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些陝西小吃您都可以瞭解的。
1、涼皮是夏天食品,三九寒天卻有出售,吃者,男食者絕少,女人多,妙齡女人尤多,半老徐娘的女人更多。
製法:一斤麵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陸續加水和稀,加鹽,加鹼,稀漿用手勺揚起能拉起筷子粗細的條為宜。籠上鋪白紗布,麵漿倒其上,攤二分厚,薄厚均勻,大火暴蒸,氣圓,約六七分鐘即熟。將麵皮從籠箅上扣在案上,每張麵皮上抹一層菜油,疊堆一起晾涼後用擺刀切成細條。
賣主賣時並不用稱,三個指頭一捏,三下一碗,碗碗份量平等,不會少一條,多一條也不給。加焯過的綠豆芽,加鹽,加醋,加芝麻醬,後又三指一捏,三條四條地在辣椒油盆裡一蘸放入碗上,白者青白,紅者豔紅,未起唇則涎水滿口。
且記:吃涼皮子的別忘記帶手帕,否則吃罷一嘴沿紅色,有傷體面
2、岐山哨子面 岐山一帶是西周的發祥地。周文王姬昌當時為“西伯”,由於他禮賢下士,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因而遭到殷紂王的嫉恨,被殘暴的殷紂王囚禁茇裡(河南湯陰縣)的城堡土牢裡。他被“贖”了出來,他風塵僕僕地回到家鄉,前腳剛邁進家門,左鄰右舍、親戚朋友和老部卒們便紛紛拿著禮物來看望。因為他長期被監禁,身子受了虧,非常消瘦贏弱,因此上人們都儘自己的能力給他送來好吃的東西,以補養身子。左鄰提著一大吊子豬肉,右舍提來一籠雞蛋,老友捧來一掬木耳;更有村頭的務菜老爹送採一把綠油油的蒜苗......人們關切地問候了姬昌的身子骨可好,又拉了一會兒閒話,親如家人。眨眼間做晌午飯的時間到了,人們紛紛告辭要走,姬昌攔住大夥說: “都別走了,我和大夥分別日久,今日就在一個炕上吃頓團圓安生的面吧。”人們紛紛贊同。姬昌的夫人邊挖面邊問: “做湯麵還是做漿水面?”姬昌說: “咱做一頓‘和氣面’吃吧。” “和氣面咋做?”姬昌說: “你給咱把鄉鄰親友們送來的肉、蛋、菜蔬全做炒熟,面、我給咱擀。”說完他把袖子一挽,和麵、揉麵、登登登地擀起長面來了。別看姬昌是一國諸侯,號稱西伯,有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擀起面來也是一個老行家哩。你看他擀的面又薄、又筋、又光,比夫人織的蟬翼般的絲綢還薄。麵條擀好後,在一個鍋裡下面,在另二個鍋裡調湯。大家把面撈在碗裡,澆上豐富美味的臊子湯菜,吃完麵條,把湯再倒回鍋裡,然後再撈麵、澆湯。姬昌說,吃這種用大夥的肉蛋菜蔬等做的和氣面,再加上只吃面、不喝湯的吃法、就表示了和氣的意思。 這岐山臊子面,使用當地產的小麥磨成的,和得很硬,需大小夥用槓子壓著擀薄,用大鍘刀切細,吃著薄、勁、光、筋。臊子呢,則有豬肉之紅、蒜苗之青、金針之黃、木耳之黑、豆腐之白,值得一提的是那肉,是肥瘦相間的帶皮五花肉,加上各種調料和辣椒、醋,燉上半天密制而成。調湯用的醋,是岐山一帶農家釀就的,味道極正,喝一口絕對讓您酸一個跟頭。看,那老陳醋入鍋一烹,“轟”的一聲,一團青煙撲鼻,酸辣得噴嚏連天。調成的湯呢,味是酸、辣、香。麵條煮熟撈到碗裡,澆上湯,放好臊子,其特色是煎、稀、汪(油)。 吃著真是別樣的滋味。
臊子面又叫“長命面”。《猗覺寮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餘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麵條一類的食品,在唐代稱作“湯餅”。劉詩中提及的湯餅,就是“長命面”。它是唐朝時款待客人的佳點。相傳,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特別喜食這種麵條,並寫下了對它的讚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舊時,陝西農村還有這樣的習俗:新媳婦過門的第二天,要在婆家舉行一個隆重的擀麵儀式,新媳婦當著客人的面上案擀麵,以測試其技藝的高低。技術高超嫻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勻,切條細長,下到鍋裡不會斷裂,這樣的新媳婦,才能贏得大家的讚譽。 吃臊子面還有講究。不論誰家辦紅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徵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稱“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然後才上席,並按輩數和身份次序上飯。過去吃麵剩下的湯不能倒掉,還得回鍋。即取竣餘的餘字之意。現在敬神靈和祖靈,吃回鍋湯的習俗已經改變。
3、牛羊肉泡饃 早在崇幀年間,西安就有了專營羊肉泡饃的“天錫樓”,在西北地區頗有影響。基本製作工藝是,先用優質牛(羊)肉、牛(羊)骨,配以花椒、大茴、草果、桂皮等調料,入鍋內煮至內酥爛、湯汁濃備用。用優質水調麵糰烙成“唬背菊 花心”託託饃,掰成著頭大碎塊。炒鍋置人上加濃汁湯,再添適量水煮開,放切好的熟牛(羊)肉和適量溼粉絲稍滾,再將掰好的饃塊倒入,加調味品煮1—2分鐘,淋熟羊油盛人碗中。食用時佐以糖蒜、 辣子醬、芝麻油、香菜等。 傳統作法有三,一曰“幹泡”,透過煮制,湯汁完全入饃內。此饃筋而韌、粘而滑;二曰“口湯”,煮的饃酥綿光滑,吃完碗內留湯一口;三曰“水圍城”。寬湯煮饃,碗四周是湯,中點是饃,湯多饃散、清香綿滑。 其特點是:肉料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食後再飲一小碗高湯,更覺餘香滿口,回味悠長。是一種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能量食物。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冬季最佳。
4、葫蘆頭 同於羊肉泡,異於羊肉泡,同者均為掰饃,異者一為羊肉,一為豬肉,豬肉又僅限於腸子。
史料載:孫思邈在長安一家專賣豬腸的小吃店吃“雜碎”,覺腸子腥味大,油膩多,問及店家,知製作不得法。隨告之竅道,留藥葫蘆於店家調味。從此,“雜碎”一改舊味,香氣四溢,顧客盈門。店家感激孫思邈,特將藥葫蘆高懸門首,漸漸,葫蘆頭取其名。 葫蘆頭三道製作工藝,處理腸、熬湯、[左水右上大下卯][左食右歹]。腸過十二次手續:[左提手右妥],捋,刮,翻,摘,回,再[左提手右妥],漂,再捋,又再捋,煮,晾,汙腥油膩盡脫。熬湯必原骨砸碎,出骨油湯水乳白,下肥母雞一隻,大料花椒,八角,上元桂,大火小火湯濃而止。[左水右上大下卯]時將腸切“坡刀形”,五片六片即可,排 列在掰好的饃塊上,滾湯燒,三四次,加熟豬油,味精,調料水。
南方人初見葫蘆頭,皆大駭,以為胃不可克,勉強食之,頓覺鮮香,遂大嚼不要命。有廣東人在羊城仿法炮製,味則不及。
5、桂花稠酒 泡米:清水入缸,淹沒江米,木瓢攪拌使髒物上浮撇而棄之。四時為宜。
蒸米:上籠,燒大火,熟爛達八成,離火,澆水,先米中間後籠周圍,溫度降至三度以下即可。
拌曲:平散攤開在案,撒曲面,拌,需均勻。
裝缸:先置木棒一個,於缸中心,將米從四周裝入輕輕拍壓,後木心轉動抽出,口成喇叭狀。白布蓋之,再加軟圓草墊,保持三十度溫,三天後酒醅即熟。
過酒:將缸口橫置兩個木棍,銅絲蘿架其上,蘿中倒多少酒醅,用多少生水幾次淋下,手入酒醅中轉、攪、搓、壓,反覆不已,酒盡醅幹。
酒中放糖精,加桂花,加熱燒開。
一般酒澄清,此酒粘稠,一般酒辣辛,此酒綿甜。鄉民能喝,市民能喝,老人能喝,兒童能喝,男人能喝,女人能喝,健胃、活血、止渴、潤肺。
相傳太白飲此酒,成詩百篇。故歷來文人到長安,專飲桂花稠酒。今有一學子欲做詩人,每次到酒店大飲覓靈感,但三碗下肚,則大醉,語無倫次,不識歸路。
6、漿水面“下里巴人”飯。不吃者絕不吃,喜吃者死都要吃。
城裡人制漿:鍋中添清水,一手持長筷,一手撒面,邊攪邊撒,攪勻燒開。將醋曲和洗淨的芹菜放在缸裡,燒開的麵湯入缸內,日曬六七天,湯呈乳白色即可。鄉下人制漿簡單,泡半生不熟的蘿蔔纓子及白菜在甕,將糝子稀飯的清湯倒幾勺進去,六七天即成。
麵條下鍋,漿匯鍋即可,面撈碗澆漿亦可,以口味而定,但絕少不了葷油、蒜苗。冬吃能取暖,夏吃能消暑。萬不能再加醋,有醋則澀,切記。
此食流行鄉下,城市不多見,一向被視為賤食。殊不知漿水面味在於淡,淡方是食物本味、真味,飲食是衛護人的生命的,如果自視高雅,追求滋味精美,那將會本末倒置,反害了卿卿健康。曾風傳:漿水致癌,此惡意中傷
7、蕎麵圪坨 圪坨,陝北語,關中稱麻食、猴耳朵。以蕎麵為料,掐指蛋大面團在淨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圪坨煮出,幹盛半碗,澆羊肉湯,乃羊腥圪坨。
吃圪坨離不開羊肉湯,民歌就有“蕎麵圪坨羊腥湯,死死活活緊跟上”之句。
圪坨是一種富飯,羊肉湯裡有什麼好東西皆可放,如黃花、木耳、豆腐、栗子。
此物有一秉性:愈剩愈熱愈香。但食之過甚則傷胃,切記。
8、biangbiang 面 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是“麵條像腰帶”,這說的是彪彪面。彪彪面讀音應為“biangbiang面”,確切字形古今字典都查不到。但在每家賣彪彪面的麵館門頭,都有一個偌大的牌匾,上書一個斗大的字,筆畫多達五十幾畫。關於這個字,有個傳說,在唐時,有一位秀才,來到長安趕考,飢腸轆轆之際,路過一家麵館,聽見裡面biang—biang---之聲不絕,踱了進去,只見裡面白案上擺滿了長條狀面快,大師傅提過一塊,扯住兩頭,在案板上甩成褲帶般寬厚,扔進鍋裡,煮了幾滾,撈進墊有青菜豆芽的大海碗,灑點乾麵辣椒、蒜末等,再澆上熱油,只見茲拉一聲,店裡香氣一片。端上來,秀才風捲殘雲喋得一乾二淨,滿頭大汗。吃飽喝足,秀才問道,這面何名?老闆答道:biangbiang面。秀才從未聽過,又問:咋寫?這家麵店是遠近聞名的老字號,其做的面全憑揉的功夫,至於寫法,店主從未想過,更何況字典裡也沒有。秀才讀破五車書,尋思一陣,在桌上寫到:“一點上了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二字往裡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間夾個言簍簍,你也長、我也長,裡面坐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子游咸陽。”硬是生造了一個字,寫盡了關中的山川地理,這便是“biang“字的寫法。
陝西有句俗諺“打出的媳婦,揉出的面”,意即剛過門的媳婦必須隔三岔五地打罵,才馴服聽話;彪彪面必須不惜氣力地反覆揉壓,才筋道滑溜。前一句當然已過時,後一句如今依然管用。彪彪面的光滑度、柔韌度和耐嚼度,全是靠揉出來的。揉好的面,用槓子反覆疊壓成銅錢薄厚,再切成寸寬的長條,抻起一條面,雙臂舞動,在案上用力甩擊,發出一連串“彪彪”的響音。大約最初的“彪彪面”正是由此而得名。煮過幾滾的面撈起,盛入的粗瓷大碗裡,或油潑,或拌上臘汁肉,或蒜蘸,都是秦人喜食的美食。
9、楊凌蘸水面 關中人吃麵越吃越長,越吃越講究,這樣的面就叫做蘸水面。其中,尤以楊凌的蘸水面最有名。 楊凌蘸水面的麵條寬3至5釐米,長1.5至3米,厚2至3毫米,盛在小臉盆裡浩浩蕩蕩端上來。楊凌蘸水面講究一青二白。青為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若水草一般漂搖於清湯中,菜青面白,看起來真清爽。各位食客面前,上了一隻小碗,碗中就有湯汁,西紅柿、蛋花、姜、蒜、紅辣椒、口蘑、玉蘭片、海參、乾貝等,微酸、略辣,就從大面盆裡夾出寬厚且長的麵條,泡在湯中,然後夾著麵條一口一口地咬;吃幾口面,吃一口麵湯裡青菜。 吃蘸水面,實際上是獨吃一根面,幾束青菜,那種感覺,可就十分爽快
10、灌湯包 說起西安小吃,人們腦中會立刻想到灌湯包子、羊肉泡饃、鍋盔等等一大串。西安的小吃多,“灌湯包子”是名頭最大、字號最為響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在鼓樓那附近的灌湯包子,賈大、賈二、賈三挨著。說到灌湯包子,還有個故事,聽說原本賈大、賈二、賈三都是一家,叫賈家灌湯包子,可老爺子過去了後,三個兒子鬧著分了家,就成現在這個樣子了,不過老三最會經營,所以現在賈三灌湯包子最有名。
10、甑糕 甑糕,用甑做出的糕也。甑為棕色,糕有棗亦為棕色,甑碗小而粗瓷,釉舟為棕色,食之,色澤入目,合諧安心。
做甑糕在四關:
一泡米,米是糯米,水是清水,浸一晌,米心泡開,淘洗數遍,去浮沫,瀝水分。
二裝甑,先棗子,後米,一層鋪一層,一層比一層多,最後以棗收頂。
三火功,大火煮半晌,慢火煮晌。
四加水,一為甑內的棗米加溫水,使棗米交融,二為從放氣口給大口鍋加涼水,使鍋內產生熱氣衝入甑內。
吃甑糕易上癮。有一作家,黎明七點跑步,八點赴甑糕攤吃三碗,返回關門寫作至下午四點方停歇,數年一貫,寫書十年,體壯發黑眼不近視。
11、泡油糕,清花水一斤六兩,熟獵油五兩,上等面二斤,水燒開油攪勻形如乳濁狀湯火面成團。涼開水五兩,摻入麵糰揉搓不已,使溶膠狀為凝膠狀,包餡料入油鍋。炸出,色澤乳白,表皮膨鬆,形似一堆泡沫,恰如蟬翼捏成。
吃泡油糕,不可性急。性急者,咬一口便咽,易燙前心。糖餡溢流順胳膊到肘部,揚肘用舌舔之,手中油糕的糖餡則又滴下,燙痛後心。
12、烤羊肉 提起西安小吃,絕不能沒有烤肉。西安的烤肉絕非新疆的羊肉串,這裡的烤肉一吃就是幾十串、上百串,當然也沒有新疆的一串那麼大。西安人吃烤肉已經當成了晚飯、夜宵的重要內容。西安的烤肉一定要在夜市上吃,這裡的夜市,遍佈西安的大街小巷。一般都長達數百米,鏟子的紅頂小燈籠招牌,全是烤肉。
13、肉夾饃 得名古漢語"肉夾於饃",肉叫臘汁肉是一種用著鍋佔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醬肉酥爛,滋味鮮長。由於選料精細,調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 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有明顯的特色, 人們稱讚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法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餘香久不散。"
基本製作工藝是:將肥瘦適度的鮮豬肉(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師傅們一般用的是豬前腿肉),用涼水洗於淨,切成 1-2公斤的長條,放入陳年老湯鍋內,加入適量的涼水、食鹽、料灑、糖色,以及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餘種調味品(用粗布袋裝),壓上鐵運算元,先用大火燒開,撤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炯煮, 保持湯鍋小開,煮約2小時後改用微火燜3-4小時,此時肉已完全酥爛,即可撈出拆去骨頭,放在大瓷盤內。吃時切臘汁向少量,夾人剛出爐的白吉饃中,此時饃香肉酥,回味無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白劑饃一起食用還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14、西安餃子宴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餃子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的大眾化的食品之一。不僅北方人喜歡吃,南方人也愛吃。農曆新年,家家戶戶包餃子吃,成了大多數華人歡慶節日的一個組成部分。 陝西的餃子特別有名。這其中,當推餃子宴。餃子宴,雖說名稱仍是餃子,但那形、色、味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原材料選用、製作工藝,到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可以說,這一傳統的大眾化食品,一躍而變成為招待海內外佳賓的高檔現代宴席。 西安餃子宴由西安解放路餃子館首創,1984年推出。如今已有幾百個不同花色的餃子,分為百花宴、牡丹宴、龍鳳宴、宮廷宴、八珍宴等幾個檔次。已有半個多世紀曆史的德髮長餃子館,急起直迫,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餃子宴,享譽四方。餃子宴成了西安名吃的一絕,乃至“神州一絕”。有人說:到西安,不看秦始皇兵馬桶,不算真到西安;不吃餃子宴,也不算真到西安。餃子宴以它特有的魅力贏得了海內外賓朋的好評。芬蘭議會議長埃爾基·皮斯蒂在解放路餃子館品嚐餃子宴後說:“我足跡遍及五洲四海,還從未出席過古城這樣豐盛的餃子宴,這是我一生的幸運。”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解放路餃子館品嚐餃子宴後說:“這次午餐出奇的好,很好。”臺灣文人梁瓊白在德髮長餃子館吃了餃子宴,拍案叫絕,在臺灣報紙上著文說:西安餃子宴是“化平凡為璀璨”。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會長舒同給德髮長餃字館題詞:“千古風味”。
餃子宴,能給人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首先是因為一餃一形,造型別致,個個賞心悅目,令人垂誕欲滴。有的看上去彷彿蝴蝶,有的酷似企鵝,有的伊然一片綠葉,還有的像金魚,像飛天,像雲朵,像珍珠……那名字也富有詩情畫意:彩蝶飛舞、魚跳龍門、烏龍臥雪、群龍鬧海、綠茵王兔、雪中送炭、一路順風…… 還有就是味道好吃,百餃百味,使客人大飽口福,而且內涵豐富,很有文化氣息。不少花色,以民間傳說或歷史典故為依託。如“八寶蒸餃”,取“打金技”故事中的一段,相傳郭子儀曾以海參等八味制餃,慶祝這一事端的解決。“寶釧蒸餃”,以芥菜、豬肉為餡,取王寶釧在長安城南挖芥菜的傳說。“黑米蒸餃”,以洋縣黑米為餡,取漢張騫夢見文曲,發現黑米出使西域的傳說。
15、麥飯 陝西人做槐花“麥飯”的方法和關中人略有不同,我們一般是把花序上的花朵摘下來、洗乾淨,用開水燙燙, 將水分捏去,再拿專門的“擦子”把土豆擦成扁絲,把土豆絲和槐花放到盆子裡,倒入適量麵粉攪勻,上籠蒸20分鐘左右,蒸好後,用調好的汁子(一般是蒜泥、辣子面、味精、蔥花、醬油和醋放在碗裡潑些油)拌著吃,味道好極了,叫槐花洋芋"擦擦"。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陝西小吃麵食的朋友可以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喲,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陝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信聯絡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裝置、文化、歷史的!
建議你可以正規的培訓機構瞭解下,看看市場上流行的小吃,考察一下學校的教學課程和教課老師教學質量,瞭解下學習時長,在做選擇。
建議可以來安徽 新東方看看
下面這些陝西小吃您都可以瞭解的。
1、涼皮是夏天食品,三九寒天卻有出售,吃者,男食者絕少,女人多,妙齡女人尤多,半老徐娘的女人更多。
製法:一斤麵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陸續加水和稀,加鹽,加鹼,稀漿用手勺揚起能拉起筷子粗細的條為宜。籠上鋪白紗布,麵漿倒其上,攤二分厚,薄厚均勻,大火暴蒸,氣圓,約六七分鐘即熟。將麵皮從籠箅上扣在案上,每張麵皮上抹一層菜油,疊堆一起晾涼後用擺刀切成細條。
賣主賣時並不用稱,三個指頭一捏,三下一碗,碗碗份量平等,不會少一條,多一條也不給。加焯過的綠豆芽,加鹽,加醋,加芝麻醬,後又三指一捏,三條四條地在辣椒油盆裡一蘸放入碗上,白者青白,紅者豔紅,未起唇則涎水滿口。
且記:吃涼皮子的別忘記帶手帕,否則吃罷一嘴沿紅色,有傷體面
2、岐山哨子面 岐山一帶是西周的發祥地。周文王姬昌當時為“西伯”,由於他禮賢下士,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因而遭到殷紂王的嫉恨,被殘暴的殷紂王囚禁茇裡(河南湯陰縣)的城堡土牢裡。他被“贖”了出來,他風塵僕僕地回到家鄉,前腳剛邁進家門,左鄰右舍、親戚朋友和老部卒們便紛紛拿著禮物來看望。因為他長期被監禁,身子受了虧,非常消瘦贏弱,因此上人們都儘自己的能力給他送來好吃的東西,以補養身子。左鄰提著一大吊子豬肉,右舍提來一籠雞蛋,老友捧來一掬木耳;更有村頭的務菜老爹送採一把綠油油的蒜苗......人們關切地問候了姬昌的身子骨可好,又拉了一會兒閒話,親如家人。眨眼間做晌午飯的時間到了,人們紛紛告辭要走,姬昌攔住大夥說: “都別走了,我和大夥分別日久,今日就在一個炕上吃頓團圓安生的面吧。”人們紛紛贊同。姬昌的夫人邊挖面邊問: “做湯麵還是做漿水面?”姬昌說: “咱做一頓‘和氣面’吃吧。” “和氣面咋做?”姬昌說: “你給咱把鄉鄰親友們送來的肉、蛋、菜蔬全做炒熟,面、我給咱擀。”說完他把袖子一挽,和麵、揉麵、登登登地擀起長面來了。別看姬昌是一國諸侯,號稱西伯,有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擀起面來也是一個老行家哩。你看他擀的面又薄、又筋、又光,比夫人織的蟬翼般的絲綢還薄。麵條擀好後,在一個鍋裡下面,在另二個鍋裡調湯。大家把面撈在碗裡,澆上豐富美味的臊子湯菜,吃完麵條,把湯再倒回鍋裡,然後再撈麵、澆湯。姬昌說,吃這種用大夥的肉蛋菜蔬等做的和氣面,再加上只吃面、不喝湯的吃法、就表示了和氣的意思。 這岐山臊子面,使用當地產的小麥磨成的,和得很硬,需大小夥用槓子壓著擀薄,用大鍘刀切細,吃著薄、勁、光、筋。臊子呢,則有豬肉之紅、蒜苗之青、金針之黃、木耳之黑、豆腐之白,值得一提的是那肉,是肥瘦相間的帶皮五花肉,加上各種調料和辣椒、醋,燉上半天密制而成。調湯用的醋,是岐山一帶農家釀就的,味道極正,喝一口絕對讓您酸一個跟頭。看,那老陳醋入鍋一烹,“轟”的一聲,一團青煙撲鼻,酸辣得噴嚏連天。調成的湯呢,味是酸、辣、香。麵條煮熟撈到碗裡,澆上湯,放好臊子,其特色是煎、稀、汪(油)。 吃著真是別樣的滋味。
臊子面又叫“長命面”。《猗覺寮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餘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麵條一類的食品,在唐代稱作“湯餅”。劉詩中提及的湯餅,就是“長命面”。它是唐朝時款待客人的佳點。相傳,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特別喜食這種麵條,並寫下了對它的讚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舊時,陝西農村還有這樣的習俗:新媳婦過門的第二天,要在婆家舉行一個隆重的擀麵儀式,新媳婦當著客人的面上案擀麵,以測試其技藝的高低。技術高超嫻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勻,切條細長,下到鍋裡不會斷裂,這樣的新媳婦,才能贏得大家的讚譽。 吃臊子面還有講究。不論誰家辦紅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徵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稱“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然後才上席,並按輩數和身份次序上飯。過去吃麵剩下的湯不能倒掉,還得回鍋。即取竣餘的餘字之意。現在敬神靈和祖靈,吃回鍋湯的習俗已經改變。
3、牛羊肉泡饃 早在崇幀年間,西安就有了專營羊肉泡饃的“天錫樓”,在西北地區頗有影響。基本製作工藝是,先用優質牛(羊)肉、牛(羊)骨,配以花椒、大茴、草果、桂皮等調料,入鍋內煮至內酥爛、湯汁濃備用。用優質水調麵糰烙成“唬背菊 花心”託託饃,掰成著頭大碎塊。炒鍋置人上加濃汁湯,再添適量水煮開,放切好的熟牛(羊)肉和適量溼粉絲稍滾,再將掰好的饃塊倒入,加調味品煮1—2分鐘,淋熟羊油盛人碗中。食用時佐以糖蒜、 辣子醬、芝麻油、香菜等。 傳統作法有三,一曰“幹泡”,透過煮制,湯汁完全入饃內。此饃筋而韌、粘而滑;二曰“口湯”,煮的饃酥綿光滑,吃完碗內留湯一口;三曰“水圍城”。寬湯煮饃,碗四周是湯,中點是饃,湯多饃散、清香綿滑。 其特點是:肉料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食後再飲一小碗高湯,更覺餘香滿口,回味悠長。是一種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能量食物。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冬季最佳。
4、葫蘆頭 同於羊肉泡,異於羊肉泡,同者均為掰饃,異者一為羊肉,一為豬肉,豬肉又僅限於腸子。
史料載:孫思邈在長安一家專賣豬腸的小吃店吃“雜碎”,覺腸子腥味大,油膩多,問及店家,知製作不得法。隨告之竅道,留藥葫蘆於店家調味。從此,“雜碎”一改舊味,香氣四溢,顧客盈門。店家感激孫思邈,特將藥葫蘆高懸門首,漸漸,葫蘆頭取其名。 葫蘆頭三道製作工藝,處理腸、熬湯、[左水右上大下卯][左食右歹]。腸過十二次手續:[左提手右妥],捋,刮,翻,摘,回,再[左提手右妥],漂,再捋,又再捋,煮,晾,汙腥油膩盡脫。熬湯必原骨砸碎,出骨油湯水乳白,下肥母雞一隻,大料花椒,八角,上元桂,大火小火湯濃而止。[左水右上大下卯]時將腸切“坡刀形”,五片六片即可,排 列在掰好的饃塊上,滾湯燒,三四次,加熟豬油,味精,調料水。
南方人初見葫蘆頭,皆大駭,以為胃不可克,勉強食之,頓覺鮮香,遂大嚼不要命。有廣東人在羊城仿法炮製,味則不及。
5、桂花稠酒 泡米:清水入缸,淹沒江米,木瓢攪拌使髒物上浮撇而棄之。四時為宜。
蒸米:上籠,燒大火,熟爛達八成,離火,澆水,先米中間後籠周圍,溫度降至三度以下即可。
拌曲:平散攤開在案,撒曲面,拌,需均勻。
裝缸:先置木棒一個,於缸中心,將米從四周裝入輕輕拍壓,後木心轉動抽出,口成喇叭狀。白布蓋之,再加軟圓草墊,保持三十度溫,三天後酒醅即熟。
過酒:將缸口橫置兩個木棍,銅絲蘿架其上,蘿中倒多少酒醅,用多少生水幾次淋下,手入酒醅中轉、攪、搓、壓,反覆不已,酒盡醅幹。
酒中放糖精,加桂花,加熱燒開。
一般酒澄清,此酒粘稠,一般酒辣辛,此酒綿甜。鄉民能喝,市民能喝,老人能喝,兒童能喝,男人能喝,女人能喝,健胃、活血、止渴、潤肺。
相傳太白飲此酒,成詩百篇。故歷來文人到長安,專飲桂花稠酒。今有一學子欲做詩人,每次到酒店大飲覓靈感,但三碗下肚,則大醉,語無倫次,不識歸路。
6、漿水面“下里巴人”飯。不吃者絕不吃,喜吃者死都要吃。
城裡人制漿:鍋中添清水,一手持長筷,一手撒面,邊攪邊撒,攪勻燒開。將醋曲和洗淨的芹菜放在缸裡,燒開的麵湯入缸內,日曬六七天,湯呈乳白色即可。鄉下人制漿簡單,泡半生不熟的蘿蔔纓子及白菜在甕,將糝子稀飯的清湯倒幾勺進去,六七天即成。
麵條下鍋,漿匯鍋即可,面撈碗澆漿亦可,以口味而定,但絕少不了葷油、蒜苗。冬吃能取暖,夏吃能消暑。萬不能再加醋,有醋則澀,切記。
此食流行鄉下,城市不多見,一向被視為賤食。殊不知漿水面味在於淡,淡方是食物本味、真味,飲食是衛護人的生命的,如果自視高雅,追求滋味精美,那將會本末倒置,反害了卿卿健康。曾風傳:漿水致癌,此惡意中傷
7、蕎麵圪坨 圪坨,陝北語,關中稱麻食、猴耳朵。以蕎麵為料,掐指蛋大面團在淨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圪坨煮出,幹盛半碗,澆羊肉湯,乃羊腥圪坨。
吃圪坨離不開羊肉湯,民歌就有“蕎麵圪坨羊腥湯,死死活活緊跟上”之句。
圪坨是一種富飯,羊肉湯裡有什麼好東西皆可放,如黃花、木耳、豆腐、栗子。
此物有一秉性:愈剩愈熱愈香。但食之過甚則傷胃,切記。
8、biangbiang 面 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是“麵條像腰帶”,這說的是彪彪面。彪彪面讀音應為“biangbiang面”,確切字形古今字典都查不到。但在每家賣彪彪面的麵館門頭,都有一個偌大的牌匾,上書一個斗大的字,筆畫多達五十幾畫。關於這個字,有個傳說,在唐時,有一位秀才,來到長安趕考,飢腸轆轆之際,路過一家麵館,聽見裡面biang—biang---之聲不絕,踱了進去,只見裡面白案上擺滿了長條狀面快,大師傅提過一塊,扯住兩頭,在案板上甩成褲帶般寬厚,扔進鍋裡,煮了幾滾,撈進墊有青菜豆芽的大海碗,灑點乾麵辣椒、蒜末等,再澆上熱油,只見茲拉一聲,店裡香氣一片。端上來,秀才風捲殘雲喋得一乾二淨,滿頭大汗。吃飽喝足,秀才問道,這面何名?老闆答道:biangbiang面。秀才從未聽過,又問:咋寫?這家麵店是遠近聞名的老字號,其做的面全憑揉的功夫,至於寫法,店主從未想過,更何況字典裡也沒有。秀才讀破五車書,尋思一陣,在桌上寫到:“一點上了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二字往裡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間夾個言簍簍,你也長、我也長,裡面坐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子游咸陽。”硬是生造了一個字,寫盡了關中的山川地理,這便是“biang“字的寫法。
陝西有句俗諺“打出的媳婦,揉出的面”,意即剛過門的媳婦必須隔三岔五地打罵,才馴服聽話;彪彪面必須不惜氣力地反覆揉壓,才筋道滑溜。前一句當然已過時,後一句如今依然管用。彪彪面的光滑度、柔韌度和耐嚼度,全是靠揉出來的。揉好的面,用槓子反覆疊壓成銅錢薄厚,再切成寸寬的長條,抻起一條面,雙臂舞動,在案上用力甩擊,發出一連串“彪彪”的響音。大約最初的“彪彪面”正是由此而得名。煮過幾滾的面撈起,盛入的粗瓷大碗裡,或油潑,或拌上臘汁肉,或蒜蘸,都是秦人喜食的美食。
9、楊凌蘸水面 關中人吃麵越吃越長,越吃越講究,這樣的面就叫做蘸水面。其中,尤以楊凌的蘸水面最有名。 楊凌蘸水面的麵條寬3至5釐米,長1.5至3米,厚2至3毫米,盛在小臉盆裡浩浩蕩蕩端上來。楊凌蘸水面講究一青二白。青為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若水草一般漂搖於清湯中,菜青面白,看起來真清爽。各位食客面前,上了一隻小碗,碗中就有湯汁,西紅柿、蛋花、姜、蒜、紅辣椒、口蘑、玉蘭片、海參、乾貝等,微酸、略辣,就從大面盆裡夾出寬厚且長的麵條,泡在湯中,然後夾著麵條一口一口地咬;吃幾口面,吃一口麵湯裡青菜。 吃蘸水面,實際上是獨吃一根面,幾束青菜,那種感覺,可就十分爽快
10、灌湯包 說起西安小吃,人們腦中會立刻想到灌湯包子、羊肉泡饃、鍋盔等等一大串。西安的小吃多,“灌湯包子”是名頭最大、字號最為響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在鼓樓那附近的灌湯包子,賈大、賈二、賈三挨著。說到灌湯包子,還有個故事,聽說原本賈大、賈二、賈三都是一家,叫賈家灌湯包子,可老爺子過去了後,三個兒子鬧著分了家,就成現在這個樣子了,不過老三最會經營,所以現在賈三灌湯包子最有名。
10、甑糕 甑糕,用甑做出的糕也。甑為棕色,糕有棗亦為棕色,甑碗小而粗瓷,釉舟為棕色,食之,色澤入目,合諧安心。
做甑糕在四關:
一泡米,米是糯米,水是清水,浸一晌,米心泡開,淘洗數遍,去浮沫,瀝水分。
二裝甑,先棗子,後米,一層鋪一層,一層比一層多,最後以棗收頂。
三火功,大火煮半晌,慢火煮晌。
四加水,一為甑內的棗米加溫水,使棗米交融,二為從放氣口給大口鍋加涼水,使鍋內產生熱氣衝入甑內。
吃甑糕易上癮。有一作家,黎明七點跑步,八點赴甑糕攤吃三碗,返回關門寫作至下午四點方停歇,數年一貫,寫書十年,體壯發黑眼不近視。
11、泡油糕,清花水一斤六兩,熟獵油五兩,上等面二斤,水燒開油攪勻形如乳濁狀湯火面成團。涼開水五兩,摻入麵糰揉搓不已,使溶膠狀為凝膠狀,包餡料入油鍋。炸出,色澤乳白,表皮膨鬆,形似一堆泡沫,恰如蟬翼捏成。
吃泡油糕,不可性急。性急者,咬一口便咽,易燙前心。糖餡溢流順胳膊到肘部,揚肘用舌舔之,手中油糕的糖餡則又滴下,燙痛後心。
12、烤羊肉 提起西安小吃,絕不能沒有烤肉。西安的烤肉絕非新疆的羊肉串,這裡的烤肉一吃就是幾十串、上百串,當然也沒有新疆的一串那麼大。西安人吃烤肉已經當成了晚飯、夜宵的重要內容。西安的烤肉一定要在夜市上吃,這裡的夜市,遍佈西安的大街小巷。一般都長達數百米,鏟子的紅頂小燈籠招牌,全是烤肉。
13、肉夾饃 得名古漢語"肉夾於饃",肉叫臘汁肉是一種用著鍋佔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醬肉酥爛,滋味鮮長。由於選料精細,調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 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有明顯的特色, 人們稱讚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法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餘香久不散。"
基本製作工藝是:將肥瘦適度的鮮豬肉(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師傅們一般用的是豬前腿肉),用涼水洗於淨,切成 1-2公斤的長條,放入陳年老湯鍋內,加入適量的涼水、食鹽、料灑、糖色,以及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餘種調味品(用粗布袋裝),壓上鐵運算元,先用大火燒開,撤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炯煮, 保持湯鍋小開,煮約2小時後改用微火燜3-4小時,此時肉已完全酥爛,即可撈出拆去骨頭,放在大瓷盤內。吃時切臘汁向少量,夾人剛出爐的白吉饃中,此時饃香肉酥,回味無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白劑饃一起食用還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14、西安餃子宴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餃子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的大眾化的食品之一。不僅北方人喜歡吃,南方人也愛吃。農曆新年,家家戶戶包餃子吃,成了大多數華人歡慶節日的一個組成部分。 陝西的餃子特別有名。這其中,當推餃子宴。餃子宴,雖說名稱仍是餃子,但那形、色、味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原材料選用、製作工藝,到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可以說,這一傳統的大眾化食品,一躍而變成為招待海內外佳賓的高檔現代宴席。 西安餃子宴由西安解放路餃子館首創,1984年推出。如今已有幾百個不同花色的餃子,分為百花宴、牡丹宴、龍鳳宴、宮廷宴、八珍宴等幾個檔次。已有半個多世紀曆史的德髮長餃子館,急起直迫,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餃子宴,享譽四方。餃子宴成了西安名吃的一絕,乃至“神州一絕”。有人說:到西安,不看秦始皇兵馬桶,不算真到西安;不吃餃子宴,也不算真到西安。餃子宴以它特有的魅力贏得了海內外賓朋的好評。芬蘭議會議長埃爾基·皮斯蒂在解放路餃子館品嚐餃子宴後說:“我足跡遍及五洲四海,還從未出席過古城這樣豐盛的餃子宴,這是我一生的幸運。”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解放路餃子館品嚐餃子宴後說:“這次午餐出奇的好,很好。”臺灣文人梁瓊白在德髮長餃子館吃了餃子宴,拍案叫絕,在臺灣報紙上著文說:西安餃子宴是“化平凡為璀璨”。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會長舒同給德髮長餃字館題詞:“千古風味”。
餃子宴,能給人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首先是因為一餃一形,造型別致,個個賞心悅目,令人垂誕欲滴。有的看上去彷彿蝴蝶,有的酷似企鵝,有的伊然一片綠葉,還有的像金魚,像飛天,像雲朵,像珍珠……那名字也富有詩情畫意:彩蝶飛舞、魚跳龍門、烏龍臥雪、群龍鬧海、綠茵王兔、雪中送炭、一路順風…… 還有就是味道好吃,百餃百味,使客人大飽口福,而且內涵豐富,很有文化氣息。不少花色,以民間傳說或歷史典故為依託。如“八寶蒸餃”,取“打金技”故事中的一段,相傳郭子儀曾以海參等八味制餃,慶祝這一事端的解決。“寶釧蒸餃”,以芥菜、豬肉為餡,取王寶釧在長安城南挖芥菜的傳說。“黑米蒸餃”,以洋縣黑米為餡,取漢張騫夢見文曲,發現黑米出使西域的傳說。
15、麥飯 陝西人做槐花“麥飯”的方法和關中人略有不同,我們一般是把花序上的花朵摘下來、洗乾淨,用開水燙燙, 將水分捏去,再拿專門的“擦子”把土豆擦成扁絲,把土豆絲和槐花放到盆子裡,倒入適量麵粉攪勻,上籠蒸20分鐘左右,蒸好後,用調好的汁子(一般是蒜泥、辣子面、味精、蔥花、醬油和醋放在碗裡潑些油)拌著吃,味道好極了,叫槐花洋芋"擦擦"。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陝西小吃麵食的朋友可以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喲,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陝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信聯絡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裝置、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