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萌萌與芃芃668

    這是對古代知識分子的一種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的一種自我評價的評語。

    原話應是:“大隱隱於朝,小隱隱於野。”是指真正有智慧的人,把自已容身於滾滾紅塵中,堅守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入於汙泥而不染,從而施展自己的才華,在世間有所作為,順勢而為,當時局適於自己發展,就博擊於潮頭之上,當時局昏暗,不適於自己發展時,亦或達到了事業頂峰,能夠急流勇退,亦或全身而退。這是大隱士的最高境界。

    “小隱隱於野”是指還沒有進入社會的知識分子,面對熙熙攘攘的社會,自我清高,甘願身老山林,終老一生。

    這兩種隱者,是完全不同的處世方式。

    前者是積極的處世觀,能夠進退自如,始終使自己處於一種積極進取,來去自由,對社會對自己都是有益的。

    後者是一種消及的處世觀,有時能甘老林泉,終其一生,有時由於名聲在外,而招來殺身之禍,不但不能隱於野,有時有生命之虞。周朝時期,姜子牙被封齊國,他招當時的隱者來朝理事,這個愚隱不願屈就,就躲了起來,姜子牙派人將他捉住,把他殺了。當時周公指責姜子牙,姜子牙說:“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士之賓莫非王土”他既是周朝的臣民,就應為國服務,如果人人都象這個隱者一樣,那麼我當誰的諸候呢?”再一個是介子推,他有恩於晉國,晉文公,跟隨晉文公流浪列國十九年,在最困難時,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讓晉文公沒有餓死,晉文公當了晉國國君後,大封功臣,這時介子推反而躲了起來,不上朝為官,晉文公派人去請,他不見,後晉文公大怒,派兵去捉,他背上老母親上了綿山,晉文公派人燒山,逼他出來,結果介子推非但沒有出來,反而與他母親一起,抱樹而亡,那一天正好是三月三,晉文公嘆息一聲。把綿山封為介丘山,把這一日定為國祭日,這也是清明的由來。如果介子推明智一點,結果必非如此。可見真正的隱者是順勢而為,而非自命清高,遠離塵世的假隱者!

  • 2 # 不二菇涼耶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和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異曲同工。

    看破紅塵、歸隱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隱,在市井中,面對嘈雜紛擾仍可以心靜才算厲害。

    這是對古時候修道的人的說法。市是指人多的鬧市區。而林是指人跡罕至的山林.

    對你在山林中修道的道士來說,在山林中很少有人.他只是逃離人群,而不像在鬧市中修道的人,他時時受到紅塵中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山林中的隱都比起來,自然是鬧市中的隱者才是更高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包括幾個層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何在,如何保護?