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38123華

    不是古詩,應該是現代人寫的,最早可見的出處是《人民日報》1988年3月20日第5版,黃宗英《夢的回聲》

    夢的回聲黃宗英人,一落生,就想著去做自己力所難及的事情。先是閉著眼睛用小嘴拚命吮媽媽的乳頭,沒多少日子就試著用小手抱著大奶瓶不放了。才會坐,就想爬;剛能爬,就要走;還沒站穩,就邁樓梯了。這就是生命、生長。人,一旦停止了迸發自我潛力的追求,生命原地踏步,青春悄悄隕逝,遺下的只是機械的生理重複。元亨利貞。春夏秋冬。天時人事。不忒不窮。今年新春,綠衣人送來一張賀卡、一張照片、一頁短箋,顯示了付郵者生命之新的搏動。那照片上的畫面好熟悉。是座小木屋。咦,這不是《小木屋》報告文學電視片攝製組赴西藏拍攝時,贈給森林生態女學者徐鳳翔的那座小木屋嗎?徐鳳翔痴心夢想在西藏建立一座森林生態定位研究站——哪怕只是一座小木屋。她以一弱女子在近半百的年紀,離家別子,七次進藏,七載奔波,不得結果。而我們也力所難及,我們只有一支筆,充其量只能在攝製預算裡做點小文章——買了些木料,靠當地駐軍的協助,大家動手為她建起一座小木屋。一座象徵迎科學之神的小廟。以示誠摯的祝願,動情的呼籲。當然,並不是只為了一個徐鳳翔。是為了千千萬萬科學工作者們的夢,也為了我們文藝工作者的夢。為死了的,永遠帶走了的夢。為活著的,多年未圓的夢。為年輕人一天要做三個夢的美夢。夢想、追求,是人的生命、群體的生命,也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呀,這並不是1984年5月攝製組留給徐鳳翔的那座小木屋;而是一座新搭的小木屋。在這座木屋的後邊,齊刷刷一排白色的兩層樓的科學實驗室,矗立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西藏農牧學院的校園裡,“小木屋”是科學樓前區的有紀念意義的裝飾性標誌。徐鳳翔就是從力所難及的小木屋的夢起步,奔走了十來年,如今夢圓了。知識分子圓夢的墒情萌動了。朋友,祝賀你。當你這位被藏族人民尊稱為“白衣仙女”的生態學者,有了藍天託付的雪山般的科學實驗樓,鳳翔,你又在追求什麼呢?你又有什麼新的苦惱,新的憧憬……當一個夢圓了的時候,我們又開始追求另一個夢,渴望去做另一件力所難及的事。夢的回聲喚起新的夢,迴圈不已,生命不息。且喜夢多夢酣,何計夢破夢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康熙的堂款有榮錦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