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尋遠方的詩

    疑鄰盜斧這個成語出自戰國道家人士列禦寇的《列子》。原文如下:

    人有亡斧者,意者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譯文如下:有個人丟失了一把斧子。他就在想到底是誰把我心愛的斧子偷了,左想右想覺得隔壁鄰居的兒子有重大的作案嫌疑。於是,他就暗中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鬼鬼祟祟的,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像是偷斧子的;聽那人的言語交流,也像是偷斧子的;觀察那人的動作更像是偷斧子的。

    不久以後,丟斧子的人在翻自己的谷堆時,發現了自己的斧子。哎呀,原來斧子沒丟,是自己忘在谷堆裡了。

    後來他再一次見到鄰居的兒子的時候,就覺得那孩子的動作神態沒有一處的不妥,是個大大的好人,完全不是會偷斧子的人。

    這一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在沒有任何證據的證明下,帶著主觀成見去看待人或事物。

    但在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地帶有主觀成見去觀察世界。很大一部分人喜歡往他人身上“貼標籤”。一旦把“標籤”帖到那個人身上,就會不由自主地把他所有的行為往“標籤”上靠。

    舉個例子:張三這個人經常說謊。李四這個人比較老實,不喜誆人。如果是張三告訴我們一件事兒(沒有誆人),無論說得多麼的真切,我們還是會想張三是不是又要誆人了。如果是李四告訴我們一件相反的事兒(在誆人了),雖然沒那麼的真切,但我們還是更相信他 ,而非張三。

    把人“標籤化”,似乎可以很好地抓住人的主要特徵,幫助我們更方便地處理人際關係。但這未免把人想得太簡單些個。我們很瞭解我們身邊的人嗎?

    把每個人的經歷想象成一根根線。我們會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發生不同的聯絡。聯絡發生時,彼此的線纏繞在一起,結束後,便分離。

    我們並不完全瞭解身邊的人,我們瞭解的是那個人的一部分——表現在我們面前的一部分。我們不瞭解他人之前的經歷,也不瞭解他人內心隱藏著的真實的想法。我們瞭解的只是我們面前的那個他。

    因此,我們不能完全地瞭解他人,那麼我們怎麼能根據他人外在的表現出的形象去評判呢?或者是根據自己的好惡把一個個看似非常合理的“標籤”貼在他人的腦門兒上呢?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簡單的帶有成見的胡亂猜疑他人或事物。我們應該實事求是,根據客觀事實,做出理性的判斷。

  • 2 # 純鈞LHGR

    《列子·說符第八》:

    人有亡鈇者,意者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 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疑鄰盜斧,其實就是一組心理學效應的表現。這之中,涉及了阿倫森效應、暗示效應、定勢效應等,是一種心理反應傾向,也叫思維定勢或心向。有些情況,心理學直接就把“疑鄰盜斧”這個故事定性為定勢效應的典型。

    亞當·朱克思在《扭曲心理學》裡講到“內在意象”,且不論男女老幼,但實際上,疑鄰盜斧就是在多種心理效應的干擾下形成的一種內在意象。

    也就是說,人對他所評價的物件,好壞二分,那麼這個二分不會是公平的,不是說各佔50%。因為人必定會把自己的侵略意圖投射到“壞”的那一面,把物件的壞給加成,而這背後,隱含的是人的不安感、恐懼感和無力感,來自本體性的焦慮源,會讓人對“壞”給出更低的評價。

    人若是遷怒別人,本就是不講理的。這是人性。所以,丟斧子的人懷疑行為也很正常。之後他找到斧子,情緒釋然了,心理改變了,看鄰人之子又順眼了,這也是人性的表現。

    所以哲學先賢埃比克泰德說:困惑人們的不是事物,而是看待事物的方式。

    而心理學深究這種思維定勢,就是想讓人們避免受到其干擾,遇到事情以後要冷靜處理,避免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做錯事。

    所以列子在《說符》的開篇就說“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

    當然也還有更深層次的解讀。不要過分自責。

    心理學上,提到了丟斧子的人的“本體性的焦慮源”,不安感、恐懼感和無力感,這些心理,其實也是一個人對自己不滿、悔恨的自責表現。

    而對自己的悔恨是對別人仇恨的開端。一個人對自己悔恨的時候,往往就會莫名其妙的對別人也懷恨起來,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和他一樣痛苦。

    丟斧子的人之所以會疑鄰盜斧,根源還是在於自己對自己把斧子弄丟的行為感到自責。

    所以心理學上講,當你真的做錯什麼事時,最要不得的就是過分自責,因為你的自責表面上針對你自己,但實際上是你把氣撒在別人身上的開始。

    換句話說,你的自責對悔過沒多大用,反而容易為你找來更多的麻煩。這種麻煩可小可大,也是可能引發嚴重後果的。

    比如生活中,你老孃不小心摔了一個碗,自責了幾句之後莫名其妙就開始罵你,這就是例項。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並因此惹出更大的麻煩,所以沒心沒肺一點反而更穩妥。

  • 3 # 東東五一

    “疑鄰盜斧”這個典故很好理解,就是當事人東西找不到了,就懷疑是鄰居偷去了,在沒找到東西之前,怎麼看鄰居都像個賊;誰知最終東西還是在自家找到了,原來是自己放在一個地方忘記了。至此,他看鄰居的態度來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怎麼看鄰居都是好人。

    這個典故告訴我們,人不能無理由的懷疑別人,更不能先入為主的給人定調子、扣帽子。“疑鄰盜斧”典故里的當事人犯了“疑神疑鬼”的毛病,是一種不健康心理,我們要把它克服掉。好在這個當事人還有誠實的一面。知道自己錯了後,能及時改變態度,這是值得稱讚的。

    怕就怕知錯不改,將錯就錯者。記得有一個收破爛的人跟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自己到一家收破爛,誰知這家人家孩子的手鐲找不到了,懷疑讓他“偷”去了,打電話(家裡有他的電話)讓他去。這個收破爛的人感覺很冤枉,堅決否認偷竊行為,後來這家人家的丈夫很不冷靜就打了這個收破爛人一拳。這個收破爛的感覺太委屈了,就跟他們說,給你們一天時間再找找,如果還找不到,我就報警,俺不背這個黑鍋。

    也是巧,這個收破爛的剛走不遠,那家人家的媳婦就打電話來,跟他道歉,說東西找到了,這個收破爛的氣不過,對著電話說:“你應該讓你丈夫跟我道歉。”電話裡,媳婦讓丈夫給人家道歉,他的丈夫還是沒好氣的說:“不道!”看,兩口子做人就有那麼大的差距。我問這個收破爛的,後來報警了嗎?他說沒有。東西找到了,不受冤枉,心裡就好受了。考慮到那家媳婦道歉了,就沒有計較那個丈夫的不冷靜行為。

    臨走時,那為收破爛的跟我講:幹他們這一行也得講職業道德。還跟我說,他曾在一家條件很好的人家收破爛,那家人家把過期的月餅禮品盒一起扔了,誰知他開啟後,發現裡面全是現金!他說,他完全可以裝著沒看見的,但他還是規規矩矩送給了人家。他說:不是自己的東西,堅決不能要。要了心裡會一輩子不安。

    人與人之間能出現誤會,國與國之間又何嘗不能產生誤會?有了誤會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也是可以解決的。怕就怕不懷好意的一味地無端指責別人,甚至編造慌言侮辱別人,這就不厚道了。

    新冠肺炎來自自然界,這基本上得到共識。但個別國家就是不承認這個事實,非要將病毒政治化、汙名化,把新冠肺炎說成是“中國病毒”“武漢病毒”。他們的行徑比“疑鄰盜斧”的人要惡劣的多。他們道行逆施的行為,註定是要失敗的。

    他們還懷疑我們數字造假,你們也不看看我們是怎麼對待新冠肺炎的?最近青島出現幾例感染者,為了阻斷它的傳播,全市進行核酸檢測,截止發稿時,“社群人群8080925人已完成核酸檢測取樣,已出結果4716819人,均為陰性。”試問,懷疑我們資料有假的國家,你們能做到我們的認真和負責嗎?明明自己抗疫不力,不反思自己的問題,卻要豬八戒倒打一耙,真是豈有此理?一個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全世界第一的國家有什麼資格指責別人!

    事實勝於雄辯,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做人要做誠實的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要做誠實的民族和國家,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 4 # 明貞

    食物鏈弱肉強食使人草木皆兵,如曹操因、殺董卓未成而逃跑,呂伯奢一家是故交,熱情、留!但曹操卻疑心生暗鬼錯殺呂氏一家,成為千古笑柄被世人垢病!人類眾生是自性無明糾結的產物,自性即必然完美而趨向永恆偶然性即恐懼未知失控,必然性趨向無限完美,而偶然性趨向敗壞毀滅!所以,人類眾生是正能良知和邪惡痴惑的綜合體,於是生滅輪轉不停無有寧日!人類眾生在生滅兩股力量的對立中掙扎求存,這是命運實相!這也是中西文明對立的焦點:華夏文明以誠信仁義為基偏於失真而偽妄,而西方文明以契約競爭為旨偏於失控而敗壞!根本原因由於弱肉強食之生存法則,使生存殘酷而無意義!物性物命即無明即理性邏輯,主宰著人類眾生之命運造化,這也是軔種求存的必然,這是人類眾生自性被無明扭曲的實相!生滅是互根的,根因在於必然完美無限需要偶然異常失控之印證,反者,道之動!也就是說必然無限完美是動態的,偶然異常失控是必須的趨向圓滿的過程,這是佛教諱莫如深的邏輯盲點,魔不是無因而來,是佈局的一部分!是非即陰陽,相輔相成!

    善是惡的另一面,存乎一心,曹操因疑心殺了呂伯奢一家,卻也成就了他心胸寬闊的一面,放走關二爺,也救了自己一命!世界就是人類眾生想是可是的樣子,當人類超越了是非,也就越過了生滅,害裡卻生恩,因果輪迴!寧我負天下人,天下人莫負我,也可解為寧我負擔天下,而不讓天下負擔我!

    人類眾生萬類世界是一非一,當統一了信念和意志,也就大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年體檢,感覺作用不大,關鍵還是良好生活習慣和良好心態,你認為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