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47634925370

    趙人藺相如

    《史記》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到今天,中華歷史漢之前,最翔實、最可靠的文字記載,仍然只有《史記》一家。而司馬遷,偉大的歷史學家,曾記載了英雄藺相如的事蹟。

    《史記》說:“藺相如,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繆賢,太監,藺相如是他的門客,出身微賤,如何能名垂青史呢?三件事: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也叫負荊請罪吧)。

    趙惠文王時,得天下美玉,叫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說要用15座城池換璧。趙王一時手足無措:說把璧給秦,怕秦城不可得;說不給吧,秦強趙弱,怕秦以兵來打。繆賢推薦,藺相如奉璧入秦。

    秦王本來就是恃強凌弱,想霸佔寶物,沒說用城交換的事,藺相如一怒之下,持璧睨柱,說:“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秦王大驚失色,退步求和,假裝要劃城給趙。藺公早就識破其詭計,要秦王齋戒五日再說,隨後悄悄派人從小路歸璧於趙。等秦王再召見時,藺相如坦言,璧已歸趙,因怕秦不守信,必須先割地再給璧,不行的話,你把我煮了吧!秦王一想,殺了相如也不能得璧,算了吧,放相如一馬。這就是“完璧歸趙”。他不辱使命,趙王大喜,封為上大夫。

    後來,秦攻打趙國,殺了兩萬多人,秦王根本沒把趙放眼裡,準備叫趙王澠池相會,羞辱一番。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好個藺相如,挺身而出,端著個盆子(缶瓦非得讓秦王敲,秦王大怒,不幹。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這就要玩命吶!嚇得秦王只好聽命,於是趙國的史官寫下了:“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瓦。”這就叫“澠池會”,相如功大,封為上卿。

    《史記》中的人物分為三個級別:本紀、世家、列傳。秦王最高,在本紀之中也屬前列,帝王中的帝王;而藺相如地位很低,和廉頗一起在列傳第二十一,也就是百姓中的豪傑。以百姓之位,敢叱吒帝王,弄得秦王狼狽不堪,可見相如之忠、之膽。

    兩次交鋒,奠定了藺相如在趙國的地位,官職提拔,比攻城野戰,聲名顯赫的廉頗還高。廉頗不服,百般相辱,而藺相如卻一退再退,百般忍讓。手下人看不過說相如沒骨氣,再這麼下去,沒人願意打下手了,藺公一笑,說: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誰厲害?當然是秦王了,那麼“以秦王之威”,我藺相如敢“廷叱之,辱其群臣”,為什麼我就怕個廉頗呢?告訴你們吧: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在,如果我倆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我之所以忍讓,是因為“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之,負荊請罪,二人遂成刎頸之交。這就是“將相和”,藺公深明大義,顧全大局,感動了廉頗,名傳天下。

    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描寫的人物不少,除廉、藺二人,還有趙奢、李牧等名將,但我們注意到,在文章末尾加入評論的“太史公曰”中,凡67字,字字千金,全部是表彰藺相如的,全文如下:“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良好的員工關係對企業有何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