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妃meiyi

    《懺悔錄》流傳不衰的主要原因是其真實性。有三方面的真實可談:一是生活經歷的真實;二是心跡感受的真實;三是筆下文字的真實。生活軌跡的每一次轉折,尤其是兒時一次大人不經意之間的冤枉,他都如實呈現出來,並寫出了他當時真切的感受,作者也沒有隱瞞他卑劣的地方。人心有諸多不可說的秘密,他能不避諱的說出來,坦誠的勇氣可嘉。這樣鞭闢自身的作者很珍貴。我最想讀的是魯迅的懺悔錄,因為他曾一度是我的敬佩畏懼的人。我想看看像他這樣偉大的人內心是否也有些糾結。

    書中,我也看到,一個人一生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那幾步,出走,遇到貴人,自己的成果受到認可,某次大的挫折

    等。一些不凡的人,能從這些人生的戲碼中獲得很多改變很多,但普通人卻只有能力將這些關鍵點變得平白無奇 。

    書中,我也看到,一個人一生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那幾步,出走,遇到貴人,自己的成果受到認可,某次大的挫折

    等。一些不凡的人,能從這些人生的戲碼中獲得很多改變很多,但普通人卻只有能力將這些關鍵點變得平白無奇 。

    不要說一個不凡的人的生活就是“值得的”,這部書也決不可能讓你知道人生該追求什麼才不虛無,人生,就是瞎子走在漆黑的地道里,從始到終,你只能經歷你的地道給你的,而地道之外的黑暗你無從得知。你只能盡己所能將這個地道變寬,或者因為際遇和他人的地道交叉,或者用些力氣將你的地道改變方向,但你既不能把你的地道變長也不能給它點燈。你才不知道你這個地道是不是最有前途的最有價值的,你只能慢慢往前走。最後你的成果就是,你打成了自己的地道,但它也會在你死後被黑暗吞沒。

    作者那麼真實地反觀自己的作為,讓讀者不忍心去指摘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有光明和黑暗的特性,都是為了保全自己而生成的,這無可厚非,天性使然。而道德是作為一種外在的社會規範,在道德的十字架下,任何人都不是聖人。

    但我反過來又在想,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他後來的樣子,成為大家心目中那樣一個人,取得了那樣的成就,正與他的經歷有關,如果,他不去依附別人,與上層打交道,不去經受傷害,甚至一次次的折辱,他也沒有辦法成為有思考能力的作者並且做出了成就的他。他可能會成為一個高潔隱士,在世上留下詩集、散文,但絕不會是政治論著。他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但我認為他個人付出的代價慘重!雖然為世界遺留名著。

    總之是受到冤屈、誤解、被陷害之類的,但是讓我怎麼能夠相信對一個人刻意的構陷真的會引發人民戰爭?如過不是這個人罪大惡極,那就是誣陷他的人太兇狠了。由此我想到,我們現代社會有這樣那樣的公眾輿論,是非黑白是否也有不那麼清楚的時候,那我們還有必要去參與一個聲討或者去結盟對付一個人一件事嗎?官網、靈境的態度、客觀和理性……以及更多的憐憫心。

  • 2 # 從0到一

    《懺悔錄》是盧梭的回憶錄,是一本好書。

    整書盡力的真實還原真實的經歷;由於真實的生活,裡面就會有很多有共同觸動的感覺,從年少青春逐步的過度到青年時,經歷過的真實事件及心理的變化過程,如實的呈現。

    個人覺得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成長過程中的失誤,這些失誤可以是不願提及,也可是說是肯提及,也可能是說沒必要提及,或多或少都有些事不願被別人知道。這些事情可以會顯得無比的幼稚、荒唐、甚至是可恥,面對這些事需要勇氣。不願提起也是不希望別人把這故事當作茶餘飯後的聊資,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通常會開始寫《回憶錄》,是因為漸漸感覺自己看到生命的盡頭;能像《懺悔錄》這樣描寫自己的,可以說己經看淡了世俗,對於所謂別人眼裡的自己己經不在乎。當然書中也寫道,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也會涉及到周邊一些人,當時盧梭有叮囑過後等這些人大部份作古的時候再公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為伴情投意合情更篤,志為媒志同道合志彌堅。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