而他們剛從《創造營》“進修”回來。節目熱度為這些新人帶來了高關注度,粉絲自然移情到了新劇上。

    其實,選秀綜藝的落選選手參演影視劇的拍攝,早在去年偶像元年就開始初露端倪,只不過彼時甚至現在大眾的焦點都是放在成功組團出道的楊超越、吳宣儀、範丞丞、陳立農等“明星選手”身上。

    去年在《偶像練習生》取得第13名的李希侃雖然無法成團,但因節目積攢的高人氣參演了青春體育題材網劇《追球》。該劇出品方與《偶像練習生》的節目出品方均為愛奇藝,而且李希侃是在總決賽結束十天後就進了組,可謂無縫銜接,順利完成身份轉變。

    可以發現,這些落選選手加盟的影視劇,大都是青春型別,而且他們在劇中飾演的也幾乎都是與自身性格接近的配角。一來是避免了不穩定的演技被觀眾詬病,二來片方可以藉助這些選秀選手的熱度,把粉絲轉化為劇的自來水營銷力量。

    《追球》製片人戴千笑表示:“李希侃生活中就像大家的弟弟,劇中他的角色也是一個居家奶萌弟弟。所以他只需要做好自己,發揮本身氣質,就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特點。”

    《乘風少年》的劇組表演老師也坦言,蔡正傑飾演的“龍一澤”如同為他本人量身定做,不用演,做自己就好。

    偶像儲備軍轉型新人演員,與中國不景氣的本土音樂市場和不完善的偶像產業鏈脫不了干係。畢竟人最寶貴的是青春,尤其在奉行“出名要趁早”的娛樂圈,每個想成為聚光燈寵兒的人都在加速運轉自己的小馬達。條條大路通羅馬,一條路被堵,就換別的路,總之不能停下腳步。

    從事第三方藝人和影視營銷宣傳多年的營銷總監A表示,一些有影視資源的公司送新人參加選秀節目,其實就是藝人職業規劃的其中一環。比如公司會提前給新人安排節目中的人設、灌輸圈粉必殺技,有時甚至會以儲備的、比較適合新人參演的影視專案中的角色為藍本來打造節目人設。成團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節目一結束,就能趁熱進組,把節目人設嫁接到劇中角色上,使粉絲移情,還能強化新人的“特質”。圍繞新人的營銷話題也可以從節目延伸至影視劇,實現長尾效應。

    經紀人B負責的正是剛參加完今年一檔男團選秀節目、現已進組拍攝的某新人,她最深的感受是節目結束後找來的合作方變多了,在談判比較有品質的合作時也有了些底氣,就連過去資源置換被拒的情況都變少了。看著自己帶的新人逐漸步入正軌,工作成就感也隨之加強。

    通常來說,經紀公司推新人的流程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對新人進行專業才藝、心理疏導、商務禮儀、媒體應對技巧等方面的培訓;二是新人經過層層考核後,獲得出道機會,公司根據其特性制定職業規劃路線;三是新人配合公司安排的資源來營業,展現核心競爭力。

    這兩年選秀節目的崛起,加之行業充斥著的急躁風氣,一些人開闢了快速造星的“捷徑”。而全民養成類的選秀節目正顛覆傳統的造星模式,流量先行、才藝後置。就像偶像“前輩”王源說的,只有紅了才會有人關注,不然縱使才藝傍身,也是徒勞。

    可是,這些新時代的偶像預備軍們真的準備好登上新的生命征程了嗎?這個問題,不僅需要當事人冷靜思考,更是文娛行業從業者繞不過去的一道關卡。

    偶像預備軍變演員,利弊幾何?

    新人經過選秀節目“鍍金”,肉眼可見的蛻變是在飯圈終於留下了姓名。即使不能成為新晉“頂流”,好歹也算闖入了大眾視野一回,吸引了一批頻率相同的迷妹。這些轉戰表演領域的落選選手,具備片酬低和有一定粉絲基礎的雙重優勢,這往往是製片方青睞他們的原因之一。

    尤其當7月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局長聶辰席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調研上,強調“針對注水劇、宮鬥劇、翻拍劇、演員高片酬等問題,深入挖掘瓶頸癥結,始終保持高壓。”說明演員天價片酬的嚴控管制還將繼續。

    如此一來,新人演員的高性價比更加凸顯,甚至成為“限薪令”下片方節約製作成本的利器。此外,近兩年愈發精品化的網劇孵化了一批圈層爆款,主力軍正是青春劇,其中大部分角色的年齡層剛好與二十歲左右的選秀選手們貼合。可見,劇集市場也為這些新人轉向表演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從事多年影視工作的製片人D表示,觀眾對青春劇裡新人的包容度較高,只要形象和感覺跟角色吻合,基本就不會被故意找茬。所以,新人本身與角色的契合度,便成了製片方選角的首要指標。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選秀綜藝的被淘汰選手變成演員演戲就會無往不利。製片人D指出,一來身份的轉變適應需要新人自我內化、調整心態;二來能否平穩度過磨合期,決定了新人是否能在劇組新環境中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因為九千歲都是獨身子女,而劇組就像個小江湖,複雜的人際交往是他們融入集體必須要學會的課題;三是新人應該要自覺提高表演修養,儘量不“拖後腿”。

    令製片方頭疼的,還有投資方硬塞進來的“空降兵”。這些被公司力捧的新人如果有表演潛力,還可以調教一番用在刀刃上。如果始終不開竅,那製片方就只好把苦水往肚子裡咽。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滋生非科班出身且無表演靈性的爛演技橫行的惡性迴圈。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旁觀者需要做的是用客觀的立場來審視。杜絕“流量即原罪”的一刀切,給新人時間去磨練。只要他們態度端正,肯付出努力,就值得肯定。

    著名編劇宋方金曾表示,“偶像要肯下工夫接受專業訓練,多實踐,訪名師,加強文化學習,具備深入理解劇本研究角色的能力;還要能拒絕名利誘惑,踏踏實實地在規定情境內塑造角色,而不是塑造自我。不要買熱搜、買流量炒作自己。做一個好演員,要時刻記住面對角色、背對名利。”

    當文化工業的概念植入人腦,高速發展的文化商品日漸標準模組化,進而形成一種思維鈍化、多趣味性的流行浪潮。偶像——浸染了時代底色的產物,既滿足了粉絲的情感投射,也承載著大眾消費品的特殊屬性,更折射出人類解放生產力后豐盈的精神追求。

    誠然,流行的文化符號會更迭。處於新舊交替風口的人,勢必會遭遇懷疑的目光與質疑的聲音,這些是逆勢上揚的墊腳石,還是陷入低谷的絆腳石,取決於當局者的心態。

    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毋庸置疑,表演是一項需要傳承的手藝活。除非那些天賦異稟的人,否則時間的積澱才能淬鍊出嫻熟的演技,豐富的人生閱歷才能啟用表演的靈感源泉。演員,不是信手拈來的職業,更不是年輕人退而求其次的出圈武器。表演,不應抱有僥倖心理,而應懷有敬畏之心、全情投入,這樣才對得起“演員”的名號。

    ——END——

  • 2 # 戲看娛樂

    選秀大多數是以歌唱的好不好、舞蹈跳的棒不棒為選拔標準,實力不行可以暫時糊弄一時,但想要一隻糊弄下去恐怕要遭遇群嘲,以及樂迷們不買單的。但演戲不一樣了,在我們的演員這個行業中,沒有任何的選拔標準,所以造成了所有的人都能夠來演戲。還有就是因為沒有要求與標準,從而導致有許多“爛演員”。因為這些爛演員對待演戲沒有敬畏之心,就造成了流量當道、爛劇滿天飛的局面。希望我們的影視劇行業能夠建立一套考核制度,讓這些爛演員趁早滾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和自己以前暗戀的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