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的渠首,很多人去觀光,實際上,景點比較單一。在它南邊不遠處的鄧州杏山地質公園,倒是值得轉一轉。可惜知道的人不多,那裡有歷史遺蹟楚長城,有獨特的岩溶地貌,有旖旎的自然風光,雖稱不上大家閨秀,但也有小家碧玉般質樸自然的韻味。
穿越四個鄉鎮,騎行五十餘公里,中午經過清泉溝,到達山腳下。七月流火,太陽炙烤著大地,汗水迷濛了雙眼,為了一探究竟,堅持邁著疲憊的步伐向上走。
走到山嶺上,順著山脊的小徑向西行,景色愈來愈奇,不斷變化。兩邊鮮草豐茂,雜花開放,樹木映碧,陣陣清香撲來,使人忘了季節。有一種近似星眼玉蘭,長長的藤蔓,盛開的四瓣野花,遍佈山崗,還有荊條,也開著細細碎碎的紫色的花。樹木有欒樹,棠梨樹,櫟樹等。來時,還在清泉溝的路邊看到了一株很少見到的鬼柳樹,蓊鬱的枝葉間垂下一串串晶瑩的元寶。山下就是丹江水。
走過一段曲折的路徑,就來到了又一座山嶺。這裡的石頭或明,或暗,或立,或臥,或圓,或方,或扁,細看取,有的上面如刺繡,佈滿花紋,有的上面似雕鑿,滿是潤澤得匙勺。千奇百怪,形態不一。我權且稱之為奇石嶺。
走到嶺上,循路往南,朱連山上的烽火臺就出現在眼前。在烽火臺的後面就綿亙著悠悠千年的楚長城。所謂的長城,指用一塊塊薄的石塊堆疊而成的兩米高左右的圍牆而已。長城的南面是山上的一片開闊地,當地人叫跑馬場。是楚國軍營練兵的場所。山頂上緊挨著長城,建有很多石房,現在只剩下圍牆,應該是當年的軍營了。烽火臺的東側山頭上也用石塊圍了一個山寨,開口向南。看樣子,楚長城是為了抵抗來自北方,和東方的入侵的。
沿著長城內沿向東南方向走,就來到了幾處溶洞前,洞穴不大,但它是南北地貌的過度地帶,在不足五百米高的低山上,能有這樣的地貌,也算不錯了。據說,在此地西邊的不遠處,還有一洞穴。解放前為鄧縣悍匪陳別三的巢穴,解放軍剿匪的時候,曾炸燬洞口,陳和他的手下便永遠殉葬在山中,再也不能為非作歹了。
原路返回,走到山巔,舉目遠眺,層巒聳翠,清風徐來,澄碧丹江,悠然逝去。看著丹江水,又想到了水庫下面淹沒的楚王城丹陽。楚國的發源地就在此處,經過多代楚君的努力,從一個方圓不過四五十里的偏僻小國,發展為一個囊括漢水,丹江,大半個長江流域的南方強國。丹陽一直有楚國高階貴族鎮守。七十年代,淅川丹江附近,出土了國之重器雲紋銅禁,據考證,為楚莊王的兒子,子午的殉葬品,相當於現在刻有禁酒令的茶几。
到了戰國時代,丹陽成了抵抗秦軍的橋頭堡,由於楚懷王的無能,秦軍在此大敗楚軍,斬首八萬,俘虜大將君以下七十餘人,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往事已去近三千念,鄧州市終於在此立碑,開始保護這遲來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水北調的渠首,很多人去觀光,實際上,景點比較單一。在它南邊不遠處的鄧州杏山地質公園,倒是值得轉一轉。可惜知道的人不多,那裡有歷史遺蹟楚長城,有獨特的岩溶地貌,有旖旎的自然風光,雖稱不上大家閨秀,但也有小家碧玉般質樸自然的韻味。
穿越四個鄉鎮,騎行五十餘公里,中午經過清泉溝,到達山腳下。七月流火,太陽炙烤著大地,汗水迷濛了雙眼,為了一探究竟,堅持邁著疲憊的步伐向上走。
走到山嶺上,順著山脊的小徑向西行,景色愈來愈奇,不斷變化。兩邊鮮草豐茂,雜花開放,樹木映碧,陣陣清香撲來,使人忘了季節。有一種近似星眼玉蘭,長長的藤蔓,盛開的四瓣野花,遍佈山崗,還有荊條,也開著細細碎碎的紫色的花。樹木有欒樹,棠梨樹,櫟樹等。來時,還在清泉溝的路邊看到了一株很少見到的鬼柳樹,蓊鬱的枝葉間垂下一串串晶瑩的元寶。山下就是丹江水。
走過一段曲折的路徑,就來到了又一座山嶺。這裡的石頭或明,或暗,或立,或臥,或圓,或方,或扁,細看取,有的上面如刺繡,佈滿花紋,有的上面似雕鑿,滿是潤澤得匙勺。千奇百怪,形態不一。我權且稱之為奇石嶺。
走到嶺上,循路往南,朱連山上的烽火臺就出現在眼前。在烽火臺的後面就綿亙著悠悠千年的楚長城。所謂的長城,指用一塊塊薄的石塊堆疊而成的兩米高左右的圍牆而已。長城的南面是山上的一片開闊地,當地人叫跑馬場。是楚國軍營練兵的場所。山頂上緊挨著長城,建有很多石房,現在只剩下圍牆,應該是當年的軍營了。烽火臺的東側山頭上也用石塊圍了一個山寨,開口向南。看樣子,楚長城是為了抵抗來自北方,和東方的入侵的。
沿著長城內沿向東南方向走,就來到了幾處溶洞前,洞穴不大,但它是南北地貌的過度地帶,在不足五百米高的低山上,能有這樣的地貌,也算不錯了。據說,在此地西邊的不遠處,還有一洞穴。解放前為鄧縣悍匪陳別三的巢穴,解放軍剿匪的時候,曾炸燬洞口,陳和他的手下便永遠殉葬在山中,再也不能為非作歹了。
原路返回,走到山巔,舉目遠眺,層巒聳翠,清風徐來,澄碧丹江,悠然逝去。看著丹江水,又想到了水庫下面淹沒的楚王城丹陽。楚國的發源地就在此處,經過多代楚君的努力,從一個方圓不過四五十里的偏僻小國,發展為一個囊括漢水,丹江,大半個長江流域的南方強國。丹陽一直有楚國高階貴族鎮守。七十年代,淅川丹江附近,出土了國之重器雲紋銅禁,據考證,為楚莊王的兒子,子午的殉葬品,相當於現在刻有禁酒令的茶几。
到了戰國時代,丹陽成了抵抗秦軍的橋頭堡,由於楚懷王的無能,秦軍在此大敗楚軍,斬首八萬,俘虜大將君以下七十餘人,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往事已去近三千念,鄧州市終於在此立碑,開始保護這遲來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