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嬞菇涼

    原文: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①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②,猶當博學審③問,古人與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有子羔、原憲⑥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⑨乎?

      (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編輯本段]參考譯文:

      人做學問,如果不是天天進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沒有學伴,見解就會片面淺顯,難以學成。在一個環境裡呆久了,會不知不覺染上某些習氣。如果不幸處於窮鄉僻壤,沒有坐馬車的盤纏,仍要廣泛的獵取學問並詳細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學問的正確與否,這樣一來,差不多得到學問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門去,又不去讀書,則是像一個面牆的人一樣,對學問一無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對國家還是沒有用處的。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連孔子這樣的聖人,仍須努力地學習,今人難道不該以此勉勵自己嗎?

    [編輯本段]註釋:

      ①[孤陋]片面、淺陋。

      ②[資]盤纏。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幾]差不多。

      ⑥[子羔、原憲]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

      ⑨[以]動詞,和“如”“若”相同。

    [編輯本段]啟示:

      學習及好的學習方法對人生很重要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1682)漢族,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尊稱為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鬥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成果累累;他對切韻學也有貢獻,但不如他對古韻學貢獻多。

      顧亭林學術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的玄學,而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顧亭林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凌度行車記錄儀錄的相被鎖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