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市(原名錦縣)位於遼寧省西南部、渤海遼東灣畔,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美麗的沿海開放城市,素有“遼西走廊上一顆明珠”之美譽。1993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凌海市地理位置介於北緯40°48’-41°26’,東經120°42’-121°45’之間,全境環抱遼西中心城市錦州市區,南臨遼東灣,北依松嶺山餘脈,地處遼西走廊的咽喉地帶。凌海市自然地貌結構大體分為“四山二水四分田”,境內“山、平、窪、海”俱全,土地總面積27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資源8.24萬公頃。
法華寺
法華寺原名朝陽寺,距錦朝公路帽山段18華里,分上下兩院。法華寺總面積達2000畝,其中廟宇佔地20畝。現有僧人六單。
由於法華寺一帶空曠幽靜,山巒疊嶂,群峰巍峨,風景秀美,歷為修真練氣之士所矚目。法華寺中有一千佛古洞,住僧1400年有餘。洞內石壁上有浮雕佛像數百,姿態各異,神形兼備,實為藝術精品。寺院曾經香火繁盛,但歷經戰亂,多有破壞。現在,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上院基本恢復原貌,法華寺以一個嶄新的姿態呈現於世人面前。
佛光寺
佛光寺座落於遼寧省凌海市石山鎮境內,始建於乾隆年間,當時乾隆皇上路過此地見如此磅礴景色留連忘返,住下三天下令賜建廟宇,至文革時毀壞,現住持僧釋大悟,於2004年發心重建佛光寺,短短一年時間,天王殿、東配房、大雄寶殿已初具規模,尤其以十三米觀音菩薩聖像為遼西地區一大景觀。
翠巖山寺
翠巖山寺在錦州西北三十五里的錦朝公路旁,有一座雄奇而秀麗的群山,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翠巖山。此山海拔210.4米,數峰插雲,石壁如削。山巔多生苔蘚,山石皆成褐綠色。夏秋之季,青苔密佈,山巒蒼翠,景色如畫。山以此得名為翠巖山。歷來為溫滴樓滿族鄉名勝之一。
早在漢代就有僧人于山之東麓修建寺廟,唐宋各代歷經修葺。明正統年間,名稱由清勝寺改為翠巖山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翠巖山寺住持僧沙昆請儒將名筆都指揮王鍇手書七尺見方的“翠巖山寺”四個大字刻於山崖之上,並浮雕四尊佛像,時至今日依稀可見。
翠巖山寺現有兩座石碑儲存完好,其一為乾隆三十六年立,其二為嘉慶八年立,碑文清晰可辨。玉皇閣大殿左右兩側牆的內壁上各有建閣碑記一塊,儲存完好,字跡清晰。
班吉塔
班吉塔的石塔是完整的,塔身大約有三層樓那麼高,被塗成白色;厚重的底座共有八面,但只有朝南的一面雕有金色座佛一尊,眉目清晰,動作優美;在這尊座佛面前,還擺有大小香爐兩個,從其外表分析,大香爐顯然是現代作品,而那個不起眼的小香爐卻是過去朝代的物品。
第二層塔身也呈八面,每面都有雕刻,有佛像,也有蓮花等其他圖案,其間還有圓形雕刻,面積有銅鏡那麼大,可並沒有銅鏡的痕跡,再往上看還有3層逐層縮小的蓮花座,每層之間更有密簷相隔,倒屬第二層的塔身供有整整一圈金色的小佛,看上去很新;最頂層的小蓮花座內有蓮蓬,花心很美。
凌海市(原名錦縣)位於遼寧省西南部、渤海遼東灣畔,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美麗的沿海開放城市,素有“遼西走廊上一顆明珠”之美譽。1993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凌海市地理位置介於北緯40°48’-41°26’,東經120°42’-121°45’之間,全境環抱遼西中心城市錦州市區,南臨遼東灣,北依松嶺山餘脈,地處遼西走廊的咽喉地帶。凌海市自然地貌結構大體分為“四山二水四分田”,境內“山、平、窪、海”俱全,土地總面積27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資源8.24萬公頃。
法華寺
法華寺原名朝陽寺,距錦朝公路帽山段18華里,分上下兩院。法華寺總面積達2000畝,其中廟宇佔地20畝。現有僧人六單。
由於法華寺一帶空曠幽靜,山巒疊嶂,群峰巍峨,風景秀美,歷為修真練氣之士所矚目。法華寺中有一千佛古洞,住僧1400年有餘。洞內石壁上有浮雕佛像數百,姿態各異,神形兼備,實為藝術精品。寺院曾經香火繁盛,但歷經戰亂,多有破壞。現在,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上院基本恢復原貌,法華寺以一個嶄新的姿態呈現於世人面前。
佛光寺
佛光寺座落於遼寧省凌海市石山鎮境內,始建於乾隆年間,當時乾隆皇上路過此地見如此磅礴景色留連忘返,住下三天下令賜建廟宇,至文革時毀壞,現住持僧釋大悟,於2004年發心重建佛光寺,短短一年時間,天王殿、東配房、大雄寶殿已初具規模,尤其以十三米觀音菩薩聖像為遼西地區一大景觀。
翠巖山寺
翠巖山寺在錦州西北三十五里的錦朝公路旁,有一座雄奇而秀麗的群山,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翠巖山。此山海拔210.4米,數峰插雲,石壁如削。山巔多生苔蘚,山石皆成褐綠色。夏秋之季,青苔密佈,山巒蒼翠,景色如畫。山以此得名為翠巖山。歷來為溫滴樓滿族鄉名勝之一。
早在漢代就有僧人于山之東麓修建寺廟,唐宋各代歷經修葺。明正統年間,名稱由清勝寺改為翠巖山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翠巖山寺住持僧沙昆請儒將名筆都指揮王鍇手書七尺見方的“翠巖山寺”四個大字刻於山崖之上,並浮雕四尊佛像,時至今日依稀可見。
翠巖山寺現有兩座石碑儲存完好,其一為乾隆三十六年立,其二為嘉慶八年立,碑文清晰可辨。玉皇閣大殿左右兩側牆的內壁上各有建閣碑記一塊,儲存完好,字跡清晰。
班吉塔
班吉塔的石塔是完整的,塔身大約有三層樓那麼高,被塗成白色;厚重的底座共有八面,但只有朝南的一面雕有金色座佛一尊,眉目清晰,動作優美;在這尊座佛面前,還擺有大小香爐兩個,從其外表分析,大香爐顯然是現代作品,而那個不起眼的小香爐卻是過去朝代的物品。
第二層塔身也呈八面,每面都有雕刻,有佛像,也有蓮花等其他圖案,其間還有圓形雕刻,面積有銅鏡那麼大,可並沒有銅鏡的痕跡,再往上看還有3層逐層縮小的蓮花座,每層之間更有密簷相隔,倒屬第二層的塔身供有整整一圈金色的小佛,看上去很新;最頂層的小蓮花座內有蓮蓬,花心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