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
粵語源自北方古漢語,經過較長時間的語言交流融合與調適,在唐代日趨成熟,發展到宋代,與現代的粵語相差不遠。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較多古漢語特徵。粵語在中國嶺南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社群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洲悉尼、墨爾本、聖誕島,美國紐約、三藩市,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等處廣泛流行。
“粵語”之名,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漢書》作“南粵”)。“越”是一個泛稱,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在先秦古籍中,對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百粵、諸越,包括“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長江中下游、江淮之間)等。隋唐以後“越”、“粵”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粵語,兩廣民間俗稱“白話”,海內外稱為“廣東話”、“廣府話”等,在美洲華埠則被稱為“唐話”。而“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名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今廣州及周邊南番順地區);廣府話狹義(原本)指廣州府話,廣義指粵語(文化泛指)。
兩廣之“廣”字源於先秦古地區名“廣信”,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東謂廣東,廣信之西謂廣西。歷史上兩廣別稱“兩粵”,廣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直至民國時期,“粵”才逐漸收窄範圍被用作廣東省的簡稱。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粵”在地域詞意思層面上有廣義(嶺南)和狹義(僅指廣東省)之分;而在文化層面上僅指“廣府”。粵語英文作“Cantonese”、日文寫成“広東語”,一般稱為“廣東話”。
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
粵語源自北方古漢語,經過較長時間的語言交流融合與調適,在唐代日趨成熟,發展到宋代,與現代的粵語相差不遠。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較多古漢語特徵。粵語在中國嶺南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社群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洲悉尼、墨爾本、聖誕島,美國紐約、三藩市,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等處廣泛流行。
“粵語”之名,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漢書》作“南粵”)。“越”是一個泛稱,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在先秦古籍中,對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百粵、諸越,包括“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長江中下游、江淮之間)等。隋唐以後“越”、“粵”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粵語,兩廣民間俗稱“白話”,海內外稱為“廣東話”、“廣府話”等,在美洲華埠則被稱為“唐話”。而“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名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今廣州及周邊南番順地區);廣府話狹義(原本)指廣州府話,廣義指粵語(文化泛指)。
兩廣之“廣”字源於先秦古地區名“廣信”,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東謂廣東,廣信之西謂廣西。歷史上兩廣別稱“兩粵”,廣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直至民國時期,“粵”才逐漸收窄範圍被用作廣東省的簡稱。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粵”在地域詞意思層面上有廣義(嶺南)和狹義(僅指廣東省)之分;而在文化層面上僅指“廣府”。粵語英文作“Cantonese”、日文寫成“広東語”,一般稱為“廣東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