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二菇涼耶

    首先這幾個概念不是獨立的,他們有時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絕句

    中國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於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採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後面還有詳細說明)。

    律詩

    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於南朝,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

    總而言之,區別在於絕句是四句,律詩是八句。

    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五言、七言較多。五言簡稱“五古”,七言簡稱“七古”。古體詩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

    近體詩

    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產生較晚,起源於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詩,形式固定,格律嚴密,每首八句。單句叫出句,雙句叫對句,合起來稱為一聯。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頷聯、頸聯一般要對仗。首句可用韻可不用韻,通常押平聲韻。五言簡稱“五律”,七言簡稱“七律”,十句以上的稱排律。其中的絕句,又稱絕詩、截句。它好像擷取律詩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規格看,有的後一聯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頷聯;有的前一聯對仗,類似律詩的頸聯、尾聯;有的兩聯都對仗,類似律詩的頷聯、頸聯;有的不用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和尾聯。絕句的韻腳在二、四兩句,通常押平聲韻。第一句如押韻,也押平聲字。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

    漢樂府

    在中國中古時期的漢魏兩晉南北時代,中央政府一直設定著管理音樂和歌曲的專門官署樂府,負責採集和編制各種樂曲,配詩演唱。這些配樂演唱的詩歌,就稱為樂府詩,也簡稱樂府。 在體式上,樂府詩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及雜言。句式比較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氣息非常濃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眾流離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層社會的腐朽生活。他的藝術性主要有;1、敘事性成分佔很大比重,並透過敘事塑造人物形象,從樂府開始,中國敘事詩開始了新紀元;2、比興的大量運用,是以前詩歌所沒有的;3、形式多樣,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雜言句,語言活潑生動。樂府民歌繼承和發揚了《詩經》的傳統,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與近體詩的區別是:句式比較靈活自由,比興的大量運用,形式多樣,語言活潑生動。而絕句,律詩講究嚴格的格律、平仄、押韻,講究語言的凝練,意境的營造等。

    竹枝詞

    唐代樂府曲名。也稱竹枝、竹枝子。本巴渝(今四川東部)一帶民間歌曲。崔令欽《教坊記·曲名》中已載有“竹枝子”,則在唐玄宗朝已採入教坊。中唐前期詩人顧況已有《竹枝詞》之作。唐穆宗朝,劉禹錫為夔州刺史時,根據民歌改作新詞11首,歌詠巴山蜀水自然風光、人民習俗、男女戀情,也曲折透露了自己被壓抑的心情,語言通俗優美。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絕,其《竹枝詞九首》前有《引》說:“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餘來建平(今四川巫山縣),裡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迂如吳聲。雖傖□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豔音。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於今荊楚鼓舞之。故餘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之,附於末,後之聆巴□、知變風之自焉。”當時白居易也有《竹枝》。其後作者頗多,大都用來寫人情風土,有民歌色彩。

    唐代《竹枝詞》歌詞不甚拘平仄,可歌唱。後來用為詞牌。《詞譜》載皇甫松二體,一為兩句兩平韻,一為兩句兩仄韻,均單調14字;孫光憲一體,單調28字,四句三平韻,注云:“劉、白《竹枝詞》俱拗體七言絕句,此獨婉諧。”三體每句於第四字、第七字後分別用“竹枝”、“女兒”為和聲,也和劉、白之作不同,故《詞譜》錄以為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編竹簡集三墳,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