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成佛是成法身佛。頓悟了心性,就縮短了修證的時。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了,所以說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見不生不滅的本性。乃禪宗悟道之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從而頓悟,悟到自己這念心、悟到覺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悟到人人都能成佛。在佛教裡,心性的別名很多,如‘本來面目’,‘如來藏’、‘法身’、‘實相’、‘自性’、‘真如’、‘本體’、‘真心’、‘般若’、‘禪’等等。這無非是用種種方法要吾人認識自己。迷悟雖有差,本性則無異。如黃金是一,但可制耳環、戒指、手鐲等各種不同之金器,故金器雖異,實一黃金耳。明乎此,心與性名雖不同,實則皆吾人之本體也。佛法的法門雖然很多,歸納起來有方便法門、感應法門、究竟法門,從修行的方法又可分為:漸修與頓悟兩個法門。擴充套件資料為達到‘明心見性’的悟的境界,首先必須先令心平靜下來;為了令心平靜,因此習禪者也就必須‘坐禪’(即俗稱的‘打坐’)。坐禪有許多法門必須學習,不是自己隨便把腿盤起來,就能稱為坐禪或打坐:最重要的是要學習、懂得於坐中如何‘攝心’,攝心不亂,心才能平靜下來;這心的平靜狀態,佛法中稱為‘止’,指止息煩惱,或止息‘心湖’中不平靜的‘心波’或‘心浪’;‘心湖’中的‘心水’風平浪靜之後,才能照見或如實顯現自心的影像,及內外一切法的真實形像或‘法之實相’,這些‘法相’才不會在心水中出現扭曲或模糊不清的現象──這在修行禪坐(習禪)的境界叫作‘照見自心現影像’;而能如是‘照見自心現相’的動作,便稱為‘觀’,或‘慧觀’。因此,簡言之一句話,坐禪是坐在那裡收攝身心,令身心止息,不動亂,因而得‘止’(而非光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如六祖大師所說的‘百物不思’,像一塊木頭一樣。)得‘止’就是得‘定’。得定後,心水便不會隨便晃動,才能進而修‘觀’,如實觀察、照見自我身心及內外的一切法,因而如實了知一切實相,這叫作‘由止而觀’。能‘由止而觀’後,便進而修‘止觀’同時修,稱為‘止觀雙運’;且由止觀雙運純熟,便能到達‘止觀平等’或‘定慧等持’;若達‘定慧等持’,便是得到‘三摩地’或‘三昧’(Samadhi)。而得三昧就是修習禪定的最高成就。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成佛是成法身佛。頓悟了心性,就縮短了修證的時。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了,所以說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見不生不滅的本性。乃禪宗悟道之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從而頓悟,悟到自己這念心、悟到覺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悟到人人都能成佛。在佛教裡,心性的別名很多,如‘本來面目’,‘如來藏’、‘法身’、‘實相’、‘自性’、‘真如’、‘本體’、‘真心’、‘般若’、‘禪’等等。這無非是用種種方法要吾人認識自己。迷悟雖有差,本性則無異。如黃金是一,但可制耳環、戒指、手鐲等各種不同之金器,故金器雖異,實一黃金耳。明乎此,心與性名雖不同,實則皆吾人之本體也。佛法的法門雖然很多,歸納起來有方便法門、感應法門、究竟法門,從修行的方法又可分為:漸修與頓悟兩個法門。擴充套件資料為達到‘明心見性’的悟的境界,首先必須先令心平靜下來;為了令心平靜,因此習禪者也就必須‘坐禪’(即俗稱的‘打坐’)。坐禪有許多法門必須學習,不是自己隨便把腿盤起來,就能稱為坐禪或打坐:最重要的是要學習、懂得於坐中如何‘攝心’,攝心不亂,心才能平靜下來;這心的平靜狀態,佛法中稱為‘止’,指止息煩惱,或止息‘心湖’中不平靜的‘心波’或‘心浪’;‘心湖’中的‘心水’風平浪靜之後,才能照見或如實顯現自心的影像,及內外一切法的真實形像或‘法之實相’,這些‘法相’才不會在心水中出現扭曲或模糊不清的現象──這在修行禪坐(習禪)的境界叫作‘照見自心現影像’;而能如是‘照見自心現相’的動作,便稱為‘觀’,或‘慧觀’。因此,簡言之一句話,坐禪是坐在那裡收攝身心,令身心止息,不動亂,因而得‘止’(而非光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如六祖大師所說的‘百物不思’,像一塊木頭一樣。)得‘止’就是得‘定’。得定後,心水便不會隨便晃動,才能進而修‘觀’,如實觀察、照見自我身心及內外的一切法,因而如實了知一切實相,這叫作‘由止而觀’。能‘由止而觀’後,便進而修‘止觀’同時修,稱為‘止觀雙運’;且由止觀雙運純熟,便能到達‘止觀平等’或‘定慧等持’;若達‘定慧等持’,便是得到‘三摩地’或‘三昧’(Samadhi)。而得三昧就是修習禪定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