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CP一CN

    我是SCP-CN,我來回答。

    先解釋一下“俄狄浦斯情節”,幫助大家理解。

    “俄狄浦斯情節“emmmmmmm,說起來比較高大上,其實大致可以一言以蔽之。

    戀母情結。

    這是精神分析學的一個術語,該情節生髮於兒童心理發展的性器期。別看“戀母”就覺得單單是指男性,女性也有這情節,只不過是對父親。

    為什麼不叫戀父情節?

    連這個都要爭的女權主義者別打我,這名詞可不是肇始於我手。

    這個時期,你,我,每個人,都經歷過,但凡是人,就逃不過,只不過發展期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論元素一樣,這個術語暗示著一般人有極為原始的感覺存在。

    不要剛瞅了一眼,之後就覺得噁心透頂,簡單來說,如果你覺得厭惡,詭異,這也是你於發展期逐漸形成的心理特徵。

    而文學著作之所以能被稱作文學著作,它要有洞徹毫端,一針見血的觀察力。

    對社會,歷史,國家,民族的思考,終究繞不過個體,

    人就是慾望——“力比多”(libido)。

    那麼,能成為著作,多多少少都有些關於生殖慾望的思考在其中。

    下面就來談談。

    《王子復仇記》即《哈姆雷特》。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家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其實,英國文學裡邊,描寫有戀母情結的文學作品,一把數不過來,就談這比較經典的,為大家所熟知的。

    這部劇作中顯現出戀母情節的是哈姆雷特,物件為喬特魯德。

    弗洛伊德在他的《俄狄浦斯王與哈姆雷特》裡說:很久以來,哈姆雷特一直被當做思考力大於行動力的典型。”

    但實際上,他並不缺乏行動力,他之所以遲遲不能對那個殺了他父親,娶了他母親的叔叔痛下殺手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內心,也有弒父娶母的情結。

    俄狄浦斯,哈姆雷特,倆人都在書名裡面。提出這名詞的弗洛伊德這麼寫書名,那石錘了。

    看看這劇本里面哈姆雷特的獨白,一目瞭然。

    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哼!哼!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會有這種事情!剛死了兩個月!不,兩個月還不滿!這樣好的一個國王,比起當前這個來,簡直是天神和醜怪;這樣愛我的母親,甚至於不願讓天風吹痛了她的臉。天地呀!我必須記著嗎?嘿,她會偎依在他的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進了食慾一般;可是,只有一個月的時間,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個月以前,她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送我那可憐的父親下葬;她在送葬的時候所穿的那雙鞋子還沒有破舊,她就,她就——上帝啊!一頭沒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傷得長久一些——她就嫁給我的叔父,我的父親的弟弟,可是他一點也不像我的父親,正像我一點不像赫利克勒斯一樣。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她那流著虛偽之淚的眼睛還沒有消去紅腫,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惡的匆促,這樣迫不及待地鑽進了亂倫的衾被!那不是好事,也不會有好結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為我必須噤住我的嘴!

    如是。

    《豐乳肥臀》

    我覺得,這篇作品,神作。雖然人物刻畫偏於臉譜化了一些,但具有這等洞察力的篇章,估計十幾年內我寫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

    這篇長篇小說中顯現出戀母情結的是上官金童,物件是上官魯氏。

    書中較早地描寫了上官金童的戀母情結,是在兒童心理發展的口腔期。

    體現為戀乳。這個心理特徵,在上官金童人物形象的生命歷程中時時刻刻都有很強的體現。

    具體看下面。

    我放聲大哭,眼淚迷濛著我的雙眼。她把白鴿送到我面前,我恨恨地、急迫地、重重地叼住我的白鴿。我的嘴很大,但我還嫌小……我叼著一個,還用手抓著另一個。它是一隻紅眼睛的小白兔,我捏著它的大耳朵,感覺到它的心跳。

    (我)果斷地把那個蛋黃色的乳膠奶頭塞進嘴裡。沒有生命的乳膠奶頭當然無法跟母親的粉紅色的、小巧玲瓏的奶頭———那是愛、那是詩、那是無限高遠的天空和翻滾著金色麥浪的豐富大地———相比。

    如是。

    《百年孤獨》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名作,經典。

    這篇長篇小說中顯現出戀母情結的是第三代阿爾卡蒂奧,物件是庇拉·特內拉。

    這個更直白得多了。

    戀母情結的證據?

    簡單。

    書中寫得直接——亂倫。

    emmmm,具體的描寫,有興趣的還是自己去看看,直接貼出來會引起大部分人的不適。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當代中國文學作品就有《天狗》《后羿》等等等等……

    不過,餘者分量比起上述三篇著作,還差不少。

    大概就寫到這裡。

    我是SCP-CN,我與你共勉。

  • 2 # 一往文學

    "俄狄浦斯情結"又稱為"戀母情結"、"懼父情結"或"仇父情結",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無意識心理現象。一般3-6歲的兒童會對父母中的異性產生較深的肉體嚮往,而對父母中同性產生敵意的競爭意識。世界著名的文學藝術作品如達·芬奇的繪畫《蒙娜麗莎》、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勞倫斯的作品《兒子與情人》卡夫卡的小說《審判》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俄狄浦斯王》一樣,都蘊涵著共同的"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一詞出自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它是一個取材於希臘神話傳說中關於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故事。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奧斯的兒子,拉伊奧斯預知自己的兒子會殺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親讓牧人把他拋棄,但是,科林斯王發現了他,把他收為養子。俄狄浦斯長大成人後,知道自己可怕的命運,便逃了出去,可事不湊巧,他恰好來到了忒拜,在那裡當了國王,還娶了前王的妻子。後來,忒拜城裡發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神說只有找出殺害前王的兇手,瘟疫才能停止。而當地的預言家說兇手就是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不信,認為是有人陷害他。王后告訴他前王是在一個三叉路口被人殺害的,俄狄浦斯懷疑前王是自己所害,因為他確實在一個三叉路口殺害過一個老人。後來,經過調查,找到了當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應了神的預言,俄狄浦斯受到命運的懲罰,刺瞎了自己的雙眼離開了忒拜王國。1900年,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創造了"俄狄浦斯情結"( Oedipus Complex)這一概念:俄狄浦斯是人類的一個縮影,他是一個"戀母"者,由於未能將"戀母"慾望進行昇華與潛抑最終導致"弒父娶母"的悲劇,這正是《俄狄浦斯王》得以流傳百代的根本原因——在俄狄浦斯身上,我們實現了童年時就已根深蒂固的隱秘慾望。

    弗洛伊德在論文《列奧納多·達·芬奇和他童年的一個記憶》中指出,達·芬奇從小失去母愛,他的戀母之情得不到滿足,因而他一生的創作源於不自覺的俄狄浦斯情結。《蒙娜麗莎》之所以具有神秘的微笑,就是潛存在畫家心底的對母親依戀之情的體現。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中有一段哈姆雷特的獨白,一半以上是對母親改嫁而發出的憤慨,看得出母親改嫁這件事比另外兩件更難以讓哈姆雷特接受,弗洛伊德從其心理分析的角度斷定,莎士比亞創作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出於俄狄浦斯情結,並認為,哈姆雷特之所以為父親報仇時再三延宕,遲遲難以採取行動,錯失一次次的良機,也是出於戀母情結。

    《兒子與情人》

    勞倫斯的小說《兒子與情人》是俄狄浦斯情結的一個標本。小說描寫礦工毛瑞爾的妻子葛楚由於對丈夫絕望而把全部的愛傾注在兒子身上,她期望兩個兒子按照她的設計成為有出息的人。她這種強烈的母愛激勵了兒子,也束縛了兒子。長子威廉努力求學,進入白領階層,卻為前程耗盡心力而累死。次子保羅則因為母親獨佔了他的感情,而喪失了愛的自由。葛楚竭力爭取兒子的愛來填補從丈夫那裡失去的愛,這種病態的母子愛不但排斥了父子之愛,而且還排斥了保羅和同齡女性的交往,在母愛的重壓下他不得不先後同兩個女友分手。作者勞倫斯在一封書信中說:葛楚在兒子們成人後,就視他們為情人,先是長子,後為次子。母親牢牢地控制著他們,成為他們生活中最強的力量,以至使兒子們失去戀愛的能力。由此可見作者在這部小說中自覺地以"俄狄浦斯情結"為主題,表現在社會與家庭壓抑下的性愛心理的變態。

    《判決》、《美國》、《審判》和《城堡》

    俄狄浦斯情結的另一種表現是"懼父情結"。所謂懼父,意為兒子對父親的忌恨與恐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認為,男孩在潛意識中想要取代父親,但又懼怕父親對自己的懲罰而使戀母慾望抑制,突出地表現為畏懼父親的一面,形成懼父情結。現代作家卡夫卡的作品,例如短篇小說《判決》,被認為是懼父情結的形象化的代表。"他的父親身高體壯,脖粗如牛,食慾旺盛,聲音洪亮,氣勢嚇人,自滿自足;而他自己羸弱膽怯,遲疑不決,惴惴不安。在父親那"可怕的嘶啞與深沉的、怒不可遏和鄙夷不屑的語調"面前,兒子總是瑟瑟發抖。"

    除《判決》之外,他的三部長篇小說"孤獨三部曲"《美國》、《審判》和《城堡》也不同程度地表現了懼父情結。

    現代意義上的"俄狄浦斯情結",已經和肉體上的暴力無關,而是透過對父輩的質疑和反抗,得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確認自己的人格;更是解構權威,突破邊界,開創新的疆域,建立更合理的新規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介意婆婆強行抱走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