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徵,這就是文殊、觀音、普賢、地藏。中國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錶行踐、地藏表願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薩之中,使至理成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蹟.
普賢菩薩表願,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行願"包括修行與誓願兩方面,換言之,普賢既有廣大誓願,又能身體力行去實踐,他曾在過去無量劫中修菩薩行、求一切智,具足無量行願示現於一切佛剎,通常又被尊稱為大行普賢菩薩。因此,他是大乘佛教徒在實踐菩薩道的榜樣、典範。普賢、文殊兩位菩薩構成一對法門,普賢主司一切三昧(正定),文殊菩薩主司一切般若(智慧),兩者相輔相成,都是修行證道歷程中不可或缺的。
自古以來,普賢信仰便在古印度和西域地方流傳。大約在公元二、三世紀時便有傳說,稱大月氏(約當今阿富汗、巴基斯坦與中亞部分地區)的一處佛寺中有普賢菩薩像,曾有癩風病人一心一意發願祈求,普賢菩薩像以右手摩其身,病當即痊癒。中國則奉普賢菩薩為四大菩薩之一,傳說晉代時他曾親身在四川峨眉山示現,那裡從此被奉為普賢的道場,香火極盛,成為普賢崇拜在中國的一大中心。
文殊菩薩表智,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他洞察紛繁世理,善於引導教化,不僅指引著芸芸眾生,而且還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缽經》)。傳說他在過去世曾身為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其智慧的深廣銳利,可知矣。在諸大菩薩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號,他作為輔佐釋迦牟尼弘揚佛法的上首,被敬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不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縛,他的法門以善巧為特色,應機開示宣揚佛法,注重第一義諦,與眾不同。他有過"仗劍迫佛"這樣令人詫異萬端的行為,也常用突如其來的詰難,用以警醒曉喻為表象、枝節所迷惑的有情人神。
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徵,這就是文殊、觀音、普賢、地藏。中國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錶行踐、地藏表願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薩之中,使至理成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蹟.
普賢菩薩表願,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行願"包括修行與誓願兩方面,換言之,普賢既有廣大誓願,又能身體力行去實踐,他曾在過去無量劫中修菩薩行、求一切智,具足無量行願示現於一切佛剎,通常又被尊稱為大行普賢菩薩。因此,他是大乘佛教徒在實踐菩薩道的榜樣、典範。普賢、文殊兩位菩薩構成一對法門,普賢主司一切三昧(正定),文殊菩薩主司一切般若(智慧),兩者相輔相成,都是修行證道歷程中不可或缺的。
自古以來,普賢信仰便在古印度和西域地方流傳。大約在公元二、三世紀時便有傳說,稱大月氏(約當今阿富汗、巴基斯坦與中亞部分地區)的一處佛寺中有普賢菩薩像,曾有癩風病人一心一意發願祈求,普賢菩薩像以右手摩其身,病當即痊癒。中國則奉普賢菩薩為四大菩薩之一,傳說晉代時他曾親身在四川峨眉山示現,那裡從此被奉為普賢的道場,香火極盛,成為普賢崇拜在中國的一大中心。
文殊菩薩表智,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他洞察紛繁世理,善於引導教化,不僅指引著芸芸眾生,而且還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缽經》)。傳說他在過去世曾身為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其智慧的深廣銳利,可知矣。在諸大菩薩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號,他作為輔佐釋迦牟尼弘揚佛法的上首,被敬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不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縛,他的法門以善巧為特色,應機開示宣揚佛法,注重第一義諦,與眾不同。他有過"仗劍迫佛"這樣令人詫異萬端的行為,也常用突如其來的詰難,用以警醒曉喻為表象、枝節所迷惑的有情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