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這個頭髮長

    南方人才用石膏點豆腐,這樣點的豆腐叫嫩豆腐,下鍋前必須泡在水裡,否則會碎,還會失水.   北方人用滷水,點豆腐前的滷水有毒。歌劇和電影《白毛女》中的楊白勞即喝滷水自殺而。滷水的學名為鹽滷,東營市地下有豐富的滷鹽水資源,用滷鹽水熬鹽後,剩下的黑色液體即為鹽滷,是氯化鎂、硫酸鎂和氯化鈉的混合物。如果你知道氯化鈉的大名,你就知道滷水為什麼能要人的命。   用滷水點的豆腐叫老豆腐,這種豆腐放在腳踏車後的平板上,到處顛簸也沒事,如果不用重物壓,也不會自己失水。   如果有心自制豆腐,滷水或石膏可以和任何一位做豆腐的人要,誰都會給你,因為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關鍵是掌握好比例,這要反覆嘗試。過去有個喜劇電影《哥倆好》,為張良主演,講孿生兄弟參軍,弟弟幫助房東大娘做豆腐,性子太急,將一罐滷水全放了進去,結果當然是豆腐結成了黑塊。  中國關於滷水的俗話是:“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一般誇獎某人有某項本領,能成為另一難降服的人的剋星。例如,李逵很厲害,但摔跤不行,精通相撲的燕青、焦挺就能收拾他,燕青或焦挺就是滷水,李逵就是豆腐。 豆腐是怎樣做成的呢?把黃豆浸在水裡,泡脹變軟後,在石磨盤裡磨成豆漿,再濾去豆渣,煮開。這時候,黃豆裡的蛋白質團粒被水簇擁著不停地運動,彷彿在豆漿桶裡跳起了集體舞,聚不到一塊兒,形成了“膠體”溶液。  要使膠體溶液變成豆腐,必須點滷。點滷用鹽滷或石膏,鹽滷主要含氯化鎂,石膏是硫酸鈣,它們能使分散的蛋白質團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塊兒,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再擠出水分,豆腐腦就變成了豆腐。豆腐、豆腐腦就是凝聚的豆類蛋白質。我們喝豆漿,有時就在重複這個豆腐製作過程哩。有人愛喝甜漿。往豆漿里加一匙白糖,豆漿沒有什麼變化。有人愛喝鹹漿。在豆漿裡倒些醬油或者加點鹽,不多會兒,碗裡就出現了白花花的豆腐腦。醬油裡有鹽,鹽和鹽滷性質相近,也能破壞豆漿的膠體狀態,使蛋白質凝聚。這不和做豆腐的情形一樣嗎?   豆漿點滷,出現豆腐腦。豆腐腦濾去水,變成豆腐。將豆腐壓緊,再榨乾去些水,就成了豆腐乾。原來,豆漿、豆腐腦、豆腐、豆腐乾,都是豆類蛋白質,只不過含的水有多有少罷了。牛奶和豆漿差不多,也是膠體溶液。在新鮮的牛奶裡,酪素,也就是蛋白質包裹著奶油,在水裡分散開來,不停地運動礦所以,牛奶總是均勻的乳白色液體。讓牛奶發酵,做成酸牛奶,酪素就聚集攏來,凝結成塊,象豆腐腦似的。興許你挺愛喝我不愛喝的這種酸牛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全文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