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以明清為例:

    讀書者(不是讀書人)分為蒙生、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五大等級。

    一般來說,5歲啟蒙就被稱為蒙生。

    透過縣級童生考試,被稱為童生。

    童生參加縣府院三級11場考試,透過者為秀才。正式名稱“生員”

    明清制度,縣府兩級設定官學,秀才身份就可以入學,俗稱“進學”,到此,秀才基本上可以被稱呼為讀書人。

    秀才資格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成為秀才即代表有「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尊重,亦有各種特權。如免除差徭,見知縣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有當私塾先生或者給富貴人家做師爺的基本資格。

    但是,秀才每年都要參加考試,透過者才能繼續讀書,才具備參加每三年鄉試考舉人的資格。而且大多數秀才通過不了舉人考試,一般只能在本鄉本縣活動。

    比如,明清時每兩年全國新增25000名秀才,但每三年新增舉人不超過4000人。所以就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主要因為每次鄉試秀才都會拼命去考舉人,但舉人兩三次不中就一般就不會去考進士了。

    舉人屬於士大夫階層,是統治階級一員。享不納稅的特權,還可出仕做本省小官。

    舉人在本縣本府都是頭面人物,周圍的小農小商會奉獻財產,將自己降低為佃戶幫工,就是求得舉人不納稅的庇護。

    所以,中了舉人,就得想辦法做官,為家族積累土地財富。哪有時間去考進士。

  • 2 # 浸淫之辭

    分三個時代

    孔丘前,書生不多,估計都是有大學問。

    孔丘後,科舉前,書生被士族壟斷,而且讀的都是儒家聖賢書,是祖傳儒生,也是祖傳官僚。

    科舉以後,趕考之人競爭,科舉是考驗儒家信仰,所以還是產生的儒生官僚,只是很難壟斷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的科研費用包括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