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54426002080

      杜甫寫的

      蜀 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題解

      這首詩是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到成都遊武侯祠所作。當時安史之亂未平,作者仕途失意,棄官入蜀。他在詩中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推崇備至,有著深刻的寓意。“蜀相”,指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東漢建安二十六年(221),劉備在蜀稱帝,國號為漢(後人稱蜀漢),以諸葛亮為丞相。

      句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麼地方找尋?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高大的地方。首聯點出祠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丞相祠堂”,即武侯祠,西晉末年李雄為紀念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而建,在今成都市內,與劉備合廟而祀。“尋”字,使得一問一答、一開一合巧相連屬,寫出了初至成都的詩人急切瞻仰的心情。杜甫在巴蜀地區尋訪過多處諸葛亮的遺蹟,留下了多首詩篇。“森森”,形容柏樹的茂密高大,是祠堂所在的標誌,也是歷代人民愛戴諸葛亮的見證。《古柏行》說:“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錦官城”,指今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以產錦著名,三國蜀漢時在此設官專理此事,故曰錦官城。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掩映臺階的碧草空自展現著一派春色,藏在密葉間的黃鸝徒勞地婉囀鳴唱。頷聯寫詩人步入諸葛亮祠堂的所見所聞,情感卻起了急劇的變化,“尋”的結果是祠堂寂寥冷落,悄無人跡,這就形成了一種情感上的落差。“自”、“空”二字極為傳情: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因遊人行蹤難至;黃鸝隔葉,不過空作好音——因詩人無心傾聽。一片詩心,全凝於二字。自然之恆久,與世事之多變、人生之不永暗相對照。黃鸝:也稱黃鶯,是一種鳴聲動聽的小鳥。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頻頻諮以天下大計,你為先主開創基業,又為後主匡濟救危,獻出老臣的一腔忠誠。頸聯由頷聯的感物轉為思人,上句寫智識才能,見出其匡時雄略;下句寫勤勉忠誠,見出其報國之忱;兩句正好包括了他的事業自三顧茅廬始,而以輔佐劉禪終的全過程。“頻煩”,再三勞煩。“兩朝”,蜀漢皇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濟”,即開創基業,匡濟時危,指諸葛亮輔佐劉備開國,又幫助劉禪撐持危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可惜啊,出師伐魏,還沒取得勝利,你便病亡軍中,永遠讓後代英雄們對此淚滿衣襟!這兩句是最感人的名句。“出師句”,諸葛亮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率師伐魏,據武功五丈原(在今陝西岐山縣渭河南岸),與魏軍隔渭水相持百餘日,勝負未決而病死於軍中,年僅五十四歲。這一事實本來就使人痛惜,更何況他那死而後已的精神留下了無可估量的影響。

      壯志難酬抱憾而終者,不僅是諸葛亮的遺恨,也是古往今來無數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因此,尾聯在沉摯悲壯中,不僅表達對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時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詩人自己)在國危時艱之際有才無命、壯志未酬的悲慨。

      評解

      一千四百五十首杜詩中,稱頌或提到諸葛亮的,有幾十首之多,以這一首名氣最大。詩題不作“武侯祠”,而作“蜀相”,是有深意的;意在臧否人物,而非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所說的“吟懷古蹟”。

      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自始至終,一生功業心事,只用四語括盡,不愧是如椽巨筆。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首聯“何處尋”三字為全詩讚頌、痛惜之辭預留伏筆,此為第一折。頷聯以碧草、黃鸝兩個特寫鏡頭,反襯英雄悲情,此為第二折。頸聯胸臆直瀉,以凝練精警之語,概括諸葛武侯的千秋功業,此為第三折。經此三折,詩人方揭出末句的點睛之筆。全篇所懷者大,所感者深,凡讀此篇者,莫不有雄渾沉鬱之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音字稱的讀音與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