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棍哥觀史

    三秦之地有明確記載是為漢高祖劉邦親自指揮所破,但計出於韓信,且由韓信一路跟隨,定秦之功當屬韓信頭功。因為定三秦後,韓信立即被封為韓王,要說戰場上沒有功勞,又怎能封王。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疇,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入漢中之時,是帶了三萬軍隊隨去的,韓信建議劉邦,當年帶去漢中的將士們大都是山東(泛指東土)人,將士們對於故土的思念一定會轉化為爭奪天下,打出漢中的動力,時機成熟之後,漢王是有實力爭霸天下的。劉邦聽取了韓信的計策,也是趁項羽攻伐齊王田榮之際,開始了北定三秦的征程。

    “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史記.高祖本紀》

    第二年的時候,櫟陽的司馬欣和高奴的董翳都是不戰而降的,不僅如此,包括洛陽的申陽也一併投降,期間韓王昌不降,劉邦時派韓信武力征服的。因此三秦之地完全是由劉邦親自指揮的,但韓信是主謀,並一路跟隨劉邦,應該在戰場上的策劃都出自於韓信,因為劉邦自己都說過用兵不如韓信。且透過“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可以看出韓信在定三秦的戰爭中功勞不小。

    羽與漢軍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史記》

    在彭城之戰中,劉邦集結了五路諸侯王共計六十多萬軍隊,硬是沒打過項羽的幾萬長途回援的部隊。也是這一戰讓劉邦清醒的認識到了自己的軍事能力不足以讓其統一天下,因此才有了“以韓信材武”,給予韓信最大的軍權,令其北定諸侯,迂迴北線,從齊國故地進攻項羽的大方針。

    也是從此以後,劉邦的戰略計劃轉為自己為餌與項羽對峙,韓信掌兵於北線迂迴,韓信也才有了發揮自己才能的大舞臺。國士無雙的韓信也運用自己的軍事才能回報了劉邦的信任。

  • 2 # az2777

    劉邦指揮的。

    【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至南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韓信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複用。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

      項羽出關,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陰令衡山王、臨江王擊之,殺義帝江南。項羽怨田榮,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榮怒,因自立為齊王,殺田都而反楚;予彭越將軍印,令反梁地。楚令蕭公角擊彭越,彭越大破之。陳餘怨項羽之弗王己也,令夏說說田榮,請兵擊張耳。齊予陳餘兵,擊破常山王張耳,張耳亡歸漢。迎趙王歇於代,復立為趙王。趙王因立陳餘為代王。項羽大怒,北擊齊。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令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因王陵兵南陽,以迎太公、呂后於沛。楚聞之,發兵距之陽夏,不得前。令故吳令鄭昌為韓王,距漢兵。

      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韓王昌不聽,使韓信擊破之。於是置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關外接河南郡。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諸將以萬人若以一郡降者,封萬戶。繕治河上塞。諸故秦苑囿園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虜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

      漢王之出關至陝,撫關外父老,還,張耳來見,漢王厚遇之。 】——《史記·高祖本紀》

    從上文得知,還定三秦之戰毫無疑問就是劉邦親自指揮的,與一般流傳的淮陰侯韓信指揮的說法不同,文中也沒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記載,只說了燒燬棧道。

    文中三處提到韓信,還定三秦可以說跟韓信有很大關係,然而這個韓信並不是淮陰侯信,而是韓王信。

    為什麼如此斷言?

    因為韓信盧綰列傳也有相同的記載:

    【 韓王信者,故韓襄王孽孫也,長八尺五寸。及項梁之立楚後懷王也,燕、齊、趙、魏皆已前王,唯韓無有後,故立韓諸公子橫陽君成為韓王,欲以撫定韓故地。項梁敗死定陶,成餎懷王。沛公引兵擊陽城,使張良以韓司徒降下韓故地,得信,以為韓將,將其兵從沛公入武關。

      沛公立為漢王,韓信從入漢中,乃說漢王曰:“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東鄉,可以爭天下。”漢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

      項籍之封諸王皆就國,韓王成以不從無功,不遣就國,更以為列侯。及聞漢遣韓信略韓地,乃令故項籍遊吳時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漢二年,韓信略定韓十餘城。漢王至河南,韓信急擊韓王昌陽城。昌降,漢王乃立韓信為韓王,常將韓兵從。三年,漢王出滎陽,韓王信、周苛等守滎陽。及楚敗滎陽,信降楚,已而得亡,復歸漢,漢復立以為韓王,竟從擊破項籍,天下定。五年春,遂與剖符為韓王,王潁川。

    第二段文字驗證第一段文字的韓信正是韓王信,而第一段文字由始至終沒有淮陰侯韓信什麼事,為了進一步驗證,我們再翻一翻淮陰侯列傳吧。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漢之敗卻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齊、趙亦反漢與楚和。六月,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國,即絕河關反漢,與楚約和。漢王使酈生說豹,不下。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魏王盛兵蒲坂,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鮓渡軍,襲安邑。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說閼與。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

    太長了看不懂?懶得看?我給大家簡解一下,第一段韓信跟劉邦講了一些又長又臭的大道理,第二段簡略地說了劉邦還定三秦東進彭城的事,第三段講了彭城戰敗了楚漢之爭進入相持階段。

    很明顯還定三秦沒有淮陰侯什麼事,要不然也不會簡略地介紹,後面韓信擊魏可是描述得很詳細的。也沒有傳說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記載,很明顯這是後人附會到韓信身上的,而且按照韓信的介紹還定三秦可以傳檄而定但事實上這場戰爭打得相當慘烈,兩個列侯戰死,要知道楚漢戰爭也就死了兩個侯,根本不是什麼傳檄而定,韓信居然說出那麼幼稚的話,我很懷疑是司馬遷編造的。

    那麼戰爭經過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找到答案:“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雍王軍佈置在陳倉,堵住了劉邦進軍的道路,劉邦想撤退了,但一個叫“衍”的人指出了另一條小路,分兵夾擊打敗了章邯,這個衍叫趙衍,漢中人,是開漢功臣之一,作為漢中人熟悉當地道路情況,遠比韓信帶路可信得多,這可能就是暗渡成倉的來歷,只不過被後人訛傳到淮陰侯身上。

    還定三秦是韓王信提出戰略方案,劉邦指揮,趙衍提供具體路線的戰爭,根本沒有淮陰侯什麼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松鼠魚的做法步驟有哪些?有沒有人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