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片好笑

    《辛德勒的名單》一片將作為電影史上永恆的光輝而存在,它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名字也將與這部影片聯絡在一起而永遠流傳下去。 1993年,美國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帶領《辛德勒的名單》一片攝製組初抵波蘭,就在他們跨進二戰期間克拉科夫中營準備安營紮寨之時,突然收到全美猶太人協會從紐約發來的一封急電:"請勿驚擾亡魂,讓他們安息吧。"斯皮爾伯格讀完這聊聊數語的電文,一言不發。他當即下令攝製組全體人員撤離克拉科夫集中營,轉移到幾十公里以外,搭置佈景拍攝。與此同時,他獨自一人離開了攝製組,乘飛機直接飛往紐約。斯皮爾伯格不派代表,不借助電話、電報、電傳等迅速方便的現代化通訊工具而橫跨大西洋,親赴紐約向"猶協"致歉,他的謙遜和誠意令"猶協"全體成員無不動容。難怪後來國際影評界交口讚譽《辛德勒的名單》是"一位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導演拍攝的一部洋溢人道主義氣息的電影"。 《辛德勒的名單》讓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美國總統克林頓看過此片後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聞釋出會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 《辛德勒的名單》具有如此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藝術魅力,應該說,是與斯皮爾伯格身上流著猶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時代親身體驗過猶太人遭受歧視的痛苦;以及他源於烏克蘭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員在波蘭納粹集中營中被謀害;以及他的內心深處對辛德勒--這位猶太人的大恩人懷有虔敬感恩的心態等一系列無法逃避的事實分不開的。 早在1982年,斯皮爾伯格收到他的製片人寄給他由澳洲小說家托馬斯·科內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的名單》,從不細讀小說的斯皮爾伯格一反常態,不僅仔細閱讀完這部小說,還當即拍板買下其改編、製片權。他意識到這是他渴望已久的題材,但他自知時機尚不成熟。直至10年以後,即進入1993年的春天,影界一些要人勸他放棄這部非商業性影片的拍攝計劃,他所在電影公司的一個頭麵人物甚至提出:"與其拍此片,不如把錢捐給大屠殺博物館。"這句話激怒了斯皮爾伯格,更促成了他下走決心不惜付出任何代價都要堅持拍成這部影片。電影公司最後作了讓步,不得不讓這位向來以遊戲心態拍攝驚險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而著稱於世的"孩童"導演去實現他的夢想。為了這部影片,斯皮爾伯格首次放棄了慣用的電影特技,拒絕援請好萊塢影星主演,僅請一位奧斯威辛集中營中的倖存者做副導演和被辛德勒拯救出的猶太人做影片顧問。就這祥,他僅耗資2300萬美元就拍出了這部長達3小時15分鐘的影片。這部影片的拍攝對斯皮爾伯格來說是一次新的體驗,壓抑的情感閘門一下開啟,他說:"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間,我一慣用來逃避現實的攝像機直面現實,在拍攝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熱淚。" 為了方便工作,斯皮爾伯格把家人接到了波蘭,可每天14小時緊張的拍攝工作之後,親人也無法把他從白天的思緒中解脫出來。在影片拍攝過程中,斯皮爾伯格不止一次因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迫使拍攝中途停止。當他用手勢指揮群眾演員--健康的到右邊,有病的到左邊時,他感到自己就像納粹黨徒;當他指揮剃光婦女的頭髮、剝光她們的衣褲,把她們像牲口一樣趕來趕去時,他的心都要碎了。他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經歷。"幾個星期裡,他不和劇組裡的德籍演員握手,不向那些身著納粹軍服的扮演演員打招呼,他以為自己就生活在當年的納粹集中營裡,4個月後,影片在波蘭封鏡,身心疲憊的斯皮爾伯格臉上才終於露出一點笑容。……拍完此片,斯皮爾伯格謝絕了片酬並決定將個人贏利全部捐給美國大屠殺博物館。 《辛德勒的名單》雖是以黑白攝影為主調,仍是彩色大製作的規模,全片有126個角色,動用3萬名臨時演員演出。在波蘭除有30個外景場地,還搭制了140個佈景配合。前幕後動用了百餘名猶太人參加工作,讓他們重溫一次納粹恐怖血腥的惡夢。影片情節波濤洶湧,氣勢悲壯,一幅幅畫面--以黑白攝影為主調的紀錄片的結實性手法,表現德國納粹瘋狂滅絕猶太人的恐怖,其慘狀催人淚下。…… 《辛德勒的名單》成為全球最矚目的影片,其思想的嚴肅性和非凡的藝術表現氣質都達到了幾乎令人難以超越的深度。描寫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遭受集體屠殺的影片過去也拍過不少,但是以德華人良知覺醒並且不惜冒生命危險反叛納粹,營救猶太人的真實故事片,這還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開始時並不是位英雄,為什麼最後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並未作出解答--所表現的只是他的行為。斯皮爾伯格動用了一個小小的具有象徵含義的效果陪襯: 在清洗克拉科夫猶太人居住區時,辛德勒在揮舞棍棒、瘋狂掃射的衝鋒隊和被驅趕的猶太人之間看見了一個穿行於暴行和屠殺而幾乎未受到傷害的穿紅衣服的小女孩。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極大的震動。斯皮爾伯格將女孩處理成全片轉變的關鍵人物,在黑白攝影的畫面中,只有這小女孩用紅色。在辛德勒眼裡,小女孩是黑白色調的整個屠殺場面的亮點--後來女孩子又一次出現--她躺在一輛運屍車上正被送往焚屍爐。 這一畫面成為經典之筆它的攝影的深層內涵和藝術價值遠遠超過一般意義上的電影作品。從影片開頭到納粹宣佈投降,都是用黑白攝影,目的在於加強真實感,也象徵了猶太人的黑暗時代。後來納粹投降,當猶太人走出集中營時,銀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現燦爛的彩色,使觀眾有從黑暗中走到Sunny下的感受,可以體驗到劇中人解除死亡威脅的開朗心情。 影片的攝影指導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攝影的畫面質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別是在拍攝波蘭的貧民區時,矮牆、磚塊、潮溼氣息,還原了時代的真實氛圍……。 同時由愛爾蘭影星利亞姆·尼森飾演的辛德勒,由曾主演《甘地》而獲奧斯卡金獎的本·金斯利飾演猶太人斯特恩所組成的強大的演員陣容,也是使這部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部好的電影,很難以達到像《辛德勒的名單》這樣簡直令人無法挑剔的完美。應該這樣說,它的存在是電影的一種永恆。奧斯卡金像獎,只是作為它的一個褪色的陪襯。 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單》 本片獲得奧斯卡7項大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剪輯、最佳音樂。本片也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反省歷史浩劫的人道主義之作,這也是他從影以來首度獲得影評界肯定的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貝多芬的音樂屬於什麼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