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通訊瞭望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臺灣曾經一度成為全球IC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期間,聯發科、臺積電、聯電、日月光、聯詠、瑞昱等企業迅速發展,讓臺灣半導體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有一席之地。

    如今,在全球電子產業轉移、大陸半導體崛起的形勢下,臺灣的IC產業仍舊活躍於一線,尤其是晶圓代工方面,臺積電、聯電一直位列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商之中,讓人驚歎不已。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和崛起,主要有這幾個的關鍵因素:政策、人才、策略、專利、機遇。

    1、政策。

    臺灣是一個島嶼,資源匱乏、人口有限,發展附加值產業是其壯大的必經之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確定了以科技產業為核心的政策,扶持了眾多科技公司,威盛電子、聯電、富士康均在此期間成立;其中,聯電是臺灣第一家半導體企業。

    臺灣為了支援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做了很多嘗試和創新,比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政府主導成立的科技產業園區——新竹科技產業園;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工研院與美國RCA簽訂長達十年的合約,同年7月,首座積體電路工廠破土,次年產製三吋晶圓成功。

    2、人才

    對教育和人才的重視帶來人才的供給。臺灣的半導體人才一方面來源於本土大學,一方面來源於美國。臺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臺灣大學都在早期就開通了半導體相關專業,並與美國等知名企業合作,透過產學研形式幫助人才快速成長。據全球IC採購網獲悉,臺灣之所以有源源不斷的半導體人才,是因為它們與矽谷之間形成了一種成熟人才輸送的模式,即臺灣人去到矽谷工作、學習、成長,待自己技術成熟、翅膀硬了再回來創業。聯華電子曹興誠、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聯發科蔡明介等在創業之前均在美國矽谷做高管,擁有多年的工業和專業背景。

    3、策略

    以IC代工帶動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策略。美國是半導體產業的發源地,在上世紀70年代,矽谷已經形成了相當成熟的行業、人才、專利等制度,在晶片、ODM等領域無人能及。臺灣雖然堅定了發展半導體的決心,但從什麼地方突破仍是需要思考一番!從代工起步,謀求在全球晶片產地一席之地,臺灣半導體企業起初專注於封裝環節。之後,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旺盛,聯發科和晨星做晶片、日月光專注於晶圓製造、精材科技做封裝,逐步將半導體範圍擴大到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

    4、專利

    重視半導體專利有利於提升自身話語權。半導體的發展繞不開專利授權,很多專利在美國,如果想讓自己在行業內有足夠的話語權,重視專利是必須走的一條路;臺灣威盛和英特爾曾經因CPU授權問題鬧得不可開交,聯發科與高通也官司不斷……臺灣半導體最厲害的IC代工,這與它們對專利的重視密不可分,臺積電圓代工業務全球第一,連續多年壟斷臺灣專利申請榜單,並專門成立了“智慧財產權”部門,對專利的投入值得學習。

    5、機遇

    抓住了兩次積體電路的產業變革機遇。積體電路大致有三個快速發展的機遇時期。第一個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美國主導的半導體行業變革,微處理器、儲存器是當時的主流產品;第二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客戶為導向的晶圓代工模式興起,臺積電、聯電等臺灣本土IC代工企業崛起;第三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SOC產業的發展給IC產業帶來機遇,形成了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晶片設計聯發科、製造巨頭聯詠科技、封裝大咖力成等紛紛出現。

  • 2 # 晏翔麟

    上個世紀,由蔣經國先生的智囊團隊建議而後拍板定案,以新竹科學園區為基地,以半島體為主的產業政策,在1980年代的出國留學生以美國為例,

    電機電子工程及計算機應用的臺灣留學生佔了大多數。

  • 3 # 老斜聊科技

    我認為主要是這三個原因。

    第一:半導體行業一開始完全沒有自我造血能力,是非常依賴補貼的,必須由政府做出合理的規劃引導。早在1974年,臺灣透過“積體電路計劃草案”併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發展中心。後又派出大批工程師前往美國RCA公司學習前沿技術。

    第二:半導體的技術更新換代也很快,並且具有連續性。因此需要一直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才能保持競爭力。否則就會很快被淘汰。臺灣的半導體行業兜兜轉轉一直沒有放棄自我研發。

    第三:以臺積電為代表的企業另闢蹊徑,發明了晶圓代工的模式切入半導體市場。因為和IC設計企業不存在實際競爭關係,臺灣地區的晶圓代工模式得到了學習的時間,賺到了相應錢。隨著fabless IC設計企業的不斷成長,晶圓代工廠們的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

    老斜說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三個原因,發明了晶圓代工的模式切入半導體市場,這真的是有大智慧才能做出來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拳擊手的出拳力量遠遠高於某些塊頭很大的健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