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50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1965年二十世紀FOCUS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臺,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基本資料 【片名】The Sound of Music 【譯名】音樂之聲 【年代】1965 【國家】美國 【片長】174 Mins 【類別】音樂片 【語言】英文/普通話 【導演】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 【主演】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 克里斯托弗·普拉默爾(Christopher Plummer) 主要人物 馮·特拉普 瑪麗亞 麗薩 菲瑞克瑞 路易薩 寇特 碧姬塔 瑪塔 葛特兒 【獲獎記錄】 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配樂和最佳音響。 【劇情簡介】 22歲的瑪麗亞是一個薩爾茨堡修道院裡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裡惹麻煩。修女院裡的阿比斯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護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看護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逢制了遊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鬱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亡妻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準備了一場木偶戲,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限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訊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要有骨氣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當他們趕回薩爾茨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註冊參加了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準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絨花》,歌曲裡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裡,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影片清新有致,細膩感人,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Georg Ludwig von Trapp)男爵1880年4月4日生於克羅埃西亞沿海小城扎達爾(Zadar),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亞生於1905年1月26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裡。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範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佈教,改變了瑪麗亞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亞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亞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溼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亞,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亞。瑪麗亞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傳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佛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裡。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燬。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亞去世,被安葬在墓地裡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鉅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臺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在西班牙被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50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1965年二十世紀FOCUS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臺,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基本資料 【片名】The Sound of Music 【譯名】音樂之聲 【年代】1965 【國家】美國 【片長】174 Mins 【類別】音樂片 【語言】英文/普通話 【導演】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 【主演】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 克里斯托弗·普拉默爾(Christopher Plummer) 主要人物 馮·特拉普 瑪麗亞 麗薩 菲瑞克瑞 路易薩 寇特 碧姬塔 瑪塔 葛特兒 【獲獎記錄】 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配樂和最佳音響。 【劇情簡介】 22歲的瑪麗亞是一個薩爾茨堡修道院裡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裡惹麻煩。修女院裡的阿比斯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護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看護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逢制了遊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鬱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亡妻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準備了一場木偶戲,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限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訊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要有骨氣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當他們趕回薩爾茨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註冊參加了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準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絨花》,歌曲裡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裡,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影片清新有致,細膩感人,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Georg Ludwig von Trapp)男爵1880年4月4日生於克羅埃西亞沿海小城扎達爾(Zadar),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亞生於1905年1月26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裡。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範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佈教,改變了瑪麗亞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亞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亞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溼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亞,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亞。瑪麗亞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傳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佛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裡。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燬。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亞去世,被安葬在墓地裡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鉅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臺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在西班牙被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